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坐學院創始人何川:創業團隊如何做到人盡其才?(8000字經驗)

2021-02-15 插座學院

以下內容,根據插坐學院創始人何川在百場匯 #CEO說# 系列活動中的演講整理而成,音頻經過重新錄製,希望能更好地將這些親身經歷講給你聽。

(轉錄師轉錄版,將更新在好多課App上,歡迎下載)


不同發展階段需要哪些人才?

不同發展階段需要哪些人才,這個沒有絕對的標準,因為這是一個命題作文。想了很久,後來稍微歸納了一點我自己的思考。

我覺得大概就這五個階段:

產品打磨期:產品型人才

市場驗證期:銷售型人才

快速迭代期:項目型人才

收入加速期:管理型人才

規模擴展期:戰略型人才

1. 產品打磨期。

大概就是在你沒有收入的時候。這個階段其它的都不重要,你搞一個董事會秘書,搞一個行政總監,搞一個人力經理都不是最重要的,早期階段最重要的是產品型人才。

你的公司裡面哪怕只有三個人,這三個人在一起全部能夠在市場上捕捉信息、討論產品、打磨產品,然後讓你們公司的產品在市場上能夠有一個最基本的起點,這是最重要的。

2. 市場驗證期。

市場驗證期就是你已經有了產品,這塊兒我想說一點我自己的經驗,很真誠的建議。

如果你要創業,如果你的公司已經有了一定的產品原型,一定要趕快去賣,趕快去收費,不要等別人都知道你了再去收費。如果你不賣,別人是不可能知道你的。而且你不經過真正的交易,你跟用戶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非常脆弱的。

所以第二個階段,我們要銷售人才。

3. 快速迭代期。

我們都知道網際網路有一個概念,就是小切口試錯,然後不斷的迭代。

尤其像小米這樣的公司,它經常講,我有產品經理,一周迭一個版本,其實迭代的過程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項目管理能力

也就是說規定時間內,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進度怎麼樣。無論你是做活動,做課程,哪怕是做一個實物的產品,比如一個桌子,都需要這個能力。

項目管理能力在這個階段特別重要,否則你快速迭代的時候,迭代的效果一定是很飄忽的,沒有把控的,會非常非常隨意。很多公司在這個階段死掉了。

4. 收入加速期。

我們好像到這個階段了,稍微有一點感覺,感覺只要不斷的往上累目標,團隊能夠承受的住。

大家要知道,創業的增長,不是你想增長就增長的,很多時候團隊需要做非常多的準備:戰略上要做準備,市場上要做準備,品牌上要做準備,各種方面要做準備。

所以在第四個階段,我們說最重要的是管理型人才。在我們公司內部,我們提倡四個字叫業務管理:只做針對業務的管理,不做完全針對人的管理。

也就是說,每一次的管理行為都是基於事兒和目標去做的,不會因為這個人的性格不好,這個人今天感覺不對,這個人穿的不好,或者誰懟了我一句,我要對他做管理。我們不做這樣的管理,我們只做業務管理。

針對一件業務,不斷地調整目標去做管理,這是第四個階段。

5. 規模擴張期。

這個階段對我來講,可能要到幾年以後了,我們現在還達不到這個階段,但我覺得那會兒需要戰略型人才。

什麼叫戰略型人才?你可能會有幾塊大的業務,每個人可能都要扛上億的收入,只做簡單的管理就不行了。那會兒其實是有一個非常強有力的班子一起做戰略。

創業公司早期最慘的是,大多數公司只有老闆什麼都懂,而且必須什麼都懂,而且要不厭其煩的什麼都懂,什麼事兒都參與。

早期的時候,我們說你要高高在上做戰略,不參與這些具體的事情,這些公司肯定也上不來,早期就需要這樣。

我自己的理解,創業公司最核心的人才標準,有這樣四個:學習力、執行力、抗壓力、結果力。

1. 學習力。

創業公司最大的特點是兩個字,變化

這個變化真的不是老闆善變,而是業務會變、市場會變,所以很多時候你要不停地去調整。

阿里巴巴在這件事兒上做得很好,他們把擁抱變化寫到企業文化裡了。每一個員工一進到這個公司裡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要擁抱變化,變的時候你要適應這種變化。所以這是第一點,學習力。

