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不管是仍在校還是面對職場,從小到大多多少少會面對著這樣一種壓力——「同儕壓力」,又稱作」朋輩壓力「,」同輩壓力「。這種壓力有一部分積極作用,但更多時候帶來的是消極影響。那麼我們應該怎麼面對和解決呢?和心苑君一起看看吧。
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指的是同儕施加的一種影響力。同儕指年齡、地位、興趣、價值觀等方面相近的同輩人。同儕壓力指產生於同儕關係之中受到相同代際的平輩影響而產生的壓力。同儕壓力在西方學術上解釋為因害怕被同伴排擠而放棄自我做出順應別人的選擇。但現在,這個概念似乎還要外加一層,也就是還要包括同輩(即與自己年齡、地位、所處環境相似的人)取得的成就所帶給自己的心理壓力。
雖然一定程度的同儕壓力可以鼓勵一個人為了遵守團體社會規範而改變其態度、價值觀、行為,產生刺激喚起人的上進心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正面影響,但更應重視的是其引發的消極情緒和心理問題等負面影響。
一般來說,同輩壓力有兩類:從眾型同輩壓力和競爭型同輩壓力。
從眾型同輩壓力是因害怕被同輩排擠而放棄自我順應別人的選擇,即迫使你「與同伴保持一致」的壓力。比如要擁有類似的價值觀,相同價位的物品等等,都屬於從眾型同輩壓力。
競爭型同輩壓力是指與自己年齡、地位、所處環境相似的人,取得的成就所帶給自己的心理壓力,即迫使你「變得優秀」的壓力。這種壓力促使你在與同伴的比較和競爭中要勝出,如果無法勝出,就會被人輕視,變得自卑。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核心價值來自哪個方面,你就越有可能在各方面的同輩競爭中感到無限壓力——也就是說,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優勢和目標,是緩解同輩壓力的重要前提。下面有幾條小建議。
人們面對同伴壓力,常常感到不知所措,認為是自己心胸狹窄,看不得別人好。而實際上,壓力狀態下產生焦慮自卑等情緒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會經歷,你可以用更平和冷靜的態度去面對它。在優秀的人群中,學會接受自己的平凡,在平凡的人群中,學會接受自己的優秀。當你感到同伴壓力時,你要告訴自己:「我不是見不得別人好,我只是希望和他們一樣好。」
與他人進行比較,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準確的自我認識,但與此同時,這種通過社會比較得來的差距,容易讓人陷入群體性的龐大壓力當中。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學會將關注點從「與他人的關係」轉到「自我」。在羨慕別人的時候,反而想想,我自己擁有什麼——我想要什麼——我可以如何實現。通過這個自我知覺的過程,你能得到更清晰的自我認識,看到自己的閃光點。
只有當自己忙起來,才沒有時間去糾結和他人的事。的確,與其將能量消耗在盲目的攀比上,不如專注做好自我,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行動。一旦找到了自己想嘗試的目標,無需思慮過多,先行動起來吧。
知乎上有這麼一段話:「你感到壓力是因為你覺得,你跟那些人是同樣的人,所以他們獲得的成果也是你本來可以選擇但沒有選擇的。
但事實不是這樣。
你們本來就是完全不同的人,背景相似之處再多,也是完全不同的人——興趣不同,志向不同,性格不同,價值觀不同,願意為事業付出的努力不同,可以選擇的捷徑不同……這些不同,在職業和人生道路上,遠比年齡、成績、學歷的相同要重要。」
對世界參差多態的美妙多了一層理解,也多了一層敬惜。
古今上下,四海列國,天子走卒,士農工商,皆可觀,皆可學。
青島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
心理諮詢預約:85953102(浮山校區)
85959705(金家嶺校區)
心理門診預約:85953102
心靈驛站:篤行樓2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