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改變人生,先斷舍離「這種東西」:不過度依賴頭腦思考

2021-02-12 禪與冥想

另外,已故的賈伯斯、比爾蓋茲、松下幸之助等經營者,或是鈴木一朗、喬科維奇、長谷部誠等頂尖運動選手們,也都是慣於冥想的知名人士。

當然,不僅是男性。

米蘭達•寇兒、瑪丹娜、卡麥蓉•狄亞、潔西卡•艾芭、吉賽兒•邦臣、妮可•基嫚、珍妮弗•洛佩茲、安潔莉娜•裘莉、女神卡卡、拉奎爾•齊默曼、阿麗•斯黛芬絲…等海外名流或超級名模,也是「冥想」的實踐者。

眾多知名成功人士或名人願意將冥想納入生活習慣的理由,正如超級名模米蘭達•寇兒所說的:「每天早晨,我會靜心冥想。讓心平靜下來,保持情緒的穩定,在面對孩子或家事時,得以度過充實且有意義的一天。」

「還有最重要的是對每一天充滿感恩,朝向正向思考。持續這些(養成冥想或感恩的習慣),固然自我鍛鍊與自我覺察是必要的,但同時『幸福快樂』也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的。」

為了保持身心的幸福感、穩定感、富足感,冥想或瑜珈備受現代追求身心靈發展的女性們所關注。

究竟為何發源自東方的身心鍛鍊法,能夠如此蔚為風潮呢?

理由諸多,其中之一正是愈來愈多人察覺到,縱使物質生活再富足,終究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

事實上,根據近年的研究顯示,經濟優渥或物質不虞匱乏,並不足以深刻影響個人的幸福度。

於是大家開始試圖追求精神層面與本質的心靈滿足感,不再耽溺表面的快樂、金錢、名譽,權力或物質上的富裕,因為他們感覺到—那些過去以來的幸福觀,其實讓人停滯不前。

斷. 舍. 離

冥想,也是一種「放下」思考或雜念的練習。

與思考一樣,生活中充滿過多物質,也會造成能量的消耗。像是房間囤積著雜物,氣就容易流散。垃圾或應廢棄的舊物,放置在屋內不丟棄,也會造成物質性能量的滯怠,連帶地也影響到自己本身的能量。

滿意目前現狀的人,或是擁有清潔整理房間習慣的人,當然可以繼續維持現況。

但滿心想著「我要改變!我想改變人生的方向!」的人,首先要斷舍離那些造成自己能量低落的物品。

捨棄那些長久以來習以為常的物品或想法,直到清空後,嶄新的物品或想法才能進來。最後,模式改變了,人生的方向也產生了變化。

當自我成長時,過去視為必要的物品或想法,會突然變成「不再必要」。所以斷然捨棄那些已經不再適合的東西,也捨棄掉那些「以為某天會派上用場」而勉強留著的東西,從此心境也會隨之清淨。

猶如毛毛蟲蛻變成蝴蝶,必須先脫掉過去以來的舊繭,放掉已不需要的東西,才能重生嶄新的自我。

無論如何也難以捨棄時,該怎麼辦?

那些無論如何也難以捨棄的東西,現階段就暫時收納在看不見的地方吧。凡是一年以上不曾碰觸的東西,都算是不需要的東西,請捨棄吧。

捨棄這件事,也等於是放下對過去的執著。拋開被過去所囚禁的自己,珍惜目前所感覺到的事物,並開始迎接即將面對的未來。

與呼吸的道理相同,吸氣時若只是一味地吸,最後仍然會吸不到空氣,必須先確實吐氣,自然能再將空氣吸入體內。

想得到什麼時,與其淨想著獲得,倒不如從放手開始做起。

捨棄時,最重要的是:不過度依賴頭腦思考。

一旦頭腦開始轉動,就興起了得失心。滿腦子想著:「可惜啊!」、「說不定哪一天用得著啊!」

舉例來說,有時整理舊書或書信文件等,會忍不住閱讀起來,突然覺得有趣或想起相關的回憶,最後反而捨不得丟掉了。

人一天的決策額度是固定的(編註:日本有學者研究,大腦一天的決策數量最多是35,000 次,就像一天眨眼次數固定是28,800 次一樣),整理的時間拖得愈長,效率與集中力會逐漸渙散,進而感受到挫折,於是陷入終究無法丟棄的負面循環。

所以最重要的是,現在這個瞬間皮膚的感覺、身體的感覺。

是興奮呢?

