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1879計劃的臺版教材《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本節所談的是針對剛開始學習當治療者時,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的主要問題。完成正式課程並開始面對當事人的諮商員,所面臨的是如何整合與應用所學的考驗;在這點上,他們才真正地開始去思考自己究竟適不適合成為一個兼具個人及專業的諮商員。以下試著為新手諮商員提供一些有用的準則。
一、面對自己的焦慮
多數的新手諮商員,在初遇當事人時一定感到相當混淆。其中所經驗的某一部分焦慮,主要來自我們與當事人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以及不確定自己能否勝任與他們同在。當我們有意願認知及面對這些焦慮,比起找藉口來否認,則已呈現出一個正向跡象。自我懷疑是很正常的,但重要的是,如何面對處理。與督導與同儕公開地討論是一種方式,當我們與一起實習的同事討論分享時,他們很有可能也會與我們有同樣的擔心、害怕以及焦慮,而這樣的討論會有很有意義的交換及獲得支持。
二、做自己以及自我揭露
由於人的自我意識及焦慮,使得我們在一開始諮商時,會太在意書上所說的,因而固著在一定的程序上。沒有經驗的治療者不太能看到作為自己是很有價值的一件事。如果我們可以在治療過程中做自己並且適當地自我揭露,就提升了真誠的機會。正是我們真誠及活在當下的程度,使我們能夠和當事人連接,進而和他們建立有效的諮商關係。
有可能因為走向以下兩個極端而出了差錯:一種是固著在角色上而失去了自己,把自己藏在專業的外衣之下,即諮商員努力地維繫被期待的應有角色,在其中,人的味道很難顯露。採取這類行為的諮商員有可能會使當事人感到毫無個性,並認為他們躲藏在專業角色的背後。
另一種極端是他們太努力地自我揭露,例如向當事人揭露對當事人自發性的印象,因而造成當事人不必要的負擔。即使身為有經驗的諮商員也不易判斷自我揭露是否適當,何況是新手諮商員。
在決定如何適當地自我揭露時,考慮要揭露什麼、什麼時候揭露,以及要揭露多少。有時候提到有關於自己的事情是有用的,但一定要對自己自我揭露的動機有所明了。評估當事人聽到這些自我揭露的準備程度以及當事人可能受到的衝擊是重要的。在任何自我揭露的時候能夠保值敏銳,才能了解當事人如何被影響。
自我揭露中最有生產力的形式,就是有關當事人與諮詢員在晤談過程中所發生的事。立即性這個技巧牽涉到向當事人揭露我們此時此刻的想法或感覺,但是要小心避免對當事人表示評論。當適時地使用,持續的分享行為可以促使諮商繼續前進,並且改善和當事人的關係品質。即使我們在談論治療關係中的反應時,還是要小心,而我們在決定要分享什麼反應時,也必須謹慎而敏感。
三、避免完美主義
或許,「我們必須永遠不出錯」這種想法是最常壓垮我們,也是我們最常有的自我挫敗的信念之一。雖然在「理智上」我們都曉得人是不完美的,但在「情緒上」,我們總覺得自己不該犯錯。不管是諮商界的生手或是老手,很肯定的是任何人都會犯錯。
當我們盡全力要表現完美時,會耗費掉很多能量,因此會影響我們當事人活在當下的能力。我要學生對「諮商員要知道所有的事情及要有完美表現」的想法提出質疑,並在督導時鼓勵他們分享彼此所犯的錯,或是一些他們認為不太對的事。在督導下,學生有意願去冒險犯錯,願意分享自我懷疑的想法,對他們來說這是走向成長之路。
四、承認自己的有限性
我們不能妄想自己可以幫上所有當事人的忙,必須誠實承認自己無法幫助所有當事人。當我們能力有限無法幫助當事人時,學習何時及如何將當事人轉介是很重要的。然而,在「學習清楚個人實踐的限制」與「有時要挑戰』限制』」之間,存在著很微妙的平衡關係。當我們在決定要和一個自己沒有過如此生命經驗的個案工作,或在未具備個人素質前,可以先試著不要企圖特定化此個案。透過接觸不同的領域或是拜訪一些機構,我們也可以達成治療目標。
