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朋友圈三天可見更殘忍的功能,藏著成年人最後的體面

2021-02-23 精彩女人

成年人的崩潰,有多簡單?

微信改一個小功能就可以了,一個「已讀」就可以把所有人逼到絕境。

如果你還在為那個他的朋友圈三天可見而不解,還在為微信群裡各種消息刷屏而苦惱,你應該慶幸微信沒有消息「已讀」的功能。

微信已經是我們離不開的一種社交工具,裡面存儲的也都是接觸最多的人。

你試想過微信有了「已讀」功能以後,會是什麼樣子嗎?

1、當你好不容易熬過死亡星期五,迎來了難得的休息時光,你的上司卻在微信裡通知你臨時加班。

原本可以若無其事的「裝死」,不小心手滑點開了對話框,在赤裸裸的「已讀」標識下,你立馬無可遁形。

2、談戀愛的時候,和男朋友吵架,不想理會他發來的消息,想晾一晾他。

打算矜持一段時間再搭理他,還是忍不住好奇心點開了消息,一個「已讀」就讓你提不起任何再堅持下去的勇氣。

3、一個許久沒有聯繫的朋友,突然發來了微信,你已經猜到噓寒問暖過後就是借錢。

你本可以裝作很忙沒有看到,又有些不甘心的想點開看看,結果還是要借錢,一個「已讀」就讓你不得不硬接著對方的話題聊下去。

微信一旦有了「已讀」,那些猝不及防想要躲避的對話框,就會變成了仿佛擁有自主權的催命符,從此,你那些裝作忙碌的小把戲頓時失效了。

「你為什麼不回我的消息?」本可以用一句忙就可以避免的問題,在「已讀」下被無限放大。

更有口難言的是,無論「已讀不回」,還是「未讀」,只要顯示,就會很容易讓人傷心。一個是冷漠暴力,一個是並不在乎。

一旦有了「已讀」功能,逃避沒了藉口,個人的情緒也不能再隱藏,甚至沒有了一絲的逃避空間。

朋友小段,是一個直播平臺的運營,每天后臺都會收到一大波粉絲的消息,以前人少的時候還可以做到一一回復。

可是隨著人數的不斷增多,粉絲的抱怨也越來越多,總是問他:「明明已經顯示已讀了,就不能回我一下嗎?」

他也很苦惱,很多時候不是故意不回,而是沒有時間去一個個回復,而且有些問題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回復。

我說,你還是慶幸吧,一個「已讀」就讓你心慌意亂,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要是微信也有了「已讀」功能看你怎麼辦。他頓時啞口無言了。

是啊,沒有已讀功能的微信,藏著成年人最後的體面。

記得看過這樣一起離婚案件:

妻子以丈夫冷暴力為由將他告上了法庭,並提交了丈夫對自己 Line(一款類似微信的社交軟體)上的多次「已讀不回」記錄作為證據,最後法官採納了信息,判定雙方離婚。

說實話,哪一個成年人組成的家庭沒有經歷過類似的狀況,只是不想也不願意揭開彼此的偽裝,還保留著給最後的體面罷了。

我們生活的偽裝,在這個功能面前,恰恰會徹底淪為一場公開表演。

去年,微博宣布私信「已讀」功能下線,引得無數網友哀嚎:

想與偶像近距離溝通的粉絲,失去了確認被翻牌的機會,而那些總是收到消息不知怎麼回復的人都欣喜若狂。


可想而知,如果微信上線「已讀」功能,會是怎樣的一番境地。

在網絡社交發達的今天,我們的一切都仿佛在朋友圈暴露無遺,一切都變得敏感,忍不住琢磨對方的一舉一動。

「已讀」二字,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重要,它也代表不了一個人的態度,和愛或不愛更扯不上關係。