喜歡呢?還是討厭呢?

保有這些東西,真的開心嗎?

試著透過身體感覺看看,觸摸這些物品時,身體有何反應?試著以心靈之眼觀察,身體或呼吸有無產生變化?

透過正念的實踐,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度也隨之提升,也更能信任自己的直覺、興奮雀躍或各種的感覺。

是真的重要的東西嗎?

是真的想做的事嗎?

希望過什麼樣的生活?

借著與物品對話,更深入理解自我,經由捨棄不重要的東西,才能看到真正重要的東西。

擁有自信的1分鐘冥想

對自己傾注愛的練習。

每天早晚都要練習,養成不否定自我的思考習慣。若沒有時間,對自己微笑也OK。

1.每天早晨與睡前,凝視鏡中的自己。

2.告訴自己想說的話。

3.盤腿靜坐冥想1分鐘。

4.在腦中復誦「肯定自我的話語」。

秘訣在於睡前與起床

後練習。面對鏡子,凝視自己的眼睛,告訴自己:「我愛你」、「你有堅強的信念」、「我的存在是美好的」、「 我是被愛的」、「一切都會順利」等,或是試著其他可以撼動自己的話語。

效果

. 可以改寫消極負向的信念

. 提升自我形象,變得喜歡自己

結語

所謂的珍惜自己,就是在自己有限的生命(=當下)裡好好地活著。

覺察到存在於日常生活的富足、喜悅、歡笑、成長等感受,盡其所能地去增加、咀嚼它們;並覺察到能量高的場所、事物、人、飲食、思考模式、話語、信息情報,然後吸收、納入自身其中。

相反地,覺察到日常生活所感受的緊張、壓力、憤怒、悲傷等,盡其所能地去減少、斷舍離它們;並覺察能量低的場所、事物、人、飲食、思考模式、話語、信息情報,然後予以去除。

透過覺察整合自己真正的想法,愈能感受到幸福。

同時,在冥想之初,最重要的是—養成積蓄能量之習慣,並減少浪費能量的慣性或習慣。

日日磨練心靈的敏感度,鍛鍊自我的感受力,儘可能去除足以降低身心敏感度的汙穢、偏見或陰霾。

既身為人,難免在意他人眼光或評價。

也許你選擇的工作不是自己真正想望的,而是社會大眾認為有出息的工作;或是為了贏得他人的青睞,裝腔作勢,或者害怕被人討厭,而不敢拒絕。

但是,愈是把他人的觀感或評價放在愈重要的位置,反而愈不容易看見自己真正的需求。

試著隔絕開他人的意見或外來的聲音,擁有什麼都不做的自我時間吧。

所謂的人生,不是順著社會、眾人的價值觀或他人的期待,而應該自己描繪創造出自己的人生。

豎耳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並保有時間去覺察自己真正的想法,重視內心所感受到的,以及關愛、照顧自己的身體。