2. 執行力。

執行力就是堅決地執行命令,這件事兒其實做起來還挺難的。很多公司如果養不成這個文化,就會出現前面答應了,背後會議論,過程中會打折扣。過程中如果打折扣一定做不好。

北京有一家公司叫閃送,這麼一家快遞公司,在北京據說有十萬名快遞配送員,十萬人一定是找各種各樣的,在城市務工的,兼職的,甚至其它一些閒散人員,一起來做這個事兒。

為什麼閃送能把那十萬人用得特別好?大家可以想一想,這十萬人裡,可能有的人渾身汗水,也不是特別清潔,也不是特別有禮貌,但是他能把快件 60 分鐘之內送到客戶那兒——就這一條標準。

3. 抗壓力。

像閃送這種公司,通常都是做到 100% 甚至 200% 執行,其它的都不重要,這就是「抗壓力」。

抗壓力說的是創業公司打市場的時候,面對的都是強勁的競爭對手,經常會出現壓力非常大的時候,每個階段都是這樣的。

比如我們從沒有收入到有收入,從有收入到現在這個階段,已經把團隊的幾個人都調動得差不多了。

我轉身會想,一個月三千萬的時候怎麼辦?一個億的時候怎麼辦?你不能停,你要不停的往後想,真的是沒有終點,抗壓能力特別重要。

4. 結果力。

創業公司每年都三倍地增長,五倍地增長。五倍的增長來自於人的成長,如果人不值這個錢,那公司一定不會增長,所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證人持續跟得上。

假設一個優秀員工,他的心態,他的口頭禪永遠是我盡力,這樣的員工我堅決幹掉。這種人真的不能用,尤其這種人不能讓他做任何跟銷售、市場相關的事兒,這種人可能只能做行政工作。

我跟一個市場的同事定目標時候,我說你完成 50 萬,她說行,沒問題,完成 50 萬。言外之意是,完不成他要自己貼上。


(「好多課」App是插坐學院的線上學習平臺)

你要對結果有承諾的能力,如果你對結果沒有承諾的能力,到頭來擦屁股的永遠是我。也就是說,做的好會獎勵,做的不好沒辦法,大家會異口同聲地說,我盡力了。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你創業,我希望你把所有問題都拋開,只想這一個問題。我認為創業公司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規模增長的方法,以及整個團隊從上到下都能形成規模增長的方法。

現在很多時候,創業公司最大的風險是走著走著,你變成了一個創意公司。過程中全部都是想法、情緒、討論、概念,最後不能執行,沒有人把創意變成一個可交付的行動,就會很有風險,每天的東西不能被量化。

我們說規模增長可能就考慮三點:人才隊伍 × 做事效率 × 業務方向。

1. 人才隊伍。我們去年很有意思,40 個人的時候我們招了一些並不必須的崗位,屬於辦公室的支持部門。後來我們發現,公司在最需要加速拓展業務的時候,是沒有必要用這些崗位的,然後我們今年就把團隊優化了一下。

在我看來,創業最核心的人才,還是直接的業務人才,也就是直接支撐、創造或加速公司收入的同事。

2. 做事效率。做事效率也有很多具體的方法,我一會兒會講案例。3. 業務方向。如果前面兩條都很充分,在一個明確的業務方向上,你沒有不擴張的道理。如果你們公司的規模發展一直很慢,可能有兩種情況:

第一,通常情況下是業務方向出錯了。


第二,你的崗位設計,你的工作內容的設計很不合理,就會導致你沒法量化你同事的行為。

我們之前也有一個同事跟我抱怨,感覺自己在答卷,但是從來沒有發過分數。

大家能明白嗎?他會沒有任何成就感,他每天都在做事兒,他覺得自己很忙,但是公司從來沒法給他評判。不是公司不想,是公司不知道怎麼給他評判。

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如何培養一個優秀的團隊負責人。這塊兒純是我們公司自己的理解,兩年多來吃了很多虧。


所以,我們總結出來,創業公司選人、用人的根本問題就是培養一批老大。

這句話我在今年的年初還說不出來,以前我還挺謙虛的,別人叫我老大的時候,我還說不用,叫我川哥,川總都行。

現在如果有同事叫我老大,我感覺挺好的。這個很重要,假設你要培養一個業務的部門負責人,他在他的那個團隊心中的位置是什麼?

