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管理循環,由日本的高管們在1950年日本科學家和工程師聯盟研討班上學到的戴明環改造而成,它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具體是哪位高管對這個戴明環進行了改造以及是如何將戴明環翻譯解讀為PDCA環的是未知的,因為沒有人曾經宣稱對這項改造擁有所有權。
PDCA循環作為全面質量管理體系運轉的基本方法,其實施需要搜集大量數據資料,並綜合運用各種管理技術和方法。全面質量管理活動的全部過程,就是質量計劃的制訂和組織實現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按照PDCA循環,不停頓地周而復始地運轉。
實施階段
P (計劃 PLAN):明確問題並對可能的原因及解決方案進行假設。
D (實施 DO) :實施行動計劃。
C (檢查 CHECK) :評估結果。
A (處理 ACT) :如果對結果不滿意就返回到計劃階段,或者如果結果滿意就對解決方案進行標準化。
作用
(1)PDCA循環是能使任何一項活動有效進行的一種合乎邏輯的工作程序,特別是在質量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PDCA循環是開展所有質量活動的科學方法。如:ISO質量管理體系,QC七大工具等等。
(3)改進與解決質量問題,趕超先進水平的各項工作,都要運用PDCA循環的科學程序。
不論提高產品質量,還是減少不合格品,都要先提出目標,即質量提高到什麼程度,不合格品率降低多少?就要有個計劃;這個計劃不僅包括目標,而且也包括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採取的措施;計劃制定之後,就要按照計劃進行檢查,看是否實現了預期效果,有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通過檢查找出問題和原因;最後就要進行處理,將經驗和教訓制訂成標準、形成制度。
特點
PDCA循環,可以使我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驟更加條理化、系統化、圖像化和科學化。它具有如下特點:
八個步驟
步驟一:分析現狀,找出問題︰強調的是對現狀的把握和發現問題的意識、能力,發掘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分析問題的條件。
步驟二: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找準問題後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至關重要,運用頭腦風暴法等多種集思廣益的科學方法,把導致問題產生的所有原因統統找出來。
步驟三:找出主要因素︰區分主因和次因是最有效解決問題的關鍵。
步驟四:擬定措施、制定計劃:5W1H方法—為什麼制定該措施(Why)?達到什麼目標(What)?在何處執行(Where)?由誰負責完成(Who)?什麼時間完成(when)?如何完成(How)?措施和計劃是執行力的基礎,儘可能使其具有可操性。
步驟五:執行措施、執行計劃︰高效的執行力是組織完成目標的重要一環。
步驟六:檢查驗證、評估效果︰"下屬只做你檢查的工作,不做你希望的工作"IBM的前CEO郭士納的這句話將檢查驗證、評估效果的重要性一語道破。
步驟七:標準化,固定成績︰標準化是維持企業治理現狀不下滑,積累、沉澱經驗的最好方法,也是企業治理水平不斷提升的基礎。可以這樣說,標準化是企業治理系統的動力,沒有標準化,企業就不會進步,甚至下滑。
步驟八:處理遺留問題。所有問題不可能在一個PDCA循環中全部解決,遺留的問題會自動轉進下一個PDCA循環,如此,周而復始,螺旋上升。
來源:網絡
----
服務科技創新,傳播研發管理知識和最新資訊,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人員、研發工程師及研發管理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