網上適當的「裝死」,珍視現實中的彼此才是最重要的。

相關焦點

  • 朋友圈三天可見,透露了你的社交觀
    自從微信開啟可以設置朋友圈展示時間,許多人紛紛把朋友圈設定為僅展示三天或者半年。一年或全部可見的朋友圈幾乎沒有,除非是原本就不愛發圈的人。我也把自己的朋友圈設置為半年,完全是因為發圈比較頻繁,擔心新的朋友與自己三觀不符, 以前表達的東西可能會有損我的形象,反正也就隨手一設置,也沒過多去探究其中緣由。
  • 朋友圈三天可見的人,是在告訴你這些道理
    01-打開微信,點進好友的朋友圈,會發現這件事:有些人的朋友圈是全部可見的,有些人的朋友圈僅三天可見。
  • 我們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
    - 02 -有了分組可見功能後,發朋友圈這件事更複雜了,老怕發錯群。發一條朋友圈前,要考慮會有什麼影響, 給誰看或不給誰看。如果不同組的人發現同一個人的朋友圈內容有區別,會怎麼想?公司逼著轉發廣告,索性弄個分組,只給領導看,祝他們的朋友圈繁榮昌盛。
  • 為什麼現在的人喜歡設置朋友圈僅三天可見?
    加上對方的微信之後,大部分人都會想翻看對方的朋友圈,想通過朋友圈了解對方的性格,生活習慣等,可是,隨著微信的廣泛應用和功能的不斷升級,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人將自己的朋友圈設置為三天可見。我們會開始將微信好友標籤分類,根據內容選擇合適的可見對象。朋友圈開始變得不再純粹,有時候甚至需要我們去經營朋友圈,通過朋友圈營銷自己,我們不再敢隨意發表感想,發朋友圈也會顧慮很多。慢慢地,我們感覺自己的朋友圈不再具有私密性,於是,我們開始設置僅三天可見。不會顯得太過冷清,也不用擔心陌生人把自己的過完窺視的一清二楚,然後在心裡給自己貼標籤。
  • 成年人的世界,為什麼非要工作?
    其實,我更羨慕的是,他哪怕家裡有礦不愁吃穿,依然有打心底裡熱愛的「脫口秀」事業,而且每天擁有和朋友討論笑料的快樂人生有什麼比出生在羅馬更重要的?我想,那一定是,羅馬不是他的終點。所以,當有比這新的、更美好的事物出現時,便會覆蓋了之前的一切;或者更壞,也是一樣的結果。
  • 真正的朋友圈
    以前我認為朋友是很久不聯繫關係依舊,現在我更認可"道不同不相為謀"。為此想到一個問題,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嗎?之前和一個朋友針對這個問題交流過彼此的看法。他認為答案是環境不會改變一個人,但是環境可以影響一個人。而我認為環境會改變一個人,「孟母三遷」就是例子。我們討論到自我認知,如果處在幼年時期,環境確實可以改變一個人。
  • 「1000個不敢發朋友圈的成年人,999個因為這一點」
    原文標題《「1000個不敢發朋友圈的成年人,999個都欠誇」》不管是前陣子爆火的誇誇群,還是「被誇50天改變外貌」的女孩兒,幾乎都證明了一件事:我們這代人,真的挺欠誇的。從小就被教導謙虛是種美德,每當做出了點成績,得到的不是肯定,而是輕飄飄一句「不要驕傲」。可就是這樣自卑到有些卑微的我們,卻可以準確地發現別人的優點,並且毫不吝嗇自己的讚美。
  • 免費公開課來襲│什麼是成年人的體面,經歷過無數次碰壁摔跤後才深以為然!
    20歲偷的懶,30歲日夜彌補,賺錢是成年人最大的體面。
  • 「剛剛本想發條朋友圈,想了想還是算了.」
    3.孤獨感:「好像人們只是自說自話」朋友圈看似承擔了社交的功能,但微信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的社交軟體了。更多的時候,我們用它來回復工作消息、查資料、付錢……換句話說,是其他場景入侵了我們的社交空間。能尬聊幾句已經不易,人們才不得不學習「糊弄大法」,讓對話看上去更體面。我們都在努力發出聲音,但大家的聲音都鮮有人真正聽懂。我們都在「不求回應」般自說自話。人們的各種社會行動是為了獲取資源、獲得回報。社會行動有兩種:工具性行動和情感性行動。
  • 成年人社交潛規則,看完受益一生!
    01小孩子吵架了總會說」我再也不和你做朋友了「,成年人絕交不用說出來,默默不聯繫,慢慢遠離就可以了。
  • 離職了,要不要退出公司群,要怎麼退出才比較體面,不傷自己不傷同事和領導?
    離職了,在這家公司的最後時刻裡,你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體面的離開呢?
  • 奶昔哥和他的朋友圈
    奶昔哥每天發朋友圈的頻率大概是5-10條,一般從「早安北京」,「你好10號線」開始,到「不驚擾別人的寧靜,就是慈悲;不傷害別人的自尊,就是善良」結束。他喜歡馬雲,也喜歡任正非。他喜歡所有44歲被騙了200萬,最後從沒有資本、沒有人脈、沒有技術,唯有勇敢向前的精神單槍匹馬把企業帶到世界500強的故事。
  • 不刷屏、不 low、不忽悠,打造能賺錢的朋友圈-柚子妹
    你一定知道朋友圈可以賺錢。而且是賺錢最快的。你也一定聽說過,誰誰發了一條朋友圈,很快到帳幾百幾千的。
  • 三天讓你從菜鳥到咖啡店高手
    不管是出於對咖啡的喜愛,還是對咖啡那種閒適安逸的生活狀態的嚮往,年輕時的我們,喜歡幻想著某一天,擁有一家自己親手布置的小咖啡店,一杯咖啡、一個小點心、一本書就是充實的一天。拒絕紙上談兵,黑咖騎士注重實際,培訓導師手把手的進行實操教學。咖啡機等各類機器的操作使用,加盟商現場熟悉操作;各種咖啡飲品、雪麗餅、披薩等產品的步驟教學,讓加盟商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開咖啡店的技術。
  • 企業微信朋友圈有什麼用
    如今,手機已成為每個人生活的"準中心",尤其在微信出現後,人們更願意隨時隨地用這種便捷方式,傾訴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 人到中年,40歲失業,可以轉行做這3種行業,既自由、還體面
    閱讀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迷都驛站」,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每天免費收到文章人到中年,40歲失業,可以轉行做這3種行業,既自由、還體面人到中年,如果你40歲失業,可以轉行做這3個行業,既自由,而且還特別體面,是很多人不錯的選擇。
  • 【薦讀】我為什麼戒不掉朋友圈
    來源:二更食堂(ID:shenyeshitang521)  一早醒來,習慣性拿起手機刷朋友圈
  • 功能鍵Alt的經典用法,你知道幾個?
    如果說最實用、功能最強大的快捷鍵那肯定是非Alt鍵莫屬。一、Alt+Enter:強制換行。方法:1、選擇已經隱藏數據的目標單元格。2、如果只複製可見單元格的區域,需要先用Alt+;選擇可見單元格區域。三、Alt+↓:快速生成下拉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