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生活二三事09|喜歡「已讀不回」的日本人,真的不是故意的麼?

2021-02-11 和之夢

大家好,我是切切celia,在東京生活的社畜~今天我想和大家來談一談與日本人相處的問題~

大家肯定都會使用手機上的聊天工具和社交軟體,像我每天能花幾個小時在手機上。三年前,我剛去英國留學,就非常憧憬能交到外國友人,下載了messenger、line、whatsapp等APP就為了能交換聯繫方式。我的確成功了,但也出現了一個非常困擾我的問題。

很多聊天工具,像line,messenger都有已讀功能,能知道對方是否閱讀了你的消息。然而,我遇到了很多日本人,他們不願意回消息,回復非常的慢。而且不是由於對對方的厭惡等等,這是一種常識和社會現象。 

對於我這個在中國生活了20幾年的人來說,朋友來微信了,打開手機就順便回了,更別說「在嗎」這種用法,在日本環境下更加不適用。

然而接觸了日本人之後我才發現他們經常半天、一天甚至幾天不回復,哪怕即讀了,哪怕他們在線(Messenger有在線功能,打開app即在線,可被好友看到)。日本是一個非常克己的民族,不可以麻煩別人(迷惑かけない),不可以打擾別人(邪魔をしない),懂事理(空気を読む),替人著想(思いやりを持つ)。

對於他們來說,對方什麼時候願意回是對方的自由,應該體諒對方,耐心等待。有時候自己不知道怎麼回復的時候,會拖著,等自己想好了才回,這都是很正常的表現。

等待回復是有禮貌,在當時的我看來覺得很驚訝,我覺得既然都看到消息了,不回復就是無禮呀,然而他們不同。

切切與日本朋友的聊天記錄

且不說這個文化到底是好是壞,到是真的讓我適應了很長時間。現在在使用line聊天的時候,我也學會了先在鎖屏或者下拉菜單看消息,能回復的回覆,不想回的等之後再點開窗口,避免對方看到即讀。

其實大部分日本人都普遍沒有非常沉迷手機,年輕人們當然一樣會經常玩手機,但是有時在聯絡的時候甚至會刻意拖長時間造成一種我很忙我不是那麼在意你的錯覺,尤其是男女朋友間會有這類現象。俗話說誰先喜歡上誰就輸了,日本人是很喜歡爭這個贏家了。

 

在日本文化裡有一個概念叫做「」,簡而言之就是空間,不僅僅指三維立體物理上的空間,也包括距離,時間等等是一個抽象德概念。

他們講究人與人之間留有「間」,互不幹涉互不侵犯,距離產生美。在回覆信息上也是如此,為自己留有餘地,考慮周全的回答。這也導致了他們經常一次性打一大段話,讀起來很吃力,但信息量大。

順便一提,很少有日本人會用語音發消息,他們都說這太害羞了。

日本是一個變革很慢的民族,回復消息的文化說不上是好是壞。入鄉隨俗,希望大家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不要著急,你並不是被對方討厭了哦~