重視自己的心靈與身體、人際關係、空間、生活,透過細膩地活在當下每個瞬間,以圓滿自我的內在。

縱使功成名就,縱使坐擁豪宅,如果對未來充滿著不安,回顧過去儘是悔恨,仍稱不上是幸福。

一個人如果以為地位、名譽或財產就是自我存在的價值,他就總是會陷入軟弱與不平靜。

因為,所謂的地位、名譽或財產是飄忽不定的。執著於無常,只會讓自己受苦。

冥想,可以讓心靈與身體的運作平穩下來,憶起自己「即是一種圓滿的存在」。

在當下此時此刻,讓心靈的平安喜悅與內在的幸福連結在一起。

實際透過身體感知、覺察這一切,而不僅是知識—這正是冥想本來的目的。

文摘摘自每天1分鐘!世界一流人才都在學的「覺察力工作術」:Google、Apple、麥肯錫…等一流企業菁英沒告訴你的最強成功心法

相關焦點

  • 不消費主義,斷舍離,用1年的時間改變自己
    現狀:35歲,皮膚改造,不愛打扮,胖,消費觀不行,一點點改變吧,1年時間。讀斷舍離的感受,其實我想主張的是極簡和不消費主義的結合體,在說他們也是個互幫互助的關係。所以在進行不消費主義的同時加入斷舍離。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去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儘管放手。
  • 你為什麼捨不得丟東西?
    老子有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從事學問,知識要天天增加;致力於提高境界,知識要天天減少。這樣的「減法思維」,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思維可以通過不斷積累來獲得。 「斷舍離」的初級階段,需要不斷進行「捨棄」判斷。
  • 明白「斷舍離」真正含義之後,我又開始了買買買
    近年來「斷舍離」的生活理念,不斷的深入人心,越多的人開始認真探求、追尋簡約的生活方式。有人認為斷舍離其實就是整理。也有人認為是一種生活觀念和方式。...其實,隨著不斷了解,認知也會改變。這些年學習並實踐「斷舍離」的過程中,我經歷了了解它的三個階段。
  • 總是「無所事事混吃等死」怎麼破?明明想要改變就是做不到?
    給自己貼上這些負面標籤並沒有意義,這種自我貶低的內疚帶來的痛苦不會帶來改變,只會造成行動癱瘓,逃避到更深處的洞穴裡去。想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的怪圈,關鍵就是——改變自己的「行動方式」。但是在行動前,我們總是不知不覺給自己設置了很多的障礙。
  • 「重啟人生 從改變開始」大一號人生系列廣告影片 感動席捲大中華
  • 斷舍離的心得|每年都做斷舍離,每一年的感悟也不一樣
    初期階段就是扔扔扔-買買買,中級階段報復性的能不買就不買,高級階段需要的物品是顏值高且質量好的。初級階段扔扔扔,恨不得把所有的物品都扔出去,想快一點過上極簡的生活。然鵝…當我開始扔第一件衣服的時候,內心極度的焦慮與緊張,第一次斷舍離已失敗告終。原來扔東西是這麼艱難啊…怎麼辦?
  •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苦思」思考學
    教授在講課的時候,總是會問我們:「他反映的社會是什麼狀況?可是別人也有不同看法,對照起來,真實的社會到底是怎麼樣?」 這就是我說的,學習跟獨立思考兩者合併起來,找到真理。這位教授真是最好的示範。他的能力、風度──旁徵博引,俯拾皆是;客觀處理史料、著作──使得我後來常常想到這位教授。
  • 別讓小事佔據了你的思考 | 螺絲釘帶你讀書
    「螺絲釘帶你讀書」也陪伴大家度過了幾十期,為大家講解了很多有趣、經典的書籍和故事,比如《不上班也有錢》、《如何讀一本書》、《戰勝拖延症》等等。還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幾位投資大師:股神巴菲特、他的好搭檔查理芒格和指數基金之父約翰博格。分享了他們的人生經歷、投資生涯和投資的理念。
  • |「與​陪葬品合影」帶來的啟示
    每個人都知道努力上進的重要,但拼命就不值得了。《聖經》早早就提醒我們:「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當然,嗜錢如命的人除外。同樣的,把名譽、地位看得比命更高的人,顯然也不在一個價值體系。
  • 斷舍離-衝動購物
    它幫助老年人如何整理自己的家,整理自己的生活。我從那個書架上把它拿下來,然後在手裡邊掂量著,看一看,價格70塊,然後我頭腦裡邊又浮現起我以後有可能去跟老年朋友去講斷舍離講整理的這種場景,然後心中就會有一個決定「這本書我就買了他吧!」那當我在想我就要去付錢的時候,我心中另外一個聲音會跑出來,他說你先看一看,這裡面的內容是不是符合你真正的需要啊?