是一個title,是一個級別,還是他的僱員對於他的領導內心是充滿了歸屬感、信任感、安全感?這個領導敢為這個團隊的每一個人定工資,扛薪水壓力,扛績效,這就是老大。

就是把這一個部隊帶給你,不是讓你管他們,是讓你帶著他們去成長,走到一個更大的地方。

所以公司裡面要有很多老大,每一個部門都要有老大。不要老闆只覺得自己是老大,老闆跟他們不用有特別的接觸和特別多的親密感情,讓部門的老大成為他們真正的老大就非常好了。

所以每一個小團隊,我們說創業公司選人用人,最重要的是先選老大。如果沒有老大就會有非常嚴重的問題。

怎麼選老大?講到這裡我先講一下我們自己的經驗。

我們從 20 個人到 40 個人的時候,業務發展還挺快的。但其實我要跟想創業的朋友們分享一個經驗——


如果你真的想把公司做成,在 20 人到 40 人的時候,一定要慎重擴張,你至少要儲備三到五個非常牛的負責人才可以做招聘。

我們當時是這麼招聘的,這真的是經驗教訓。我們當時,假設只有一個內容編輯,然後發現這個崗位忙不過來,就多招了幾個內容編輯。因為相對於主編來說,編輯更好招,也就等於我們在避那個最難的事兒。

結果來了5個內容編輯之後,你會發現,效率還不如2個人,因為沒有老大帶領他們,給他們分配任務,管理他們的方法、績效、標準、效率。

而且當你發現大家都是一樣的時候,真來了一個特別重要的任務,這些人沒有能力牽頭,群龍無首,效率極低。

所以我們最後又花了很長時間,從 20 個人到 40 人,然後又優化掉 10 個人,現在是 30 個人。這個階段我們走了 7 個月,從去年 10 月到今年 5 月,一開始是非常興奮,到中間是非常痛苦的,最後不得不下決心動手。

接下來講的這5點,不是管理學書上的定義,而是我們公司總結的經驗:

1. 能抓重點矛盾,根據重點確定目標。
我們想一想,假設你做今天這場活動,最重要的是什麼?其它所有的都可以次之。我們一共就二三十人,為什麼能做那麼多大的活動,原因就是這樣的。2. 能對目標負責,根據目標組織資源。

其實管理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兒,有的人有悟性可以學,沒有悟性的人別人可以教他。但很重要的是,公司裡面一定要有人不斷的去強調這件事兒。

不斷的提醒同事,告訴你的同事,說你有問題一定要找我,不要等事兒做完了再找我,一定是有問題的時候找我。

老闆的作用就是幫你解決問題,老闆手裡有資源,老闆幫你做這些事情。因為創業公司是非常不規範的,很多同事做事兒也是相對來講比較模糊的。

3. 能成就團隊,不斷帶領成員實現裡程碑。

這塊兒我講一個我們很深的心得。

你團隊裡的任何一個員工,哪怕他做的是最基礎的工作。你要跟他去深入聊天,定期的做小目標,問他接下來三個月,有沒有想突破的事兒,我們一起來定一個目標,定一個目標之後說沒事兒,我幫你一起完成。

三個月之後他發現完成了,這個人的成就感會完全不一樣,因為他找到了進度的樂趣和標準。

很多公司最要命的就是進度全憑老闆的感覺,他會覺得這個人不錯,他會覺得那個人不錯,一到發年終獎的時候永遠都有議論。

我們以前沒有做這個小目標的時候,同事們會說,我老是在答題,但是公司從來不給分數。而且公司從來不公布正確答案,你想想他多痛苦,他一直在考試。

4. 能打硬仗,最困難的時候值得信任。

這個挺簡單的,純粹是看人的主觀行為。

5. 能夠分享,永遠把團隊裝在心裡。

當你決定提拔一個人的時候,你要觀察一下他,他第一次跟你溝通的過程中,如果有一個信號,他會很真誠的表達團隊對他的幫助,或者其他人對他的幫助,這個人可靠。

如果你在提拔一個人的時候,他幾乎沒有這樣的狀態,這個人不可靠,這個人早晚會成為團隊裡特別害人的人,他的團隊越大,他自己的的功勞越大,跟團隊下面的利益紛爭就會越多,因為他自己不懂得分享。

