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圈黑洞!不發朋友圈的都是些什麼神仙

2021-02-08 中國常州網

朋友圈原本是一個分享自己生活給朋友們知道的地方,但是因為手賤加了老爸,老媽以及親戚之後發朋友圈都得三思三思再三思了,可以說朋友圈就是一個江湖,裡面的明爭暗鬥更是數不勝數。不過呢有一群人他們幾乎不發朋友圈,好像根本沒有生活,更是朋友圈的潛水族。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群不發朋友圈的都是怎麼樣的人。

1,熱愛生活的小夥伴

朋友圈本來就是發一點生活常態和感嘆生活的,那麼不發朋友圈的人在幹嗎?當然是認真生活咯,生活已經很有趣為啥還要拿出時間去網絡上呢?每天都有著新的體驗和精彩的人都坐著和朋友分享和享受時光,而不是需要社交軟體。

2,樂觀善良的小夥伴

這類小夥伴每次準備發朋友圈會想到朋友的感受,我這樣是不是太炫耀了,我這樣是不是會給別人帶來不好的影響?糾結的小夥伴回頭就會發現朋友就在自己身邊,又何鬚髮朋友圈呢!就會很開心的和朋友待在一起,享受友情。

3,勇敢果斷的小夥伴

生活受到了挫折怎麼辦?發朋友圈解決?不,還不如解決掉它。解決掉了很開心怎麼辦?發朋友圈?不,要為了下一次的挑戰做準備了。這類的小夥伴有著勇敢向前衝的心,也有幹練果斷的能力,他們可沒有時間為了一時間的得失而停下來的習慣,後面還有很多精彩在等著呢!

其實不管發不發朋友圈都是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適不適合自己。堅信自己能夠用多種生活方式生活下去能開心那就這樣走下去,畢竟人本來就是孤獨的,自己過得開心最重要。

