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息系統概論1. 信息的概念和特徵1.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加工後的數據,它對接受者有用,它對決策或行為有現實或潛在的價值。2. 信息與數據、知識的關係:數據和信息可以看成原材料和成品的關係。數據是信息的起源,信息是知識的原料。3. 信息的分類4. 信息的特徵:客觀性、等級性、時效性、價值性、共享性、傳遞性2. 信息化1. 信息化的概念2. 信息化的負面影響:a.信息安全與相關權益的保證b.計算機犯罪c.青少年教育和心理健康d.計算機病毒
3.信息資源和信息管理4.信息管理與現代系統科學5.系統工程的基本思想1. 標準化在信息系統工程中的應用:信息編碼的標準化;表達方式的標準化;工作程序的標準化6.信息系統1.信息系統概念:由人、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等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元素或部件組成的集合,目的是及時正確的收集,處理,存儲,傳輸和輸出信息。2.信息系統的分類:1.事物處理系統2.知識處理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3.管理信息系統4.決策支持系統5.經理信息系統7.管理信息系統1.管理的概念2.管理的基本職能:1.計劃2.組織3.領導4.控制5.決策3.管理系統及管理層次:1.管理系統2.管理系統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層次4.管理信息5.管理信息系統8.信息系統的建設1.信息系統建設的特點:信息系統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極其複雜的過程;信息系統建設是一個不斷提高管理水平的過程;信息系統建設是一個創新和控制風險的過程。2.信息系統建設的要求3.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1.系統規劃2.系統分析3.系統設計4.系統實施5.系統運行與維護4.系統更新
第二章 信息系統的技術基礎1. 計算機系統簡介1. 計算機硬體:1.中央處理器2.存儲器3.輸入輸出設備2. 計算機系統類型:1.微型計算機2.工作站3.小型機4.大型機3. 計算機系統選擇4. 計算機軟體;1.系統軟體-作業系統、實用程序、語言翻譯軟體2.應用軟體-通用應用軟體、專用應用軟體5. 企業軟體選擇:1.把握趨勢2.適合程度3.效率4.兼容性5.支持性2. 計算機網絡1. 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第二階段-計算機網絡、第三階段-國際標準化網絡2. 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組成:1.終端/工作站2.伺服器/主機3.協議轉換器4.終端連接設備5.網絡互聯設備6.通信介質-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微波傳輸7.網絡通信控制軟體3. 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功能:1.個人計算機與大型主機之間的連接2.聲音的存儲與轉發3.電子郵件4.電子文檔資料的發送5.遠程辦公6.電話會議和視頻會議7.電子數據交換7.公共網絡服務4. 計算機網絡類型:1網絡拓撲結構分類:a星型結構b總線型結構c環狀結構d樹狀結構e網狀結構f無線結構 2.節點間的距離分類:a區域網b廣域網c增值網d企業網f國際網絡 3.網絡服務:a數據包交換b.幀中繼c.異步傳輸3. Internet與企業網絡1. 網絡在企業中的應用:共享外圍設備、共享數據文件、共享應用程式、連接其它網絡、遠程辦公、為企業擴張提供支持2. 