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三天可見,透露了你的社交觀

2021-02-25 酷玩實驗室

自從微信開啟可以設置朋友圈展示時間,許多人紛紛把朋友圈設定為僅展示三天或者半年。

一年或全部可見的朋友圈幾乎沒有,除非是原本就不愛發圈的人。

我也把自己的朋友圈設置為半年,完全是因為發圈比較頻繁,擔心新的朋友與自己三觀不符, 以前表達的東西可能會有損我的形象,反正也就隨手一設置,也沒過多去探究其中緣由。

直到不久前,周末想看一部電影,隱約記得有位大學室友小A在朋友圈推薦過電影列表,我點進她的朋友圈想記下具體電影名稱,結果空空如也,只剩一條線,上面有幾個大字:朋友僅展示近三天朋友圈。

當時心裡一陣失落,那條白線,仿佛劃清了大學幾年的好閨蜜情感!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屏蔽朋友圈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越來越依賴朋友圈去了解一個人,猜測一個人的喜好,查看一個人的近態,揣摩一個人的品味.. 朋友圈已然成為了我們主要社交的陣地。

當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閉朋友圈,朋友圈三天可見,朋友圈分組可見,我不禁在想一個問題:我們還有朋友嗎?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朋友圈三天可見!

我詢問了幾位開啟朋友圈三天可見的朋友,他們的理由如下:

@匿名:過去的自己永遠是傻逼,三天前的自己,連我都不想認識。

@夜夜er:不想被觀察、被評價,不想自己的心事被他人偷窺查看。

@一十九:我只是懶得刪,又不想關閉朋友圈。

@張先生:因為立了太多flag,怕被打臉。

@流布留:只是怕以前的內容刷屏,所以就關了。

關朋友圈,刪朋友圈已經成了大家的習慣,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有很多不太相干的人,連樓下送水的大爺和理髮店的tony老師都有你的微信,朋友圈太多的人與人之間,只不過點頭之交,甚至見都沒見過,或者也就說過一句話,說完也忘了刪掉,就留在了幾百幾千人的通訊錄裡,找也找不見,但是你發的所有的內容都會被他們看見。

加的人越來越多,但真正交心的朋友卻沒有幾個,所以很多人發朋友圈的頻率卻越來越少。每條朋友圈你都要想很久,能不能發,適不適合,慢慢的都不太想發了。如果屏蔽又會讓對方很難堪,所以三天可見,半年可見就成了兩全其美的方法。

雖然每個人屏蔽朋友圈都有自己的苦衷和理由,但是這種只能看三天、半年的感覺也許會讓人產生距離感。

朋友圈三天可見就好像你同意我去你家做客,但正當我興高採烈地進門時,你卻站在門口冷冰冰地囑咐我「除了客廳別的地方都不能進」,你明白這種忽然被推開的距離感嗎?

假設一下,如果人人點開頭像都是一片「朋友圈不可見」「僅展示三天朋友圈」你已經壓根找不到他了,到了那時候,你會真心感慨,真的好懷念朋友圈那些放飛自我的時代。

 不刪朋友圈的人才過得更踏實 

前兩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段扎心的話:

「以前以為朋友圈很乾淨或者喜歡都刪掉的人很酷,後來才想通,朋友圈堆成山的人才是真的酷,沒用的連結、過時的段子、新歡、舊愛。他們根本不在乎過去發生了什麼,活在現實,看向未來。真正的放下不是絕口不提,而是在回憶湧上心頭的某一天,自己笑著跟朋友講講。」

深以為然。尤其在成年後經歷過更多人事後更能懂這種感慨。

我們為什麼要刪朋友圈? 

可能是因為這一秒清醒的自己,討厭上一秒矯情的自己。

可能是因為原本特地發給某人看,後來發現是多此一舉。

可能是因為過了那一刻就覺得這種表達特別多餘。

有時候想得到關注,想發個朋友圈找個存在感,但發完之後發現根本沒有存在感,沒有點讚評論,顯得庸人自擾很沒面子還不如刪掉。

說白了,都是源於在意。你太在乎別人的言論,在乎自己在別人心裡的樣子,在乎過去的人和事兒,在乎過往那個不夠好的自己。

有的人把朋友圈刪的乾乾淨淨,隱藏自己所有的不完美,留給外界一個美好的形象。而有的人朋友圈堆積成山,絲毫不介意把過去不夠成熟的自己展示給大眾,然後努力面向未來。

相比之下,難道不是那個活在當下的後者更踏實一點麼?

我微信裡面有很多朋友,每天朋友圈更新很快,好朋友們的更新往往會淹沒在一波又一波的新消息中。有時候閒下來,我就會去看看那些對我挺重要的人的朋友圈,看看自己有沒有被屏蔽,看看他們最近生活裡發生了什麼事?

