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得再好也有人評頭論足,做得再對也有人說長道短。
不要看別人那張臉辦事;不要用他人那把尺量身。
情商高的人,不光是會說話那麼簡單,更應該是情緒的把控者,懂得拿捏做人做事的分寸,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作「鋒芒畢露」,鋒芒本意是刀劍的尖端,後人將之比作一個人的聰明才幹。
鋒芒原本是好事,是事業成功的基礎,然而凡事都有利和弊,如果一個人鋒芒太露,自恃有才而狂妄自大、目中無人,那結果就不盡如人意了。
俗話說:「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意思就是真正的聰明人往往身懷絕技而輕易不露,只等時機來臨一鳴驚人。
有才華固然好,但決不能整天頂在頭上到處炫耀。
如果過於炫耀自我,就會不可避免地壓制了他人的表現空間,招致眾人的一致嫉恨,使自己的前途和事業陷於非常危險的境地,可能隨時被人拉下馬。
在伐許前,鄭莊公在國都組織比賽,挑選先行官。
眾將見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
經過一番比試後,選出了六個人參加比箭項目,他們各射三箭,以射中靶心者為勝。
在這六位將領中,公孫子都武藝高強,年輕氣盛,向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裡。
只見他搭弓上箭,三箭連中靶心。
他昂著頭,瞟了最後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後那位射手是個老人,鬍子有點花白,他叫穎考叔,曾勸莊公與母親和解,莊公很看重他。
穎考叔上前,不慌不忙,三箭射出也連中靶心,與公孫子都射了個平手。
這時,莊公派人拉出一輛戰車來,說:
誰知公孫子都跑了一半時腳下一滑,跌了個跟頭。
等爬起來時,穎考叔已搶車在手。公孫子都哪裡服氣,前來奪車。
穎考叔一看,拉起來飛步跑去,莊公忙派人阻止,宣布穎考叔為先行官。
公孫子都懷恨在心。
穎考叔果然不負在公之望,在進攻許國都城時,手舉大旗率先從雲梯上衝上許都城頭。
眼見穎考叔大功告成,公孫子都心裡很嫉妒,竟然抽出一支箭,搭弓瞄準城頭上的穎考叔射去,穎考叔中箭後從城頭上栽了下來。
另一位大將假叔盈以為穎考叔被許兵射中陣亡了,忙拿起戰旗,指揮士卒衝城,最終攻下了許都。
這就是鋒芒太露而惹禍上身的典型事例。
強出風頭會讓你處處樹敵,生活就像踩高蹺一樣,當你站得越高,反而越是危險,而當你站得越低時,卻能夠更加穩定安心。
正因為這樣,我們需要放下自己的姿態,需要隱藏自己的鋒芒,只有低調的人才能夠更加安全地生活,謀求更多的機會。
真正聰明的人都會掌握「度」。
明代大政治家呂坤在《呻吟語》中說了一段十分精闢的話:
「精明也要十分,只須藏在渾厚裡作用,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意思是:精明還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渾厚」中悄悄地運用。
古往今來,得禍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精明的人,沒有因渾厚而得禍的。
現在的人唯恐不能精明到極點,這就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
雖然不露鋒芒,可能很難得到重任,但是如果鋒芒畢露,沒有掌握好尺寸的話,反而會弄巧成拙。所以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
言語露鋒芒,便很容易得罪旁人,得罪旁人便成為自己前進的阻力,成為自己成功的破壞者。
行動露鋒芒,便要招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將成為你的阻力,成為你的破壞者。
很多時候,鋒芒太露難免招致某些人的嫉恨和陷害。
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需要依靠良好的自我表現來吸引他人眼球的年代,這是一個需要搏命上位謀求發展機會的年代,所以每個人都希望高調地展示自我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但事實上一個人的價值和能力並不是依靠外在的鋒芒來展示的。
山不顯露自己的高度,不影響它的高聳雲端;海不炫耀自己的深度,不影響它的容納百川。
所以,凡是立志做大事業的人,都應該修煉「藏露」之功。
當智則智,當愚則愚,愚也是一種智。
必要時,裝一裝「低能兒」,做一做「糊塗人」,都乃明智之舉。
我們每個人都應掌握這種低調隱忍的做人學問,多一些深思熟慮,少一些鋒芒畢露。
若不懂這一道理,即使你再有才華,也終將難有大的作為和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