管理能力可以培養,至少提前三個月儲備團隊負責人。所以當你要擴張的時候,不用特別著急,著急也沒用,你還是會回頭補那個課的。你很快速地招了一個人,不合適,你要把他清理掉,特別痛苦,非常非常痛苦。

假設你招到一個優秀的人,他來到這個公司,我們自己的經驗是,早期不給他做任何的業務目標,全力給他打造一個環境,了解這個公司,了解這個業務。一個月之內不會給他具體的目標,看他在不扛業務的情況下,跟團隊磨合的感覺怎麼樣。

因為創業公司經常終於招到一個人,這個人來了之後說你們這兒不合理,那兒得重新做。假設,我們招來一個產品經理,他來了之後說你這個 APP 的架構估計得重新設計。我說這個需要多長時間,他說估計需要半年時間,我等不了,我怎麼可能等他半年時間給我重新設計一個 APP。

因為新人上崗之後大多數都是這種狀態,他會特別急於證明自己。他證明自己的時候,通常希望做大事兒。希望做大事兒就需要全盤推翻,所以你要跟他討論下去之後,你發現這個公司他更適合做CEO,你自己是不適合的。

所以我在這件事上,有了前面所說的這些要求,不是不信任,是充分信任,保護你,給你一個過渡的時間。

創業公司招人一定不要招那種上來就要資源的人。但是如果招來一個人,他會很理性的說,我們要制定一項計劃,公司有什麼是可以給我用的,那我覺得非常好,說明這個人有資源意識。但是他不會非常強烈地要求你,我沒有資源,你給我配這個配那個。


真正厲害的管理者都不怎麼跟公司要資源。

我們說任命這個團隊負責人之後,早期一定要全力地配合他,不能把他放在那兒就走了。

比如你做銷售總監,老闆跟銷售總監沒什麼溝通,就說你給我扛就行了,這樣是一定一定不行的,這個銷售總監一定會走偏,而且最後一定會出問題,要幫他過渡。

過去兩年,我犯了很多這樣的錯誤,大家可以看一下,咱們自己的公司有沒有這樣的問題。

比如說我們最近應該加強一下銷售,去吧;我們最近應該怎麼怎麼樣,去吧;我感覺這事兒不行,怎麼怎麼樣——不對後面真正的內容做分解、定義和標準,不會做這些東西,那結果一定不會好。

你的同事會非常難受地去猜老闆要什麼。在猜的過程中,時間就過去了,最後發現沒結果。稍微脆弱一點的同事,很快就會離職,因為不知道做什麼。

比如我們說做一次品牌推廣。我給大家拆解一下:什麼叫推廣?假設,發廣告算推廣,在很多渠道上發推廣算推廣,線下做活動算推廣。但是如果你說做個線下活動推廣,不行,你要到什麼程度才可以?

全北京有 103 家蘇寧電器的店,每一家蘇寧電器的店在下個月的一號之前,所有的店位門口都應該有一個易拉寶,明白了嗎?就是這樣的。

我們後來才明白,管理要做到這種程度,同事們才能非常非常用心,然後再告訴他,那個易拉寶兩百塊錢的成本就OK,如果你要打廣告,談下來就給你。大家覺得這個能力難嗎?瞬間就不難了。