有時候,我會給他們補上幾個贊,表示我在關心,表示雖然忙,但是心裡惦記著呢,沒忘了你。

你不屏蔽,我偶爾來,這才是最好的朋友關係。真正的朋友,並不在常常見面,而是很久不見,一見面還是很熟悉。

03

 別用「朋友圈三天可見」傷害在乎你的人 

當你發現,你已經不想讓人看你的「朋友圈」,或者你覺得「朋友圈」裡的生活,讓你厭惡。

你要明白,不是「朋友圈」出現了問題,而是你出現了問題。你要做的不是設置朋友圈僅三天可見,而是,狠狠心,將那些你並不歡迎的人,從你的朋友圈清除。

不要用「朋友圈僅三天可見」冷掉朋友的心,也不要使用分組可見的功能,區別對待朋友。

改變令你困頓的社交,網絡上的也好,真實中的也罷,最好的方式從來不是逃避,而是從認識的那一天起就認認真真、勤勤懇懇。兩個人,唯有彼此可以打開心扉,才算得上真正的朋友,也才應該存在於「你的朋友圈」。

「朋友圈僅三天可見」是一種無用逃避,避開的不是陌生人,而是那些對你用了心的人。可是太多人永遠只選擇那一條最表象的路。

作者:多贏(ID:iduoying)以獨立思考的角度為關注的每一位朋友提供關於孩子教育、家庭婚姻、成長勵志、財富健康等方面的深度文章。轉載請聯繫(ID:iduoying)授權。