五、了解沉默
雖然沉默的意義很多,但對新手治療者來說,治療過程的幾分鐘沉默,仿佛會是幾個小時之久。也許是當事人正在靜思之前所談的內容,或者正在琢磨著剛才所浮現的覺察,也可能是當事人正在等著諮詢員來引導,或是要諮詢員決定接下來要做什麼,或者反過來,是治療者等著當事人來決定。
在這樣的時刻,當事人與治療者可能會覺得很無聊、分心或是在想別的事,或只是一時之間無話可說。更有可能是,沉默也是治療者與當事人之間無言的溝通。沉默可能是種沉澱,也可能壓倒一切。如果一直都只在表面上互動,可能表示兩個人對於更深層的探索有些畏懼與遲疑。當出現沉默時,要指出並與當事人探討沉默的意義。
六、處理當事人的要求
如何面對那些經常提出要求的當事人,是新手諮商員常感到迷惑的主題。新手諮商員往往希望能擴大自己可提供幫忙的範圍,且因為不想要被套上自私的帽子,很容易讓自己不切實際地承擔起當事人的要求,而無視當事人的要求是多麼不合理。
當事人的要求是五花八門,例如除了你所能提供的時間之外,希望可以談久一些、要求增加話題次數、希望在私下的社交場合會面、希望你能持續證明是關心他們的,或是告訴他們如何解決問題。在一開始諮商時,或在當事人表露出這些想法時,就清楚表達自己的期待以及治療的界限,是解決這些情況的方法之一。
七、處理不能給予承諾的當事人
面對那些非自願、被法院要求來接受治療的當事人,最大的挑戰在於建立治療關係。對這些非自願的當事人,還是可能與之展開有效的工作,但必須由公開討論彼此的關係本質開始。當諮商員缺乏準備或未引出當事人來諮商的想法及感覺時,往往要面對抗拒現象。此時治療者不承諾自己不能或不願意做什麼是很重要的,此時也要澄清保密的限制及其他可能影響治療因素的好時機。與非自願當事人工作時,協助他們準備進入諮商曆程特別重要,如此將可減少當事人的抗拒。
八、忍受模糊曖昧
許多新手諮詢員會因看不到立即成果而感到焦慮。他們自問:「我真的對當事人有助益嗎?還是當事人其實正在轉壞?」我希望大家至少在開始幾次的會談中,要學會能夠容忍不知道當事人是否有進步的模糊狀態。要知道,當事人在呈現治療成果之前,會有明顯的「變壞」。此外,也應該了解有時治療者與當事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在治療結束後方會顯現。
九、注意自己的反移情
和當事人工作可能會影響到你個人,而你的弱點和反移情就會浮出表面。如果沒有覺察你的個人動力,就可能因為受到當事人的情緒經驗影響過大而陷入危險。新手諮商員要學會「放下當事人」,不把他們的問題帶出治療室之外。
儘可能在治療時間內全然地呈現我們自己,是最有治療性的東西,但在治療室之外,讓當事人為自己的生活及決定負起責任,因為我們一旦迷失在當事人的掙扎與困惑之中之時,就無法成為有效引導他們走出黑暗的協助者。我們一旦承擔起為當事人決定的責任時,反而是阻礙而非滋養他們的成長。
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廣義來說,包含任何會影響我們對當事人的直覺與反應的投射。此現象是因為當我們步入自己的議題時,發生了情緒化的反應、防衛性的反應,或無法在關係中活在當下的狀態。在成為有能力的諮商員的過程中,認出我們反移情的表現是重要步驟、除非我們能覺察自己的衝突、需要、資源、責任等,才能在晤談時間是對當事人有效的,而非為了自己的目的。
用當事人的時間來處理自己對當事人的反應是不適當的,自己的議題應該與自己的治療者、督導或同事,在自己的時間時來處理。如果我們不去探索自己,越可能增加在與當事人工作時會失去自己的危險,且會利用當事人來滿足自己未完成的需要。
當事人的故事及痛苦勢必會影響我們,例如他們的故事會觸動我們、我們會表現出同情與同理;然而,我們會了解這些是當事人的痛苦,不需將他們的痛苦壓在自己身上,以致無法有效地和當事人工作。雖然我們無法完全免於任何反移情,或完全解決自己過去的個人衝突,但仍可具覺察力來覺察這些事如何影響我們的專業工作。透過個人治療,是一個能增進了解及管理自己反移情反應的方式。
十、發展幽默感