企業網絡的結構:終端主機結構、C/S、B/S3. Intranet/Extranet:企業內部網際網路intranet。有選擇的讓外部訪問的Intranet稱為Extranet4.網絡作業系統1.網絡作業系統的概念:NOS是一個網絡用戶實現數據傳輸和安全保證的計算機環境2.網絡作業系統額地位和作用常用的網絡作業系統:UNIX 、Netware 、Windows NT和Linux5.數據存儲與分析技術1.數據存儲與管理技術的發展: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管理階段、資料庫階段。2.資料庫管理優點:數據共享、減小數據冗餘、提高數據一致性、數據與應用程式之間的獨立性。3.資料庫系統的構成:計算機系統、資料庫、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資料庫管理員、系統程式設計師、用戶。4.資料庫設計步驟:1.數據需求分析2.概念結構設計3.邏輯結構設計4.物理設計5.實體聯繫模型:實體、屬性、聯繫(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6.實體聯繫方法E-R方法:矩形代表實體集、橢圓代表屬性集、菱形代表實體間的聯繫集7.數據模型:層次模型、網狀模型、關係模型。8.關係資料庫的規範化:1.第一範式:每個分量都必須是不可分割的數據項2.第二範式:所有非主屬性完全依賴於其主碼。數據冗餘,多存儲數據,插入異常刪除異常3.第三範式:不僅滿足第二範式,而且他的任何一個非主屬性都不傳遞於任何主關鍵字。9.資料庫技術的發展:1.分布式資料庫系統2.面向對象資料庫3.數據倉庫4.數據集市5.數據挖掘
第三章 信息系統的系統規劃1. 信息系統的發展階段:1.第一階段初裝2.第二階段蔓延3.第三階段控制4.第四階段集成5.第五階段數據管理6.第六階段成熟2. 信息系統規劃的重要性3. 信息系統規劃的作用:1.確保信息系統正確的目標和任務2.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資源3.指導MIS系統開發,用規劃作為將來考核系統開發工作的標準。4. 系統規劃的原則:1.支持企業的總目標2.第一把手參與3.整體上著眼於高層管理,兼顧各管理層的要求4.擺脫信息系統對組織機構的依從性5. 系統規劃的兩個層次:IS戰略層次和IT戰略層次6. 信息系統規劃的目標與任務7. 信息系統規劃各階段的工作內容:1.信息系統發展戰略規劃2.業務流程規劃3.信息系統總體結構規劃4.項目實施與資源分配規劃5.可行性分析6.系統總體規劃報告和可行性研究報告8. 信息系統規劃常用的方法:1.企業系統規劃法2.關鍵成功因素法
第四章 信息系統的開發方法1.生命周期法:1.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1.系統規劃階段 2.系統分析階段 3.系統設計階段 4.系統實施階段 5.系統運行和維護階段2.生命周期法的特點與局限:1.用戶參與原則 2.先邏輯後物理原則 3.自頂向下分解協調原則 4.工作文檔規範化和標準化原則3.生命周期法的優缺點:特別適用開發能夠很好定義需求、結構化程度比較高的大型十五處理系統和信息系統。1.過於消耗資源2.缺乏靈活性3.不適於開發需求不明確的系統2.原型法:1.原型法概述:針對生命周期法的主要缺點發展起來的一種快速、廉價的開發方法2.步驟:1.確定用戶的基本需求 2.建立系統初始原型 3.評價系統原型 4.修改原型3.原型開發工具:CASE原型化工具4.原型法的優缺點:改進了用戶和系統設計者的信息交流方式;用戶滿意度提高;更加貼近實際;開發風險度降低;減少用戶培訓時間;開發成本降低。缺點:不適用於大型系統,測試文檔容易被忽略;運行效率可能比較低。3.結構化的開發方法:1.結構化系統開發方法的基本思想:從系統的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面對系統,從層次的角度,自頂向下分析和設計系統。2.結構化方法的特點:1.目的性2.整體性 3.用戶至上4.深入的調查研究5.相關性6.環境適應性7.層次性8.開發過程工程化3.結構化方法的系統分析與設計:DFD、數據字典、處理過程說明4.結構化開發方法的優缺點:強調系統開發的整體性和全局性,嚴格的區分開發階段,避免開發過程的混亂狀態。缺點數據轉換過程是不穩定的,當業務流程發生變化的時候,數據本身是不穩定的。開發周期比較長。4.面向對象的開發方法:1.階段:1.定義問題 2.分析問題 3.詳細設計問題 4.程序實現2.優缺點:更接近與世界,解決了結構化開發方法中軟體結構不一致問題,縮短開發周期。缺點;面向對象的軟體開發技術仍處於不成熟的階段