感謝切切小姐姐的分享,看完她的文章,小編終於知道亮叔為什麼總是不回我的微信了

你還有什麼關於日本的問題想要問切切的呢?請留言告訴我們哦~

相關焦點

  • 【一周話題】「已讀不回」的人究竟是什麼心態?!
    父母:「吃飯了麼?」(已讀不回)同事:「明天下午3點部門開會哦」(已讀不回)朋友:「我今天碰到一個特別高興的事」(已讀不回)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大家有遇到過給對方發信息對方「已讀不回」的情況嗎?(當然也有可能是你常做「已讀不回」的事)對於小編來說,世界上最可怕的消息一定是「已讀不回」,沒有之一。它透露出來的是一份冰冷的抗拒,不管對方是瞧了一眼關閉消息還是認真反覆的看上幾回,不知道如何回複合適以後,放棄了這個念頭。最終他放棄了與你之間的聯繫,哪怕只是一句「收到」。
  • 遇到「已讀不回」怎麼辦?
    國外比較流行的通訊軟體whatsapp,有一個很tricky的功能叫「已讀」,就是你可以看到對方是否已經查看了你的消息。但是這個功能也由此衍生了一些問題,那就是「已讀不回」。你明確地知道對方已經收到了你的消息,並不是沒有看到,但是他就是沒有回覆。如果是一些比較敏感的消息,發信人不免陷入內心的百轉千回,內心戲寫足千字小作文之「他為什麼明明看到了但是不回」。
  • 已讀不回溝通不應該給人壓力
    昨天下午四點多的時候,我在朋友圈問了一個問題:已讀不回一般是因為什麼?好朋友們紛紛回復,我稍加總結一下陳述如下:①忙②不知道怎麼回復③用意念回復了④手機放下就忘記了⑤不想回如果說第一個是現實問題,第二個是特殊事件,第三個和第四個為習慣所致,那第五個就特別讓人傷心。
  • 如何看待已讀不回的人?
    如果是你喜歡的並且你曾經暗示過對方隱約知道你喜歡他,他不理你就說明他對你沒感覺。跟人聊天,愛答不理的。你回一句,半天都不回。你是沒看見啊,還是不願回啊,不願回,你直接說,我有事,一句話,不就完了。哎呀,我去!慣的,毛病。我也不會主動聊天了,你們跟我聊我就聊,不聊就不聊,沒空幹著傷感情的事。
  • 日本人為什麼不回你信息?他們比你還討厭用line
    通過LINE的信息功能(聊天功能)發送的信息在接收方閱讀(信息在對方的設備上顯示)後,發送方的界面會自動顯示有「已讀」(既読)字樣。已顯示已讀字樣(即對方已經閱讀信息),卻沒有(馬上)收到回復的狀態在LINE用戶文化中即以「已讀不回」「既讀無視」等詞語描述。
  • 做什麼會被日本人討厭?日本節目總結了這11種踩雷行為!
    會「讀空氣」,是與日本人打交道的必備技能,如果這方面做得很差,可能會完全融不進日本人的集體,甚至遭到排擠。日本節目對此做了一期調查,通過街頭採訪形式,最後整理出了11種不會讀空氣的行為。首先是在酒會這種多人聚會的場合下,不懂得拋出大家都能參與的話題,只會將自己想聊的話題講給別人聽,當別人不知道怎麼回就會讓氣氛顯得非常尷尬。
  • 日本職場女性被教「一不做二不休」
    在一些住宅區的公民館,《環球時報》記者參加了有關「新職業女性的要素」講座,總結起來,「新職業女性」需要「一不做二不休」。  「一不做」,指的是不要做西太后、葉卡捷琳娜二世、伊梅爾達·馬科斯、埃列娜·齊奧塞斯庫等這些歷史上的女性名人。聽眾席上的女性們聽到講師這麼講時,都不禁露出詫異的表情。
  • 用強迫症碾壓了日本人的中國老闆 | 明知山有虎Vol.17
    一個試過把員工嚇到辭職、自帶強迫症的「奇葩」老闆,開了一間專門挑戰日本人「兩個極端」的家政公司。面對日本人的嚴苛要求和高標準,「神之手」般的清潔和收納服務,讓駐廣州的多家日企「給跪了」,甚至還有社長被他暖得差點痛哭!
  • 有一種等待,叫已讀不回
    同事們陸陸續續回復了,但直到下班,還有三個同事沒有回。 妍妍趕緊給他們打電話。 結果,一個說看到,就是沒回;一個覺得是小事,妍妍特意打個電話是小題大做。 還有一個同事連電話都沒接。 「發通知這事,雖然簡單又無技術含量,但最考驗人的耐心。」 隔著手機屏幕,我們永遠不知道對方的等待有多焦急。
  • 在谷歌日本(Google Japan)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一開始我找了好幾個Google蘇黎世的組,蘇黎世的工資居然比灣區還要高(當然生活更無聊)。不過後來看到一個日本的組缺人,老闆是個很溫柔的日本人,我二話沒說就來了。我甚至都沒有問太多這個組是幹啥的。對於我來說,找個好老闆比找個好項目重要多了,而且我當時是打算一年之後回美國的。不過我現在已經呆了一年半了,我一時半會兒也不會回美國了。
