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移動網際網路極大地方便了信息傳輸,讓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從外界獲取信息。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我們會發現這種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卻反而極大地佔用了我們的時間。
手機已經代替了電腦、電視,成為一個微型的網絡終端、移動的娛樂設備。對於身處資訊時代的人們,瀏覽微信朋友圈,刷抖音,或者閱微博,逛知乎,幾乎成為每天的必做功課,一部手機,就是整個世界。
讓人悲哀的是,在工作之餘,這些社交軟體霸道地佔用著成塊的和零碎的時間,數以萬計的各類APP都敵不過它們。如果稍微做一下統計,就會發現人們在這些平臺的時間消耗非常驚人,收益卻微乎其微。當然,視野的開闊和思想的變化,也是收益。
經常性地,我們在查找某個資料時,會被下面一些相關的或無關的信息吸引,一個個連結點擊進去,頁面不斷跳轉,最後一發不可收拾,需要的資料還沒找到,就已經花費了大量時間。
這種被信息瀏覽吞噬的時間,就是最大的時間黑洞。
時間黑洞是時間管理上的名詞,借用了天文學中的黑洞概念,指做某件事的執行過程中被不斷出現的信息吸引,以至於目標偏離,不知不覺中浪費和吞噬了寶貴的時間。開會、逛街、看電視,都會產生時間黑洞,而最明顯的就是網際網路帶來的時間黑洞。逛超市變成了逛淘寶,追劇也轉移到手機上,更不用說遊戲、抖音、朋友圈了,一機在手,黑洞不愁。
終端+網絡+程序,將這種時間黑洞的吞噬能力推向極致。瀑布流、信息流,不斷填充你的視野,讓你沉浸其中,忘記了時間。
《暗時間》的作者劉未鵬提出一種新的時間衡量方式與運用法則,那就是「暗時間」。他認為,衡量一個人活了多少年,應該用思維時間來計算。那些善用時間的人,不僅會將整塊時間拿來工作、學習和思考,還會在平時不太被人留意的「邊角料」時間上進行積極的思索。這些零碎的時間邊角料,就是暗時間。有的人會利用暗時間來思考、閱讀或鍛鍊,從而拉長了時間,但是大部分人卻將暗時間浪費掉了,走路、如廁、乘車、吃飯,都被看作理所當然的時間消耗。
上班後坐到桌前,開始工作之前,本來只是想看下手機,但一不小心就變成看新聞了,而且不容易停止。因為你看的時候,本來是毫無目的地瀏覽,卻忽然發現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於是再點進去。然後又找到一篇看來很重要的文章,繼續點進去。標題黨總有辦法吸引不同的人群,直到你發現這一次次跳轉都上當了,才會狠心關掉手機,但此時時間已經過去了近一個小時,並且一無所獲。
為什麼不能早些停止下來呢?因為大腦沒有收到「停止信號」。如果這時忽然來了一個緊急任務,肯定會馬上放下有誘惑力的手機瀏覽,回到工作狀態。這個停止信號就是一種心理邊界,遺憾的是,我們總是在最後才觸碰到這個邊界,才停下來。
紐約大學的亞當·奧爾特(Adam Alter)在《欲罷不能》中詳細分析了在這個「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這種「心癮」的毒害不亞於毒癮,一次次的懊惱和悔恨都改變不了下一次的重複,四象限的行為準則也只能在短期內幫助人們做出選擇,時間自律的問題擺在了每個人的面前。然而人都有思維惰性,大腦也喜歡簡單的事情,源源不斷的信息自動推送,就像填餵食物一樣,不容易被拒絕,把我們拉向下一個時間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