職場困惑案例:作為曾被拖延困擾的人,不想和提問者扯別的。拖延的痛苦,是一種無力感,一種無價值感,是一種被掩藏著卻抹不去的焦慮與絕望。
動機 = (期望 x 價值感) / (衝動 x 推遲)
期望,即認為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如果一件事通過你的行動必然發生,你的動機就更強些。暴飲暴食打飛機打遊戲都符合這一特性。而有收入去結婚則不是努力後的必然。從你對答案的補充來看,讓你陷入這種狀況的正是一次失敗帶來的對事後結果的期望急劇降低。
價值感,即對事情發生後所帶來的價值的評估。收入和結婚固然價值很大,但是打飛機帶來的快樂也不小呢。可能收入和結婚並不是你最想做的事,這只是外界評價人的標準。你內心還想要其他的東西。
衝動,和個人特質相關,正是衝動者,特別希望得到即時的滿足。衝動越強,動機越小。
推遲,一件事情拖得越久,就越不願意去做。你已經拖到了33歲。
這是你的錯嗎?
不是的。這是人類的大腦還沒有進化得足以適應現代社會的表現。在原始社會,追求即時滿足往往會得到最大的利益,因為明天是沒有保障的。只有在現代,我們需要計劃,需要安排,需要精確的時間。進化選擇讓我們這種人活下來,衝動已經寫進了我們的基因。
是否無計可施?
不是的。你可以調整期望,把遙遠的目標分解成為簡單的,必定可以完成,又可以靠近最終目標的目標。
比如:「我要找份工作」,可以分解為寫簡歷,找職位,投簡歷,準備面試,去面試等步驟。而寫簡歷又可以分為:
創建自己的簡歷文檔
在文檔中添加基本模塊的標題:個人信息,教育經歷,工作經驗,特長
用一小時寫個人信息,包括姓名,聯繫方式
...
把簡歷列印出來
這些步驟不需要一次完成,你只要每次邁一小步就可以了。
其他的措施,希望你自己去書裡尋找。你還可以選擇加入網上的互助團體。最知名的是豆瓣「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
番茄工作法:
這個方法已經很火了,但我使用的還不夠到位。好處在於能夠把一天的工作分為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四檔,然後逐一擊破,在完整的25min 番茄時間裡儘量不受打擾的高效率完成。我現在每周的工作是有20多條線同時展開,有些工作需要安靜的大段時間寫材料,有些工作則需要和施工、監理、設計和各類分包單位不定時的反覆電話溝通協調,常常一個工作剛開始就被打斷,寫材料的時候尤其痛苦。而且越是這樣子越是不想幹活,雖然事情很多,但都不是自己很想或者必須馬上完成的,心裡就牴觸的想要拖延,上上網看看新聞時間就飛快的過去了。用番茄工作法把一天的工作分分類,然後儘可能瑣碎的一起完成,留下完整的時間給重要的工作。番茄土豆這個網站可以在番茄時間內屏蔽大部分與工作無關的網站,手機上『學霸模式』app 同樣可以設定一定時間內不能開啟無關應用,還有設定早睡目標,超過時間不能打開無關應用。這是治癒拖延症最狠最有效的一招了。
斷網自習法:
想要改變拖延症,重點在於自己深惡痛絕立定決心痛改前非,如果說前面幾個方法都不足以改變拖延症的話,試試斷網自習法吧。拖延的原因有很多,而我們有電腦、有手機、有網絡,給了太多拖延的藉口和便利,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遠離手機、遠離網絡、遠離寢室,去大學自習室或者圖書館跟著一群好學的小夥伴們一起學習,才能有希望治癒。在家裡就算我發了再大的誓都不能做到高效率學習,而一旦去了圖書館,就能夠被環境感染,靜心養性奮發向上了。有段時間在衝刺一建時我甚至連手機都不帶了(這招慎用),離開手機和網絡一天,回家後處理幾個無關痛癢的未接來電,微博上也沒有什麼我真正錯過的新聞,其實世界離開你並不會塌下來。為什麼要把自己捆綁在網絡上呢。網絡社交其實都違背了社交的概念,不是發發美食45°自拍旅行風景做做憤青點評時事轉發抽獎看了段子賺幾條評論回幾條評論就能叫社交的,朋友間吃個飯聊個天八個卦吐個槽分享心得交換想法不斷完善自己的意見才叫社交。
(文章來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