我們還有同事會在別的公眾號做一些互推之類的事兒。我給他派了一個助手。之後我發覺有點不對,因為互推的時候會涉及到一些談判,比如說頭條、二條之類的。

我問談判的權限你是放給他了,還是你清晰的告訴他談判的是什麼?他說「先讓他談談看」。我一聽就完了。

一個小孩,讓他去談判,老闆必須告訴他公司最低的籌碼是什麼,最高度的標準是什麼。

比如我們就五五分,全部兩條互推,就可以寫一個標準的話術,天天在公眾號後臺發留言。他不需要改變內容,對於他們來講,最難的是跟人家談,這件事兒是最難的。

所以那些很牛的大公司,做的事兒,真的不是創意的事兒,我們最怕的就是大家全在拼想法,做創意。

一到推廣行為的時候,全公司都在頭腦風暴,所有公司都變成了諮詢公司,都變成了營銷策劃公司。


一到談營銷的時候,所有的公司都想做杜蕾斯。很的時候是因為這樣,會把我們團隊本來有的能力浪費掉。

我們自己要不斷地想方設法提升效率,為團隊梳理效率意識,因為你要規模增長必須有效率,沒效率是不能增長的。

在效率意識上,我們說4件事兒:

1. 統一目標。舉個例子,我們外出團建的時候,我寫了一大堆的 PPT ,講我們公司業務、戰略、願景。第二天早晨起來之後,我在山下溜彎,看長城,我想長城是怎麼搬上來的,如果我讓我的團隊搬長城的話,怎麼去命令他們。

最後我把我寫的 60 多頁 PPT 全刪掉了,刪成 2 頁。最核心的一句話是我們在線課程 3 個月之內,要幹到多少銷售,公司只做這一件事兒,不講別的。

晚上大家喝酒的時候,大家互相舉杯,談的全是這件事兒,腦子裡面只有一個數了。只有這樣你的團隊效率才會高。

2. 80%的工作標準化。我再講一個小案例,我們昨天在做視頻課程,視頻課程會比音頻課程難,它裡面需要加動畫。視頻課程我們團隊做了三天,做了三天之後發現沒效果,推進得很慢。

我說咱們開個會,看看問題究竟出在哪兒。視頻裡面有動畫、片頭、片尾、標題、配音、截圖等等,最後發現一個問題,所有工作都沒有做標準化,真正該標準化的工作全部都給設計師,設計師在視頻動畫裡面加了大量的創意。

什麼是標準化的東西?視頻的背景色是不是可以標準。你知道設計師做了多讓人心痛的創意,7 分鐘的課程用了 5 個背景色,他調背景色調了半天。因為調完背景色就要有其它顏色跟它配,配合著發現不行又調回來。

所以我們後來就統一背景色,把大標題、小標題、角標,都標準化了,以後半年升級一次就可以了。

視頻昨天晚上就上線了。

3. 清晰的指令與方法 + 120%的執行。創業公司免不了加班,免不了隨時隨地都來工作。我記得雷軍說的很有意思,小米公司創業階段是 6×12 ,普通公司是 5×8 ,72 跟 40 的區別,他能跑得不快嗎?

所以決定創業了,大家就要一起拼。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一個指令拼命的去做,沒有做不成的事兒。

我覺得好的管理者在公司是製造漩渦的人

什麼叫製造漩渦的人?就是圍繞著一個目標,把公司所有的人都卷進來,然後一起再圍繞一個點做事兒,然後讓公司各種各樣的團隊都圍繞他來配合。

我在剛創業的時候沒有人教我這個話題。沒有人告訴我管理裡面有很多常識。我們大多數都把管理理解成藝術了,其實管理有很多東西是不需要討論的。

第一,提前達成共識:能上也能下。招一個人,或者任命任何一個人之前,就說一句話,「能上也能下」。我今天任你總監,不一定後天任你做副總,有可能後天把你做成經理了。

第二,任何一個核心員工都可能隨時掉隊,所以你要做好準備。創業公司所有人,包括合伙人都可能會掉隊。甚至走著走著老闆也掛了。

第三,在保持整體增長的前提下優化個人目標。如果他真的跟不上你的發展了,坐下來跟他好好重新調整他在這個團隊的個人目標,如果實在也不行,大不了找一個獵頭把他挖走,這也是一種方式。

第四,漲薪降級、調崗、學習。老員工還是先漲錢,先把錢給到他,就是仁至義盡,可能會降某個崗位,不會讓他再做副總了,讓他做他更容易做的事兒,或者給一些虛職,這是每個公司都會的。

因為創業公司是這樣的,創業公司每天都三倍的增長,五倍的增長。五倍的增長來自於人的成長,如果人不值這個錢,那公司一定不會增長,所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證人持續跟的上。