第五章 系統分析1. 用戶需求分析:1. 系統功能需求2. 系統使用需求3. 系統安全需求4. 系統運行環境需求5. 系統性能及可靠性需求2. 系統的初步調查企業概況,計算機應用現狀,組織機構,物料庫存,供應商,銷售商,運輸商,態度3. 系統的詳細調查1. 詳細調查的原則:1.用戶參與 2.自頂向下 3.工程化的工作方式 4.全面調查與重點調查相結合2. 詳細調查的方法:1.開會調查 2.問卷調查表 3.訪問 4.直接參與業務實踐3. 詳細調查的內容:1.系統的定性調查 :1.組織結構的調查 2.管理功能的調查 3.業務流程的調查 4.數據流程的調查 5.系統環境的調查2.系統的定量調查:1.收集各種原始憑證 2.收集各種輸出報表 3.統計各類數據的特徵 4.收集與新系統對比所需的資料。4. 組織結構與管理功能分析 1.組織結構分析 2.組織與業務的關係分析 3.管理功能分析5. 業務流程分析1.基本符號2.繪製業務流程圖的基本步驟3.業務流程圖的繪製方法4.visio跨職能流程圖 UML活動圖6.數據流程調查與分析1.數據資料收集2.數據的匯總分析3.數據流圖4.繪製數據流圖的原則5.數據流圖的基本符號:外部實體,數據存儲,數據流,數據處理過程7.數據字典(描述系統的具體細節) 1.數據項2.數據結構3.數據流4.數據存儲5.處理過程6.外部實體7.描述處理邏輯的工具1.結構化語言2.判斷樹3.判斷表8.系統分析說明書1.概況 2.現行系統的概況 3.用戶需求說明 4.新系統的邏輯方案 5.新系統在各個業務處理環節擬用的管理方法、算法和模型 6.系統開發資源與時間進度估計。
第六章 系統設計1.系統設計的任務和原則:1.系統設計的任務:總體設計、模塊結構設計、代碼設計、物理配置方案設計、數據存儲設計、輸出輸入設計。2.系統設計的原則:靈活性、系統性、可靠性、經濟性、用戶友好性。2.系統功能模塊結構設計:1.層次結構2.模塊化結構3.模塊化設計原則:高內聚低耦合 聚合由低到高:偶邏時過通順功 耦合由低到高:數據耦合、特徵耦合、控制耦合、公共耦合、內容耦合4.模塊結構圖:數據流圖導出模塊結構圖5.HIPO圖,H圖模塊結構圖+IPO圖6.系統物理方案配置7.代碼設計8.資料庫設計9.輸入輸出設計10.系統設計說明書:系統設計的內容:系統的總體結構設計方案、網絡設計方案、代碼設計方案、資料庫設計方案、輸入輸出設計方案、HIPO圖。
第七章 面向對象介紹1.面向對象與面向過程 面向過程是一種以事件為中心的編程思想,結構化程序設計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設計方法。結構化程序設計思想就是把大的程序分解為具有層次結構的若干模塊。面向過程存在三大問題;1.重用性差2.可維護性差3.開發出的軟體不能滿足用戶需要2. 面向對象的主要概念:1.對象2.類3.封裝4.繼承5.多態
第八章 UML1.UML構成:1.元元模型層2.元模型層3.模型層4.用戶模型層2.視圖:用例視圖、邏輯視圖、組件視圖、並發視圖、展開視圖。3.圖:用例圖Use Case 、類圖、對象圖、狀態圖、序列圖、協作圖、活動圖、組件圖、部署圖。4.模型元素:1.事物2.關係:依賴、關聯、泛化和實現5.RUP統一過程:是一個採用了面向對象思想,使用UML作為軟體分析設計語言,並結合了項目管理、質量保證等許多軟體工程知識綜合而成的一個完整龐大的軟體方法。6.統一過程的特點:迭代式開發、管理需求、基於組件的體系結構、可視化建模、驗證軟體質量、控制軟體變更。7.RUP的4個階段:初始階段、細化階段、構造階段、交付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