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者的眼中,精英院校裡的學生幾乎都成為了「優秀的綿羊」.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他們非常努力地學習,成長為父母及社會各界眼中的精英。然而,他們失去了自我,盲目從眾,為了優秀而優秀,最終成為了沒有靈魂的學習機器。
不可否認,那些曾經贏得無數獎項的最成功的學生,也會在某個時刻停住腳步思考這-切是否都值得。美國的大學生,他們可能來自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或者別的什麼常青藤大學。他們「大都聰明、富有天分,而且鬥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又嫉妒缺乏好奇心和目標感。」
他們習慣於優秀,但是對於所學並沒有什麼真正的認同。他們已經習慣了追逐,但是並不清楚自己在追逐什麼;不對任何具體目標感興趣,真正感興趣的只是成功;極其聰明,同時又缺乏穩健的方向感;把學習看成一場耐力競賽,而不是為了滿足好奇心、塑造品德或者探索世界;不知道怎樣才算成功,於是就靠著一次又一次的取勝來平復內心的焦灼。
只有來自外界的肯定和讚美,才能夠讓他們感到暫時的滿足;不是在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以為只有在別人規劃好的道路上、拼命贏過眾人就能得到幸福;內心充滿恐懼,在精英的靚麗外衣下掩藏著對失敗的恐懼。所有這些對優秀的追逐,成了精英教育阻礙他們成長的因素:一邊努力,一邊因為深入骨髓的迷茫,而不敢放手一搏。他們在自負的同時,往往也容易陷於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