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旁邊新開了一個小米的體驗店,一天路過特地走進去看了看。商品不出所料,除了小米最新幾代的手機,就是一些小米生態鏈的產品。店裡的一名員工看到我在一款音箱前駐足,於是就走過來,給我演示起「小愛同學」控制店內其他設備的物聯網能力,體驗很不錯,但我只是去閒逛,所以簡單攀談幾句我就閃人了。回來之後,我就發現「情況不對」了,因為心裡總有一種若隱若現被種草的感覺。於是回顧整個過程,我試圖想找出是哪個環節對我造成的這種潛移默化影響,這種影響是自己在去蘋果等一些類似的店裡都無法得到的。最後我發現,並不是那些我們已經耳熟能詳了的小米產品,而是真實的人,是那位店員給我傳遞出來的他自己對小米產品的熱愛感染到了我。這也促使我找到這樣一本書想和你分享——《參與感》,作者是小米聯合創始人之一的黎萬強。2008年,雷軍提出「專注、極致、口碑、快」的網際網路七字訣。專注和極致,是產品目標層面;快,是行動準則;而口碑,則是整個網際網路思維的核心。小米起步時就把自己定位在打造網際網路手機,小米非常清楚自己的主戰場並不是和當時的傳統手機品牌大佬硬碰硬,網際網路口碑與核心種子用戶的模式讓其彎道超車,延續到現在就是我開篇提到的那個場景,促使我寫這樣一段文字的動力就是口碑的力量。要知道,消費者選擇商品的決策心理在這幾十年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用戶購買一件商品,從最早的功能式消費,到後來的品牌式消費,到近年流行起來的體驗式消費,而小米發現和正參與其中的是全新的「參與式消費」。小米最早的參與感源於社交網絡,社交網絡的建立是基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信息的流動是信任的傳遞。企業建立的用戶關係信任度越高,口碑傳播越廣。和用戶做朋友這個觀念轉變,是因為今天不是單純賣產品的時代,而是賣參與感!網際網路思維核心是口碑為王,口碑的本質是用戶思維,就是讓用戶有參與感。構建參與感,就是把做產品、做服務、做品牌、做銷售的過程開放,讓用戶參與進來,建立一個可觸碰、可擁有,和用戶共同成長的品牌!作者將其總結為三個戰略和三個戰術,簡稱為「參與感三三法則」。三個戰略: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三個戰術:開放參與節點,設計互動方式,擴散口碑事件。現場是檢驗設計好壞的唯一標準。就拿我個人的親身經歷來說,小米的線下店讓我這個對其產品不那麼感冒的人也不知不覺參與其中,店員的演示與互動讓顧客並不會感覺到是在營銷(這點很重要),沒有人勸你買東西,他們只是在向顧客表達一種產品設計的自豪感,而這種影響力會讓你自願參與其中,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口碑事件了。無印良品的設計總監原研哉說過:設計的原點不是產品,而是人——創造出用著順手的東西,創造出良好的生活環境,並由此感受到生活的喜悅。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隨著人人在線化的進程推進,每天我們會在手機等媒介上接收到海量的信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用戶注意力極其稀缺,在海量碎片化的信息中讓用戶注意並停留是一件越來越困難的事,我想做內容運營的朋友應該都會有這樣的深刻體會。在這種情況下,小米不僅保持著其線上內容的「有用、情感和互動」思路,這些年陸續撲街的線下店面,更是「收割」了一波用戶芳心。正如吳軍老師在他那本《見識》裡提到的,日後,隨著線上的飽和,從線上回歸線下將有一波新的前景。好產品自己會說話,產品給力,才能不斷積累起品牌勢能。小米的品牌成長路徑是「美譽度—忠誠度—知名度」。這個發展路徑和很多傳統品牌都不一樣,這也是給做網際網路產品的朋友一個可以嘗試的迭代路徑。未來屬於能真正理解消費情緒的品牌,而參與感是幫助我們理解消費情緒的靈丹妙藥。你在自己的項目中有沒有給相關干係人創造過參與感,你的工作和參與感又有多少淵源?「你的事業,由你自己來經營」,願夥伴們堅持學習,每天進步!
積跬步 至千裡
END
Tips: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本公眾號一起學習並分享給你的朋友們。
如果想堅持讀書打卡,可點擊下方的閱讀原文連結,加入班子的讀書習慣養成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