治療是一種負責人的努力過程,但沒有必要嚴肅到死氣沉沉。當事人與諮商員可以笑聲來豐富治療關係。當我們承認痛苦並非自己獨有的屬地時,將會鬆一口氣。笑或是幽默並不就是把治療擺一邊不管或不尊重當事人,但有時若以笑聲來掩蓋焦慮或是逃避威脅的的話題時,就是在逃避治療了。因此治療者要區辨分散注意的幽默及增進關係的幽默的不同。
十一、與當事人分擔治療的責任
我們常常在尋求治療者與當事人之間責任的平衡點。如果認為得要負起所有的引導及治療結果的責任的話,那就錯了;那會奪走當事人應有的責任權利,專業枯竭也會提前到來。如果認為做正確診斷,及為當事人擬定合適的計劃並不是自己的責任時,則又犯了另一個錯誤。要如何分擔責任,早在治療關係一開始就要討論了。在諮商的早期,諮商員有責任提出某些討論的主題,例如治療的時間、長度、保密問題、一般性目標,及使用達成目標的方式等等。
要小心當事人可能會把他們要怎麼過下去的責任交給你。大部分的當事人會來尋求「神奇的解答」,因為自己做決定會有焦慮,而想把責任丟給別人。當然,當事人要過什麼樣的日子並不是諮商員該負的責任。一開始和當事人訂立工作契約或是特定的回家作業,可以幫助當事人為自己負責。如果當事人說:「很謝謝你為我所做的一切,由於你的信任,以及教我的東西,我想我已經可以自己來了。」這句話也許可以看成諮商是否有效的最好診斷!事實上,如果做得夠好,我們很有可能會無事可做的。
十二、婉拒給予建議
正處於困擾情況下的當事人,常期待甚至是要求治療者提供建議是常有的事。他們不只要一個方向,他們希望一個智者諮商員能針對他們的問題給一個決定,甚至幫他們解決。諮商不該與提供諮詢相混淆,治療者是幫助當事人自己去發現問題的解答,以及了解自己行動上的自主性。
縱然身為治療者的我們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當我們這麼做時,只是在助長他們對我們的依賴罷了,使得他們一旦碰到新的困擾時,就會不斷地來找我們諮商。我們的工作是在協助當事人能獨立地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結果負責。而若習慣性給予答案的話,上述諮商的目的終究是無法達成的。
十三、定義諮商員的角色
身為諮商員的挑戰之一,是必須清楚自己在專業角色上的定位。在本書的第二部分,會讀到許多不同的諮商理論取向,你將發現在不同的理論取向中,諮商員的角色也不同。身為諮商員,可能被期待具有不同的角色。(接下來會選編各流派的文章,請持續關注)
我認為身為諮商員的核心功能在協助當事人了解自己的優點、發現是什麼阻礙了其資源的運用,並且澄清自己想要過什麼樣貌的生活。諮商即是誠摯地邀請當事人審視其行為,並決定要如何調整其生活品質的歷程。在此工作架構下,諮商員提供的是支持和溫暖,以挑戰當事人,使之能採取必要的行動,造成重要的改變。
我們必須了解,當事人的族群特性、所提供的治療服務取向、特定的諮商階段,以及工作的場域等因素,都會影響對於自己專業角色的設定。然而諮商員的角色不可能從一而終,在不同時間下,得要不斷重新評估自己在專業承諾的本質,以及重新認清自己的專業角色。
十四、學習合宜地使用技巧
當與當事人工作面臨僵局時,會促使諮商員想要尋求一個技巧以求有所突破。就像是在第一章談到的,若太過強調技巧易使諮商淪為機械化;最理想的情況是,治療者所使用的技巧是自治療關係中發展出來的,用以增加當事人的自我覺察,或是提供當事人嘗試新行為的實驗機會。
使用技巧時,重要的是能了解每個技巧所使用的理論推導,並確定所用的技巧與治療目標是一致的。但並不是說諮商員得限定自己只能遵循一定的模式;剛好相反,有效的諮商員要避免自己因循苟且地使用技巧,或只是要把時間塞滿,或用以滿足自己的需要,或者讓事情可以有所進展。技巧是在小心地選用的情況下,為了協助當事人在治療過程中有所進展的途徑之一。
十五、發展個人諮商風格