你又是什麼樣的人,享受著什麼樣的生活?歡迎大家交流!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優秀的人都不發朋友圈了?」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為什麼優秀的人都不發朋友圈了?」底下有個評論說:「別說是優秀的人了,現在都忙著自我增值,哪還有空刷朋友圈、發些沒營養的朋友圈。」這讓我想起我身邊一個朋友。她最近當上了主管之後,我已經很久沒有和她見過面了,那天在微信上問她:「朋友,你是消失了嗎?都小半年沒見你發動態了。」
  • 我不再隨便發朋友圈了
    >發朋友圈是最簡單便捷的事,但這也成了它的隱患所在;因為,我們很容易就對此疏忽大意,沒有意識到: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發的每一條消息,都可能在公開「出賣」我們。熊爺覺得,社交媒體,就像是裝著24小時監控的公共場所;所以,在發朋友圈之前,一定要考慮清楚喲。
  • 我們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
    - 02 -有了分組可見功能後,發朋友圈這件事更複雜了,老怕發錯群。發一條朋友圈前,要考慮會有什麼影響, 給誰看或不給誰看。如果不同組的人發現同一個人的朋友圈內容有區別,會怎麼想?公司逼著轉發廣告,索性弄個分組,只給領導看,祝他們的朋友圈繁榮昌盛。
  • 微信上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80%都是因為有這3種性格…
    隨著網絡社交的逐漸普及,我們越來越喜歡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分享在朋友圈裡。在不知不覺中,朋友圈已經成為了現實社會中的小縮影,我們時不時就要打開朋友圈查閱一番。就算遠隔天涯的老朋友,也不難通過朋友圈了解他現在的生活狀態。可就是這種看似便捷的社交方式,卻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
  • 朋友圈裡沒朋友!儼然成為炫耀的名利圈!
    還有一次,有一個朋友在朋友圈上傳一個鄧飛通過他好友驗證的截圖,言下之意這是一件很讓他驕傲的事情。  這樣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在慢慢發生。不知道什麼時候,朋友圈和以前不太一樣。  以前,朋友圈主要都是大家的動態,是直發。現在的朋友圈則充斥著毫無營養的轉發;  以前,我會很珍惜地看完每一條大家的狀態,因為朋友圈的消息一天下來也就只有那麼一點點。
  • 為什麼領導不發朋友圈?擺架子裝低調?這3種心態,才是真正原因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為什麼優秀的人都不發朋友圈了?底下有個評論說:「現在領導也都不發朋友圈了,別人都忙著自我增值,哪還有空刷朋友圈發些沒營養的朋友圈。」你發一條朋友圈,會有無數個人給你點讚和留言,你要回復都得浪費很多時間。所以乾脆就不發了,慢慢淡出別人的視線。人脈是很重要,但是並不是靠一個微信號一條朋友圈維繫人脈。只有自己有足夠的能力,你若盛開花香自來。就像汪涵說的,當你刪除了沒必要的好友之後,你整個人都會輕鬆,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 你的「時間黑洞」有多大?
    不可否認,移動網際網路極大地方便了信息傳輸,讓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從外界獲取信息。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我們會發現這種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卻反而極大地佔用了我們的時間。手機已經代替了電腦、電視,成為一個微型的網絡終端、移動的娛樂設備。對於身處資訊時代的人們,瀏覽微信朋友圈,刷抖音,或者閱微博,逛知乎,幾乎成為每天的必做功課,一部手機,就是整個世界。
  • 周末小議 | 我們該怎麼發朋友圈,什麼是「得體」的行為
    尤其在今天,很多宅男一天到晚待在自己的小天地裡不愛社交,一旦非跟人接觸不可種種言行又不得體,既得罪人又把自己搞得很被動。什麼叫得體暱?就是你做事最好能符合別人的社交預期。比如身邊發生一個什麼事情一般人反應是大笑,你最好也是大笑;一般人如果是微笑,你最好也是微笑。如果身邊人都在微笑而你卻在大笑,這就叫不得體。
  • 黑洞時間
    剛剛看到朋友圈朋友的發文「對比不得不做的工作,對自己傷害更大的是黑洞時間,就是那些拖延著即沒有咬牙工作也沒有索性痛快享受玩,而是焦慮不堪重複不懂腦
  • 【薦讀】我為什麼戒不掉朋友圈
    誰沒有過因為朋友圈的「那點事」開心過、失落過?  只是那次很快就破了戒,一來覺得想發就發、自然而然就好;二來還是捨不得朋友圈帶來的社交便利,雖然它也曾經讓我困擾過。  從發第一條狀態到如今,算起來自己也在「圈內」混了三年多了,從最初的幾十個好友到現在的幾百個,從每條狀態都有n多點讚和評論,到現在漸漸習慣了悄然沉底,心態也從「求點讚求評論」到現在「你贊或不贊我都在這裡」;從「圈內大放送」到「部分可見」分組屏蔽,從「不允許看我的朋友圈」到「不看對方的朋友圈」;再到「刪除、拉黑、清理」,圈裡的那點事也漸漸體驗了個遍。
  • 我朋友圈發什麼,關你啥事!
    朋友圈鄙視鏈,透著可笑的優越感我有個讀者說,他有一次去面試,過五關斬六將走到了最後一輪。結果那個面試官說:「我能看看你手機裡平時發的朋友圈以及常看的公眾號嗎?」 那個讀者當然很配合地給面試官看了。然後面試官說:「我覺得你朋友圈裡特別愛發自己的心情,還有你常看一些雞湯類的公眾號,我們就覺得,嗯……不太高級。」 他最後被拒的理由是:微信朋友圈不高級。我對他說算了:一個公開 diss 面試者不高級的主管,也不見得自己的修養有多高。
  • 朋友圈三天可見,透露了你的社交觀
    關朋友圈,刪朋友圈已經成了大家的習慣,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有很多不太相干的人,連樓下送水的大爺和理髮店的tony老師都有你的微信,朋友圈太多的人與人之間,只不過點頭之交,甚至見都沒見過,或者也就說過一句話,說完也忘了刪掉,就留在了幾百幾千人的通訊錄裡,找也找不見,但是你發的所有的內容都會被他們看見。
  • 【乾貨】什麼時候發朋友圈更好,各個黃金髮圈時段優勢一覽
    ②8--9點可以發些配上簡單抒情的文字,或健康小知識,或者自己喝產品的照片,比如我每天早上起來喝一杯青汁,排毒瘦身養顏,可以發朋友圈展示真實的自己出來,或產品功效/根據當時情況選擇!圖片簡單唯美,不要太廣告!③上午10-11點:可以發一張功效圖,我打個比方,比如:我早上發了青汁,就發青汁功效圖,這樣一系列容易留下印象!而且完整!
  • 微信上從不發朋友圈的人,不是低調,十有八九是這三種人.
    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微信社交軟體擁有著10億+的用戶,每天的真實活躍度也是很驚人的,微信趨近於全民普及,讓大眾都喜歡,附帶的朋友圈功能也是享受了愛屋及烏的待遇。但也有一部分人是開通了朋友圈功能,卻沒有發送一條動態的,他們也許是低調,也許只是想看看朋友間的生活,十有八九是以下的幾種人。
  • 【時趣咖啡屋】教你一招成為朋友圈社交達人
    當然是朋友圈走一遭。朋友圈既是一個人的私人領域,但它更是一種社交。如何讓朋友圈充滿互動同時有層次有影響力?7月6日時趣咖啡屋,國內知名攝影師夏高強分享了他從業多年的經驗,學會這招便可化身社交達人,特奉上完整版視頻↓沒有WIFI?流量不夠?先看幾張乾貨解解饞!
  • 為什麼現在的人喜歡設置朋友圈僅三天可見?
    剛開始,我們開通微信,微信裡的好友都是自己熟悉的朋友,同學,可是慢慢地,我們開始工作,我們因為工作需要和其他方面原因,經常會加上陌生的微信好友,隨著這種情況越來越多,好友不在如剛開始那樣簡單,而需要我們去分類:朋友,同事,同學,鄰居,家人等。我們會開始將微信好友標籤分類,根據內容選擇合適的可見對象。
  • TED演講:人脈帶來機遇,我們該如何擴大社交圈?
    找工作,找資源,找合作…,這是一個資訊時代,我們喊著解決信息不對稱,可是怎麼解決不對稱?通過網絡嗎?網絡背後的關鍵其實還是人,這其實是一個通過網絡連接的弱關係時代,你認識了更多層面的人,他們也會開啟你更多層面的人生。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嘗試走出去,把自己的朋友圈豐富起來,這樣可能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和收穫。
  • 【DreamLeap在線講座第三場】北美社交女王帶你輕鬆玩轉海外「朋友圈」
    從踏上異國土地的那一刻起,如何融入一個全新的社會就成了每個留學黨都無法迴避的問題。
  • 不刷屏、不 low、不忽悠,打造能賺錢的朋友圈-柚子妹
    你一定知道朋友圈可以賺錢。而且是賺錢最快的。你也一定聽說過,誰誰發了一條朋友圈,很快到帳幾百幾千的。
  • 改變人生的3種時間:暗時間、正念時間、黑洞時間
    而少了「思考」這一環的工作,就像是盲目重複的機械,它解決不了任何複雜的問題,也產生不了大的價值。正因為此,我們常常都有一種體會:雖常看書、收聽各種課程、參加各種認證,但大多浮於表面,真正領悟的很少,更別提用於實踐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覺得自己雖然投入了很多時間精力在一件事上時,卻常常毫無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