誤區一:起步期兵多將少。

這個是最要命的。你一上來之後,發現公司招了很多小白。

誤區二:擴張期是將多兵少。

也就是說我已經明白怎麼配送全城的時候,我需要十萬個快遞員的時候,發現公司有兩千個將軍,這就出問題了。將軍就不喜歡幹這種事兒,擴張期不能將多,一定要兵多,擴張期是增兵。

誤區三:任命幹部一步到位。

這也是很要命的。直接就到位,沒有任何的過渡期,沒有任何的條款、沒有任何的回購條款,這是不行的,一定要提前打招呼。

誤區四:任命之後不做幫扶過渡。

就是扶上馬,再送一程,比如你讓他做銷售總監,他之前沒做過銷售總監,你要花很長時間跟他討論銷售總監的工作是什麼,可能出現的問題是什麼等等。

誤區五:激勵明確,責任不明確。

就是完成目標有激勵,不完全目標沒懲罰。

誤區六:不對基層員工做業務邊界的管理,今天讓他做這個,明天讓他做那個

基層員工最重要的就是我剛才說的,清晰的指令和目標的時候 120% 的行動,他不會困惑了。

誤區七:只追求戰果,不追求戰法。

戰法就是一個人的時候怎麼帶,十個人的時候怎麼帶,三十個人的時候怎麼帶,一萬個人的時候怎麼帶。不追求戰法就會導致一件事兒,你擴張的時候,除了招人沒別的辦法,而且招人之後不會帶。

