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討論我們在處理日常事務過程,速率測算方面的話題。首先給出速率測算意識的定義。先給出處理日常事務過程中幾個基本要素的定義:
工作總量N:每件日常事務從開始執行到完成,是需要完成一定工作量的,設為N;
工作時長T:每件日常事務從開始執行到完成,是需要花費一定的工作時長的,設為T;
工作速率V:每件日常事務的過程速率計算公式為:V=N/T;
當然上面這個公式很簡單,我們實際處理日常事務時可能比上述公式更加複雜,但我們進行簡化考慮。
根據上述速率測算公式,能得到如下三個結論。
首先是我們處理日常事務,都是有一定工作量的。當然由於我們處理日常事務的方法或者工具不同,那麼工作總量是會有一定差異的,但總的來說是一定會有一定的工作量的,在方法或者工具沒有層次或者代際差異時,工作總量不會有數量級層面的差異。
其次是做一件事情,是需要花一定時間的。同樣由於我們處理日常事務的方法或者工具不同,那麼工作時長也是會有一定差異的,但總的來說是一定會有一定的工作時長的,在方法或者工具沒有層次或者代際差異時,工作時長也很難有數量級層面的差異。
再次就是由於以上兩點結論,我們就可以推導出不同的場景、條件、約束等條件下,我們做事情的工作速率是不同的。
這三個結論給我們處理日常事務框定了做事情的基礎邏輯:我們處理日常事務,都是需要有一定工作量和工作時長的。當然,做事情的具體工作量及工作時長,以及由此推導出來的工作效率,由不同人的能力、專業度、熟練度、專注力等方面而定。
那麼如果我們在處理日常事務時,有速率測算意識,有什麼價值或者作用呢?
速率測算意識可以幫助我們多一個更好的日常做事情執行策略的量化維度。日常執行事務在分析決策之後的執行過程,是需要有一定的量化指標來評估事情的處理過程的。日常事務處理的速率,目前看是相對比較好的一個評估指標。
我們若具備處理日常事務的過程具備速率測算意識,我們會對所要處理的事情,預測和評估未來發展趨勢,這就促使我們更加認真地分析日常所處理的事情,而不是「拍腦袋」地隨意行動,而不去控制做事情的節奏,預測事情的發展趨勢與方向。
同時我們某一定程度上,具備速率測算意識也能促使我們克服處理日常事務時的拖沓。我們大部分的做事情拖沓,在某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們沒有分析清楚事情的錯過代價基礎上,沒有計算處理事情所需最短的工作時長,且並不知道自己的事情會因為自己的拖沓而錯過所需最短的工作時長。
另外一般具備做事情速率測算意識的人,基本都是認真對待所處理事務、性格稍顯急躁且嚴謹細緻、有前瞻性規劃的人,基本做事情成功的概率也高一點。
關於本公眾號的說明:本公眾號是個人記錄日常思考的樹洞,具體介紹請翻閱本公眾號第一篇文章,固定更新為每周日晚11點左右。由於本人較忙,不進行特意推廣與宣傳,不考慮盈利,不考慮文章形成的質量好壞。每篇文章都有原創聲明,如需轉載,需經本人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