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工作中經常會遭遇巨大的壓力,這些壓力往往來自老闆預期和現狀之間的差距,也來自個人能力和工作難度之間的錯位。還有很多時候來自於沒有搞清楚「客戶」的真實需求而時間卻在不斷流逝。不管出於哪種原因,在重壓之下工作,並非理想的工作狀態。然而,現代社會的壓力,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單純的逃避,並非靈丹妙藥。今天,我想談談我是怎樣看待壓力,面對壓力,管理壓力的,具體而言,我有以下建議:
坦誠 - 對「客戶」說心裡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是一件難事。但是當壓力越來越大時,及時的敞開心扉,說明問題現狀,做直觀的分析,給出自己的建議,對大家都好。及時的把項目的難點說出來,不帶任何情緒,也不要參雜太多個人的主觀看法。這個階段,越是客觀的說出問題所在,越能得到理解,也能得到尊重。
在客戶看來,坦誠的人,即使說 NO,也是很值得信賴的人。並且,在艱難的時刻,和客戶交心,也是一種獲得信任的好方法。
註:這裡的客戶是泛指的客戶,有真正的客戶,也有公司內的兄弟團隊,更有老闆。不管是誰,只要是需求的主要提出者,則他就是這件事情中的「客戶」。
示弱 - 對老闆我在上一份工作期間,聽說一個「女強人」的故事:她是一家公司的創始人,身邊的副總各個如狼似虎,兇狠異常。她硬是憑著自己的技巧,把這一群虎狼之人能緊緊的抓住。而她的技巧竟然是:示弱,求助。是不是很出乎意料?
記得在《欲望都市》裡曾經有一個橋段,某女士在一瞬間喜歡一位男士,不是在這位男士意氣奮發之時,而是這位男士一次不經意間的「示弱」。
老闆不是機器,總會受到各種偶然因素的影響。若你在承受巨大壓力之時,能向主要的施壓者「示弱」,則會受到一定的「憐憫」。
但這個方法只可以偶然為之,要解決的問題還是要解決,「示弱」只是緩兵之計。
開誠布公 - 對同事我在3年前陷入焦慮時,在公司第一時間和所有 team 成員坦誠壓力與焦慮,告訴大家,如果最近希望訴苦,我並非最好的人選。同事們當時也很照顧我,很少來打擾我。通過這一偶然事件,我發現只要你挑明了,大家還是很有同理心。
碰到項目推進的困難,一定要及時的和同伴說出來,哪怕是在微信群裡發一個消息。
和緊密工作的同事、下屬坦誠自己的壓力並非丟人的事情,與我們想像的相反,大家還是非常願意「幫助弱者」的。
平靜如果有什麼是最大的法寶,我想就是「平靜」二字。平靜能讓人保持清醒的頭腦,讓人保持清晰的判斷,讓人永遠有方位感(在哪裡,要去哪裡)。無論是會談,還是交談,越是碰到不冷靜的局面,你就越要提醒自己:平靜。當然每個人達到平靜的方法不同,有人靠傾訴,有人靠冥想。我自己經過這幾年的歷練,很容易能達到平靜的狀態。你的方法是什麼?可以在評論區告訴我。
無論事情有多難,局面有多複雜,永遠告訴自己:平靜給你力量。
冷靜平靜是一種態度,冷靜則是一種方法論。平靜讓你獲得一種力量,一種氣質,內心很容易保持平靜的人,給人總是一種淡定感和可靠感。冷靜則是一種方法論,冷靜,能讓你面對複雜的局面,可以忽略各種噪音,做出正確的選擇。
我在工作中,最喜歡和既主動積極,又平靜冷靜的人共事。如果說平靜給你力量,冷靜則會給你陽光,帶給你具體的希望。
你可以仔細觀察一下身邊冷靜的年輕人,他們往往是成長速度最快的那一批新人,因為他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麼,能通過什麼方式獲得。
說 NO當需求太多,接不過來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說 No」。對於 Yes Man(唯唯諾諾的人)而言,說 No 是一個非常大的心理關。但是,如果在需求方面無法準確把控,則到最後每個人都不會對進展滿意。勉強的 Yes,真的不如簡短的「No」。
為什麼產品的負責人一定要有勇氣說No,而且要經常說 No,原因很簡單,如果對每一條意見都說 Yes,那這個產品做出來得有多平庸!
認慫認慫就是認錯的意思,其實越牛的人越不怕「認慫」,會就是會,不是就是不會,這個沒啥好掩飾的。你做不好的事情,非得硬著頭皮做,受傷的是你和公司兩方面。
很多時候為何壓力大,就是貪多,造成了消化不良。如果在後續執行過程中,能及時的發現問題,並且經過評估後,發現無法達到預期,則果斷認慫是最好的態度。
認慫也會讓你的「聚焦」更加落到實處。
真正的解決壓力問題,兩方面的事情最重要,第一「解鈴還須繫鈴人」:明確誰是真正的客戶,和這個客戶直接溝通,了解需求,形成方案,千萬不要再等二手消息;第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壓力是結果,引發壓力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否能快速解決這個問題。我上面提到的種種方法,其實都是為了真正解決問題提供良好的環境氛圍。但「壓力之戰」的終局,還是把真正的問題搞定。
作為現代人,不要幻想沒有壓力的環境,你需要做的事情是直面壓力,在壓力中變得越來越強。
參考文章:金魚是怎麼死的?
前一篇文章:努力去提高層次,而不是在低層次努力
原創100天100篇之77/100,享受自己的每一天吧!
不願意在朋友圈談的事情,來小密圈(現已改名「知識星球」)談吧。我已開通小密圈,我會在小密圈中記錄我的堅持。而小密圈裡,也聚集了1000多位對於生活同樣敏感,同樣積極,同樣熱情的朋友——我的讀者們,過去的六個多月,我們成功在「小密圈」營造了一種不同於「微信朋友圈」的氛圍。了解「小密圈」,請回復消息「小密圈」(非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