從8月1日起

《微信公眾號運營90招速成指南》

價格上調為 298元/人

相關焦點

  • 本科生講壇 | 良呈吉食創始人與你談創業
    本次講壇的主題是:良呈吉食創始人與你談創業。本次講壇邀請到了管理科學學院優秀畢業生吳東東作為主講人。
  • 華爾街英語榮譽總裁參觀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創業孵化基地,並與學生交流創業經驗
  • 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吳聲:顛覆式營銷與場景革命(微課實錄)
    8月16日,吳聲老師來到了插坐學院,與大家暢聊正在進行中的「場景革命」,以下為演講實錄。再次特別感謝吳聲老師頂著重感冒奉獻的精彩演講,感謝造物空間提供這麼有逼格的場地支持,感謝21cake在大熱天給我們提供免費的冰激凌。感謝本文的整理者張瑜,你義務幫我們做了太多工作。
  • 信陽農林學院邀請熊維政董事長做創新創業報告
    報告會現場----信陽農林學院邀請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羚銳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信陽市油茶行業協會會長、信陽信銳油茶股份公司董事長熊維政先生做創新創業報告
  • 行動派創始人:沒錢沒人脈的年輕人,如何利用新媒體精益創業?
    嘉賓 | 行動派創始人琦琦以微信為主要代表的新媒體,最主要是特點是:用戶基數大,基礎功能全,試錯成本低。進一步說,最適合運營用戶。所以,很多年輕人抓住機會,通過新媒體開始創業。這確實是不錯的選擇,但如何能更加有效率,更加精細化運作?推薦閱讀行動派創始人琦琦這篇文章。我們都希望自己創業的時候有資源有人脈,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其實創業的可能性也許就在我們身邊,也許就在我們口袋裡的手機裡。
  • 經商鐵律:做生意,身為老闆,在團隊管理中做到四個字,賺錢不難
    經商鐵律:做生意,身為老闆,在團隊管理中做到四個字,賺錢不難,這四個字就是「亂中求衡」。
  • 怎麼判斷哪些創業團隊是靠譜的
  • 獨角獸孵化器YC經驗解讀二 丨 如何打造完美團隊和公司執行力
    2、你是否能把他做到。如果你想把它做到有兩點需要注意:1、專注你需要從繁雜的事務中認清哪兩三件事是真正重要的,別讓不重要的事情分散精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重要的事情也會不一樣,但是在一個階段,找到並專注重要的一兩件事情。
  • 創始人格局|心中無敵 無敵天下
    很多失敗的人,就是一念之差,這一念之差你記住了,你學到了,將來走到這個時候,你就會懂得如何去繞過它。學習了那些失敗的經驗後,不僅不會讓你的膽子變得更小,反而會讓你的膽子更大,因為你懂得,如何去避開創業路上的坑。
  • YEF科技創業秀獲勝團隊CEO:創業同道者,來就對了!
    ,助力創業者成功出彩,獲得資助,圓成創業夢想。2018 和 2019 年參與科技創業秀的團隊中,共有 9 支團隊成功贏得投資,最終獲得投資的團隊佔全部參與團隊的 50% 以上。YEF 科技創業秀如何助力青年創業團隊走向成功?親歷者最有發言權。讓我們聽去年成功獲獎團隊之一——北京中飛艾維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CEO 曹飛談談他的收穫吧!
  • 校園VC支持彥名創業學院第一次線下活動
    彥名創業學院是南大創俱和南京創俱發起人——南京大學創業者陳彥名博士最新發起的整合創業資源。結合南京本地政策,聯合南京青年就業創業促進會和陳彥名博士個人IP,為年輕創業者尤其是大學生創業者提供諮詢引導和孵化為一體的綜合品牌。彥名創業學院的Slogan是「不要自我設限」,與校園VC在不斷尋找改變世界的瘋子的精神不謀而合。
  • 臺灣國立中山大學鄭炳強博士,臺灣自造者創客空間創始人吳文耀董事長等參觀我校創新創業育成基地
    4月18日,臺灣國立中山大學鄭炳強博士,臺灣自造者創客空間創始人吳文耀董事長,惠州市自造者電子信息產業有限公司謝宗達董事長,惠州自造者創客空間執行董事蕭秉丞等客人蒞臨我校
  • 臺灣創業女性有什麼特點和痛點?
    這次知蜜女性創業家團隊去臺灣參訪,還舉辦了知蜜海峽兩岸女性創業論壇
  • 【創業經】90後海歸創業團隊 5個月公司估值破千萬
  • 《美信人物·故事》專欄丨23歲就創業成功,這個95後大學生是如何做到的?
    姓名:寧藝晗年齡:23歲身份:2020年應屆畢業大學生,現為美信集團營銷總監,後起之秀團隊創始人。加入美信:四年年收入:30萬元寧藝晗出生在山西一個很普通的家庭裡,原本想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她,高考結束後卻發現成績並不是很理想,甚至連二本都上不了,最後只能選擇了一個普通三本。
  • 我們去了360辦公室,跟周鴻禕做了一場創業實驗!
    他表示,創業實驗室的開展目的是希望能夠將成功導師的智慧、經驗梳理沉澱,並能夠體系化的在新一代創業者中得以發揚、傳承。 暴風魔鏡CEO黃曉傑分享了他做VR硬體一年來的經驗。他介紹,暴風魔鏡的方向是做VR內容的聚合平臺,配合少量自製。
  • 《創業家》黑馬學院
    中國的人才很多,人力過剩,但是願意到創業公司工作的人太少,而且創業公司也說不出自己的需求,無法速配,沒有一家招聘公司專門為創業公司來招聘人才,這都是需要市場的。三、推廣:利用《創業家》媒體渠道  利用《創業家》傳媒旗下雜誌、網站、官微等媒體平臺,報導推廣優秀黑馬企業及其創始人,幫助企業及創始人塑造品牌形象的同時,挖掘其商業及社會價值,並在更廣泛圍內得到認知;提高企業知名度;四、資金:牛文文的股權眾籌牛投網、黑馬大賽「微天使」簡單眾籌規則
  • 30位創業精英的成功之道
    Slack 具有最厲害的產品營銷經驗,只要使用過 Slack 的用戶幾乎都會成為它的忠實粉絲。Slack 的 CEO Stewart Butterfield 和他的團隊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務必牢記這一點:如果你能幫助團隊中的每個人去快速提升自己並發揮各自最大的價值,你通過這種方式完成的工作量將會呈指數級增加。你需要為團隊成員制定具有高影響力和衝擊力的項目去做,同時要確保符合他們各自的興趣、期望創造的價值和希望的成長路線。如果能做到這樣,團隊中的每個人在工作中都會充滿動力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