  • 日本工作三年的感受
    剛開始面試的時候真的挺困難的,第一次中方面試直接就給我拿掉了 因為本人從大學畢業以後頭髮還是屬於當時比較潮的紋理燙,所以他們感覺我這個人不穩妥,才給我pass掉。但是也是這一點讓我看到了很多中介的黑幕。回來之後中介的文員就找我說讓我拿3000塊錢就直接保我上,我聽信了,因為那時候畢竟一心想出國沒有想那麼多,甚至連自己去國外做什麼都不知道,唯一慶幸的是真的沒有被騙就好了。
  • 微信有了已讀之後,也太可怕了吧!
    但其實,我們都越來越不喜歡回微信消息了。 不止一個朋友和我說過,聽到手機不停震動、消息湧過來的時候真的很想把微信卸載,但臨到頭了卻不敢按下那個刪除鍵——畢竟,我們有太多親密或重要的關係依託在上面了,就算刪除了微信也只是短暫的逃避,甚至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麻煩。 所以怪不得有人說,幸好這次微信更新沒有「已讀」功能,因為那真的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了。
  • 在日本工作累嗎?
    (1965小時/年)第05位 希臘(1949小時/年)第06位 智利(1914小時/年)第07位 以色列(1898小時/年)第08位 波蘭(1806小時/年)第09第22位 日本(1644小時/年) 由此看來,日本並不是工作最累的國家。但也有人提到,在日本是存在無記錄的無償加班、休息日上班等情況的。因為工作性質、崗位的不同,並不是每個人都以同樣的方式工作生活著,因此也沒辦法用單純的「累或不累」來統一評價。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還是要看個人情況來做決定。
  • 在日本還用聯誼搭訕已經out,原來邂逅日本妹子要用這個!
    在日生活的你們,如果你沒有進繼續進入學校進修,或者是沒有進入日本企業,會不會產生一種疑惑。怎麼認識日本人?
  • 日本職場人的悲哀:一生懸命、名校效應、扭蛋玩具……
    2019.09.25 WED  浮世繪 (Ukiyo-e)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的民間藝術。在當時,浮世繪是一種很便宜的藝術品,就像報刊雜誌一樣,一方面既是裝飾物,另一方面又傳遞故事和信息。
  • 真有高情商、不得罪人又有技巧的完美回懟麼?
    來源:費加羅夫人(ID:iiiFigaro)每年放假期間,一些話題都會重新火熱起來——對方發「在嗎」怎麼回?
  • 日本求職看長相?什麼是「顏採用」?
    根據調查,「顏採用」是真的!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的履歷表一定都要附上照片的原因,相較於歐美流行不附上照片、不寫年齡或性別以防歧視,日本可以說是具有獨特的就業文化。日本網站也寫到,比起轉職的面試,「新卒」的就活中(指大學應屆畢業生為了找到第一份的就職活動),最容易發生「顏採用」的情形。
  • 漲姿勢 | 日本居然有這種「特殊職業」……
    日本有一些「特殊的職業」,看完真的是漲姿勢。
  • 在日本打工是怎樣的體驗?
    對於去日本打工來說,真的算是有好有壞,百度貼吧裡有不少講自己研修生活的,有些是為了從中介那裡賺介紹費,有些則是真的就當個日記來記錄,所以真真假假得自己分辨
  • 這部諷刺日本求職現狀的視頻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在求職過程中一些必不可少的程序,在日本被稱為『就職活動』。這包括求職簡歷、面試、審查、進行自我評價等。今天為大家推薦一部由吉田まほ先生製作的介紹日本如今社會新人的求職活動的短篇動畫——『就活狂想曲』。雖然這部視頻首發是在2013年,但在這個求職季,日本網站又把它拿了出來,說明這部動畫仍然能夠反映出日本社會的求職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