  • 框架不應該有「MODELS」資料夾
    你到底要放什麼東西到「models」資料夾裡面?你覺得Model是什麼?Model是什麼?撇開我之前提到的MVC正名爭議不談,光是MVC的M該如何解釋就已經是個大哉問。看看這則出色的Stack Overflow問答:How should a model be structured in MVC?
  • 「你還年輕」,這種話聽聽就好,千萬別當真
    但我想說的是,「你還年輕」這種話聽聽就好了,千萬不要當真,這只是別人對你的關心和鼓勵罷了。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01 很多人過的不好,就栽在這句話上為什麼說「你還年輕,慢慢來」這些話聽聽就好了,別太當真呢?
  • 回答不出來「你長大想做什麼」?TED:別擔心,你可能是多重潛能人才!
    大部份的人在小時候可能都被問過這個問題,你還記得你當時的答案嗎?而長大後的你,成為那樣的大人了嗎?是否如同電影《藍色大門》的經典臺詞之一所說的:「留下什麼,我們就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在很多人生的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選擇」才得以前進。例如:決定念哪一科系、畢業後從事什麼工作等。
  • 「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但是依照目前的科技,也只能做人臉識別,無法做大腦識別,更沒有人能限制大腦的思考。今天,或許他們中的一些人還很難「誓死捍衛我說話的權利」。但既然是我提出這個原則,先遵守也是理所當然的。唯有這樣,一切的討論才能脫離低級趣味。如果有一種禁止是自上而下的,那就需要一種自下而上的允許。
  • 為什麼成功的總是「邊緣人」
    我想「他們當時肯定都被凍僵了!」在矽谷,有很多著名的公司在車庫誕生。賈伯斯的蘋果甚至已經成為一個傳奇,被人們津津樂道。但現在,即便是蘋果公司的公關人員也認為,這種工作方式並不是主流路徑,甚至過於邊緣化。在大多數人看來,賈伯斯和沃茲尼亞克也都是邊緣人物:他們雖然很聰明,但學習成績並不好,先後輟學不說,還做過為電話系統安裝「藍盒子」這種既不賺錢又不合法的蠢事。
  • 企業經營中的那些「斷舍離」
    最近,我利用碎片時間翻看了日本雜物管理師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這本書。
  • 我的「生產力工具消費觀」
    於是我就把它列入自己的「喜愛」List,對於這種自己喜歡,價格又突然優惠的東西,有什麼理由拒絕收藏它呢。只是,碰到我剛打算「手緊」一些的時候,這個東西突然開放銷售,真是令我始料未及啊,你說是喜還是憂。我在Apple Store App中點了購買,然後在結帳的一步猶豫不決,看了一下送貨時間,是1.10-1.21之間,真巧啊。1.10的時候,我還在美國。
  • 精選筆記|行動力強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本文精選自「極速讀書會」你也想文章出現在這裡?先花十秒做做看大多數人卡住(腦凍結)都是因為搞不清楚自己手頭上或是即將接下來的這個工作需要花多少時間又剩下多少時間而陷入焦慮。所以要明確訂出開始與結束的時間,先小幅度試試看,不需要一開始就貪心地一口氣全部完成。2.
  • 改變人生的3種時間:暗時間、正念時間、黑洞時間
    有一句話說:「你的時間和金錢流向哪兒,你的人生就走向哪兒。」的確,如何使用時間對我們的人生有著重要的意義。今天這篇文章3600字,預計花7分鐘閱讀,與你分享改變人生的3種時間。思考,其實是幫我們把看到的、學到的、要做的東西從淺錶帶入深處的最重要一步。少了思考這一環的學習,就像是少了「消化」的「進食」,食物是吃進去了,卻沒能轉化成對你有用的養分。而少了「思考」這一環的工作,就像是盲目重複的機械,它解決不了任何複雜的問題,也產生不了大的價值。
  • 這套「創造者思維」,令我受益良多
    不過,有意思的是:當你摸清楚這些規則時,也正是遊戲失去吸引力的時候 —— 因為它對於你來說已經不再有「未知」了,一切神秘感和不確定性都蕩然無存。這是第一個階段。後來,又學了編程,還加入了幾個遊戲製作小組,參與了一些同人遊戲項目。可以說,自此以後,看待遊戲的眼光就完全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