酷玩實驗室經授權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隨意


相關焦點

  • 朋友圈三天可見的人,是在告訴你這些道理
    01-打開微信,點進好友的朋友圈,會發現這件事:有些人的朋友圈是全部可見的,有些人的朋友圈僅三天可見。
  • 比朋友圈三天可見更殘忍的功能,藏著成年人最後的體面
    如果你還在為那個他的朋友圈三天可見而不解,還在為微信群裡各種消息刷屏而苦惱,你應該慶幸微信沒有消息「已讀」的功能。微信已經是我們離不開的一種社交工具,裡面存儲的也都是接觸最多的人。你試想過微信有了「已讀」功能以後,會是什麼樣子嗎?
  • 為什麼現在的人喜歡設置朋友圈僅三天可見?
    0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每天要與不同的人打交道,有時因為工作,生活上的需要,我們會認識一些從未見面的陌生人,而微信便成為我們聯繫溝通的紐帶,如今,它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最平常的社交工具了我們會開始將微信好友標籤分類,根據內容選擇合適的可見對象。朋友圈開始變得不再純粹,有時候甚至需要我們去經營朋友圈,通過朋友圈營銷自己,我們不再敢隨意發表感想,發朋友圈也會顧慮很多。慢慢地,我們感覺自己的朋友圈不再具有私密性,於是,我們開始設置僅三天可見。不會顯得太過冷清,也不用擔心陌生人把自己的過完窺視的一清二楚,然後在心裡給自己貼標籤。
  • 別再說關閉朋友圈,給你參與社交的六大理由!
    人生必讀好書指南微信平臺讀好書類的領先訂閱號文:凱文·莫裡摘自:《你的團隊需要一個會說話的人》社交媒體大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這是不爭的事實,實際上,對待微博/朋友圈的態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的關注或朋友圈非常龐大,但我只是偶爾光顧關注,不至於迷失其中,像逛街一樣對待,在一片片一篇篇圖文或視頻泡沫裡,總會有寶貴的信息出現,我們實在不必為其而活,也完全不必視之為猛虎,如果因水份多了就關閉或刪除軟體,實在便是做了極端的決斷,畢竟社交媒體是自身與家人親友、工作夥伴等之間便利且不花錢的交流溝通工具,展示自身的渠道。
  • 《新世紀社交禮儀》
    你至少要笑到6、7個哈字才能表示是真的好笑,這變成了我們約定俗成的一種社交禮儀。而好像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社交中,類似這樣的「潛規則」還有很多。所以如果你發現我下午三點跟你說我要去吃飯了的時候,請你就放我一馬不要繼續追問:「吃這麼早呀?」可以嗎……@布魯Blue6.「不聊了我去睡啦」的意思是:我現在要開始我的睡前儀式:玩手機了,還有很多朋友圈和微博等著我去刷,我要藉此了解一下國家大事,直到5分鐘內連刷三次都不再有新的朋友圈和微博出現的時候,我就真的要去睡了。
  • 我們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
    - 02 -有了分組可見功能後,發朋友圈這件事更複雜了,老怕發錯群。發一條朋友圈前,要考慮會有什麼影響, 給誰看或不給誰看。如果不同組的人發現同一個人的朋友圈內容有區別,會怎麼想?公司逼著轉發廣告,索性弄個分組,只給領導看,祝他們的朋友圈繁榮昌盛。
  • 【時趣咖啡屋】教你一招成為朋友圈社交達人
    當然是朋友圈走一遭。朋友圈既是一個人的私人領域,但它更是一種社交。如何讓朋友圈充滿互動同時有層次有影響力?7月6日時趣咖啡屋,國內知名攝影師夏高強分享了他從業多年的經驗,學會這招便可化身社交達人,特奉上完整版視頻↓沒有WIFI?流量不夠?先看幾張乾貨解解饞!
  • 社交圈黑洞!不發朋友圈的都是些什麼神仙
    朋友圈原本是一個分享自己生活給朋友們知道的地方,但是因為手賤加了老爸,老媽以及親戚之後發朋友圈都得三思三思再三思了,可以說朋友圈就是一個江湖,裡面的明爭暗鬥更是數不勝數。不過呢有一群人他們幾乎不發朋友圈,好像根本沒有生活,更是朋友圈的潛水族。
  • 你有「社交疲倦症」嗎?
    20年前,如果不想接電話,見到對方時,你頂多抨擊一下糟糕的手機信號。現在,如果你不接電話、不回微信,可能會很快被對方「拉黑」。
  • 【薦讀】我為什麼戒不掉朋友圈
    誰沒有過看到N條回復提示興衝衝打開卻發現只是你點過贊的他人狀態下共同熟人的回覆?誰沒有過因為朋友圈的「那點事」開心過、失落過?  只是那次很快就破了戒,一來覺得想發就發、自然而然就好;二來還是捨不得朋友圈帶來的社交便利,雖然它也曾經讓我困擾過。
  • 《朋友圈動物圖鑑》
    社交懶癌患者,朋友約她出去玩,拒絕。朋友圈的熬夜冠軍,越夜他越嗨。夜太美,儘管太危險,總有人黑著眼眶熬著夜。腦迴路清奇,段子張口就來,流行梗一個不落,翻翻他的朋友圈,連著十條都是在哈哈哈歐氣爆棚,好運極佳,搶紅包永遠能搶到最大的,總在朋友圈曬中獎的截圖。
  • 我不再隨便發朋友圈了
    在書中,阿莉扎分享了自己從醫學生到時尚公關人的職場成長經驗和個人感悟;告訴了我們職場必須做到的一些守則,其中有一部分,就是關於在朋友圈等社交媒體,發消息的那些事兒。>發朋友圈是最簡單便捷的事,但這也成了它的隱患所在;因為,我們很容易就對此疏忽大意,沒有意識到: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發的每一條消息,都可能在公開「出賣」我們。
  • 真正的朋友圈
    我從這個問題上聯繫到了另一個問題,如果說環境可以影響一個人,那朋友圈會不會影響一個人?我認為是會的,關於朋友圈的重要性我早早也認識到了,就在二0二0年十月份,我更新了我的朋友圈,把不聯繫的人通通都丟掉了。但是那並不是真正的朋友圈,我的朋友圈從1000-300也只能說明我交友泛濫,隨便什麼人都是朋友,對朋友圈的要求太低。
  • 亞當·斯密的道德觀和市場觀
    可見這種為理想而獻身的行為,也沒有超出自私的範疇。 到此,斯密眼中的人性結構便清楚了。首先,人是自私自利的,而根本不懂得利己的人不僅是罕見的,而且也是不受歡迎的。其次,人又是具有同情的天性的,周圍的人的痛苦和快樂,會根據遠近親疏,不同程度地轉化為自己的痛苦和快樂。
  • 朋友圈發什麼照片最讓人討厭?
    媒體;媒質social media 社交媒體mass media 大眾傳媒The media were widely distrusted.媒體普遍不被信任。英國保險公司Aviva最近研究發現,大多數人不喜歡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的度假照片。 Out of 2,000 people surveyed, 73 percent said they find it annoying. 在接受調查的2000人中,有73%的人表示他們覺得這種做法很討厭。
  • 你有社交焦慮症嗎?
    社交場中的閒逸是令人厭惡的,因為它是被迫的;而獨自生活中的閒逸是愉快的,因為它是自由的、出於自願的。
  • 和同事關係再好,也不要透露自己的事,尤其是這三種事,違者愚蠢也
    長按下二維碼添加老庫的企業微信直接領《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讓你有宏大歷史政治觀《高級官員的行政機密》民政部某司長所寫,內容較高端《底層官員》小說,講普通老師如何一步步當成縣委書記,有較強借鑑性《縱橫術奇書:帝王學》看書名你就知道是什麼樣的寶書
  • Boss直聘宣布將投放世界盃新廣告,將試水社交網絡、視頻網站
    Boss直聘宣布將投放世界盃新廣告,將試水社交網絡、視頻網站 藍鯨TMT頻道6月29日訊,日前招聘平臺BOSS直聘發布了世界盃廣告系列第二支廣告「
  • 「為什麼優秀的人都不發朋友圈了?」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為什麼優秀的人都不發朋友圈了?」底下有個評論說:「別說是優秀的人了,現在都忙著自我增值,哪還有空刷朋友圈、發些沒營養的朋友圈。」這讓我想起我身邊一個朋友。她最近當上了主管之後,我已經很久沒有和她見過面了,那天在微信上問她:「朋友,你是消失了嗎?都小半年沒見你發動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