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也是一門藝術,雖然我們都會說話,但我們不一定都「會」說話。小的時候說話有誤家人親戚都會包容,看作是不懂事,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是說著不合禮儀、不符合年齡與場合的話就不合適了。尤其上了大學,你會發現當你要辦成某些事的時候,不同的說話方式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你說話的技巧已經決定了你是否能達到目的,那麼怎樣才能讓同樣的說話內容說得更具有技巧、別人更喜歡聽呢?下面就簡單介紹幾種必備的說話小技巧,看看你知道哪幾條?
一.表達不直接,但卻有內涵
語言交流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說話對象也很多樣,不同的說話對象說話的內容、語氣不盡相同,但是你可知道,有一條說話技巧是通用的,那就是表達委婉。面臨評價某些事,回復某些人的時候,你會有你自己想表達的看法,但是直接說出來既太直接,又不會給別人留下什麼太好的印象,在這個時候,你就應該好好思考,用一種委婉的說法把你想要說的話給概括起來,這樣的表達方式不僅能讓別人明白你的態度,還會讓他們覺得你說的話很有深度很有內涵,從而對你的為人也會有一個很不錯的印象。
二.說話大度,留有餘地
一個人說話的方式足以體現這個人的性格特點。因此,說話要大度,不能僅僅拘泥於自己一個人,而應該多採取大家的觀點,一般情況下說的話要保持在中立的角度。「我認為、我覺得」這一類的詞不應該總出現。這類詞語會讓人覺得你這個人只顧著自己,不參考其他人的想法。同時,說話的時候不能說的太過於絕對,在給別人留有餘地的同時也是在給自己留後路。
三.多用感嘆句,少用疑問句
交流的過程中疑問句會是一個大忌,疑問句帶有質疑和否定別人的意思,這就難免會讓他人產生誤會,從而產生矛盾。其實疑問句和感嘆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可以轉化的。感嘆句就比疑問句態度更委婉,更會受人們的歡迎,比如「我不想嗎?」和「我也想呀!」這兩句話是同樣的意思,但是卻在語氣態度上面相差了十萬八千裡,如果換做是你,聽了第一句話還會心平氣和嗎?聽了第二句話是不是感覺會比第二句話好很多呢?這正是疑問句和感嘆句的差距所在,只是兩種語氣,就足以讓事情有不同的結果。
說話者都是無心的,但是語言的溫度是說話者賦予的,溫度的高低也正取決於說話的技巧。步入社會沒有那麼多會包容你的人,說話的技巧也會顯得格外重要,會說話可謂是事半功倍,不會說話也就是事倍功半了,如此天差地別,你還要放任自己每天說話張嘴就來嗎?這些必備的說話技巧還不快學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