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會有這樣的感受,最多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不行。但實際上有數量不少的人,長時間活在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的感受裡。
通常情況下這種心理產生於認知偏差,很少有人是真正的一無是處,每個人只要付出努力,都可以在某些方面獲得一定成就和滿足感。但陷入其中的人往往意識不到這點,他/她們會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是個Five(廢物),過著不可能再變好的垃圾人生。
我觀察了一些有這類心理的人。這種心理的產生,往往跟從童年時期的生活環境有關,比如自幼生活在被打壓的家庭或教育環境裡,外在環境不斷向他/她們灌輸「你什麼都不如別人」的觀念,久而久之他/她們本人很可能將這種觀念轉變成自己的意識,直到成年後也沒有擺脫它。在遇到一些困難時,別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咬咬牙堅持過去就好了」,或者「我不擅長這個,我可以換個自己更擅長的事情」,但有嚴重自我否定心理的人,可能會因為自己在某些事情上的失敗,直接得出自己「一無是處」的結論。
然而除了童年時期的生活環境影響,當前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和生活方式也不應該被忽視。「自我否定」心理本可以在意識裡逐漸下潛、弱化,但當前生活中如果發生嚴重刺激到他/她們的事情,「自我否定」心理也會變得更凸顯和嚴重。
有位2019年畢業的學生,畢業之後的第一份工作不如意,於是沒幹多久辭職了,本打算很快投入尋找第二份工作,但在2019年底碰到了疫情,一直處於待業狀態,即便現在疫情好轉了也一直沒找到工作。這件事情對他的心理打擊很大,他覺得自己浪費了一年時間,什麼都不會,甚至已經失去了做其他事情和聯繫別人的信心。
另一位31歲的全職媽媽,生了龍鳳胎,懷孕之後一直在家裡帶孩子,現在孩子們3歲多了。由於家庭關係不是很和睦,這幾年裡她在四川和湖北雙城生活將孩子帶大,和老公也處於長期分居狀態。她描述自己現在的狀態是:1)身體上肥胖、醜陋、不修邊幅、高度近視、一頭亂糟糟的頭髮;2)想出去工作,但脫離社會太久不知道該怎麼開始,列出來的可能性都被自己否定了;3)想要改變肥胖狀態,會去健身房鍛鍊,但覺得自己記憶力和理解力有問題,「去的時候很膽怯、什麼都不會」,也害怕健身房裡人多;4)很自卑,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就說老師好看媽媽醜;5)雖然是家庭主婦,但家務活也幹不好,也不會收納。
基本上可以找到一些共同規律:現實生活中有一些核心問題困住了他/她們,削弱自信,進而導致其他事情也進展不順甚至失去了「邁出第一步」的能力。這類情況下,找到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比如童年時期的環境)固然重要,但著眼於當下的問題,更有助於幫他/她們快速擺脫困境。
以那位31歲的全職媽媽為例,在建立信任之後,首先需要讓她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是哪些具體問題,最好能按照重視程度做劃分;其次引導她邁出第一步,重塑自信心,可以先從一些相對簡單的事情開始,促進她堅持下去直到改變發生。
從溝通來看,外在形象是導致她產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因素,她甚至害怕到人多的地方,所以可以考慮先從改變外在著手:運用合理方法並堅持下去,健身是相對容易出成績的;而通過化妝和穿搭,形象也能夠得到一定改觀。一旦某個改變成功了,自信心就會逐漸重塑起來,生活的失控感和自我否定意識也會逐漸減弱。這時候再將重心逐漸轉移到認知的改變上,未來再有類似的問題時,使她相信它們都是具體的問題,與「一無是處」並無推導關係。
需要強調的是,對於存在強烈自我否定心理的人,邁出第一步並沒有那麼容易,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種心理問題和越來越多的抑鬱人群。如果自己走不出困境,可以和值得信賴的人交流或者尋求專業諮詢師的引導,藉助他人的力量。而如果你恰好是那個被尋求幫助的人,建議你能拋開偏見、保持同理心,因為你認為很簡單的事情,對他/她們來說,可能並不容易。理解這一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