要覺察自己效仿督導、治療者或其他楷模的傾向,在治療中沒有所謂「對的」方式,因為各種不同的取向都可能是有效的。如果在諮商中想要效仿其他治療者的風格,或在治療中硬要做出某位專家的理論作風,則很可能會限制了發展自己潛在效能的機會。諮商風格會受到老師、治療者、督導的影響,但別因為試著要效仿他人而使自己潛在的獨特性消失。借鏡(真的是借鏡,不是借鑑,小編核實了好幾遍)他人的同時,也要發展出自己的獨特性。
十六、保持個性及專業性
最後,身為諮商員最重要的工具即是個人本身,而最強有力的技巧即是展現活力及真實存在的能力。需要好好地關照自己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好好照顧自己又如何能照顧其他人?我們需要處理那些會耗費生命,以及會造成無助感的威脅因素。在研究理論之後,想想看如何應用理論,從兼顧個人及專業來提升自己的生活。
學習去檢視自己所做(和未做)的每個選擇,以保持活力。如果能覺察出消耗你作為一個人的活力的因素時,就有助於站在一個比較有利的位置以預防專業枯竭,並在是否會枯竭上擁有較大的控制權。我們不能夠控制壓力事件的發生,但可以決定自己如何解釋及回應此事件。必須了解,我們不能夠在僅獲得一點回饋的情況下就不斷地給予。總是有效的且對他人的生活及命運負責,是要付出代價的。因此,與其等待情緒與生理都筋疲力盡的那一天,不如事先對專業枯竭的微小跡象做準備,並發展出策略以維持自己的個人性及專業性。
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是自我照顧重要的第一步。周期性地評估自己的生活,就可以知道是否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有無想改變的地方。定期檢視自己想要生活的方向,即可決定現在的生活是否是自己想要的。若不是,可決定現在願意做什麼以讓改變發生。與自己同在、擁有專注及堅實的經驗、感受到個人的能量,以此基礎去整合你的生活與專業經驗。如此的覺察能提供保持個人在生、心理的活力基礎,並成為一位有效的專業者。
諮商是一個能照顧他人的專業,但我們經常不會以同樣的程度來照顧自己。自我照顧並不是一件奢侈的事,而是一個倫理的要求。如果我們忽視自我照顧,當事人不會得到我們最好的協助。如果我們身心耗竭,即無法提供給別人任何東西。如果我們不滋養自己的話,即不可能提供養分給當事人。
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常說自己沒有時間進行自我照顧,我提出的問題是:「你能承擔不照顧自己的結果嗎?」為了達成專業工作的要求,我們必須照顧自己的生理、心理、智性、社會及靈性各層面。理想上,自我照顧應該與照顧他人相仿;如果我們期待在專業目標上具有活力與耐力,需要將此觀點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健康是一種我們願意承諾的一種生活方式,可以導致熱情、和平、活力與快樂。
在專業期刊(參見Counseling Today,2011年1月)及研討會中,健康及自我照顧越來越受到重視。當閱讀有關自我照顧與幸福書籍時,請反思要如何將這些知識在自己生活中實踐
從成為一名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開始。
1879計劃課程架構
☟☟☟
品質擔當
☟☟☟
1879實務訓練辦法
☟☟☟
中國心理諮詢師繼續教育標準建設項目
12月27日,九期班即將開學
開班地點:北京
歡迎報名和諮詢
1879計劃啟動儀式
中國心理諮詢師繼續教育標準建設項目
☟☟☟☟☟☟☟☟☟
1879計劃:五年運營,五年碩果,被稱為是範本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標準與服務研究委員會
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點擊「閱讀原文」,報名1879計劃九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