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唐仕女俑製作手藝精進的背後是唐朝盛世的象徵

2020-12-15 華太師

引言

俑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開始出現的,作為一個開放、文明的國家,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很多令人意外和讚嘆的工藝品。其中就包括今天我們所說的俑。

說到俑,中國人應該都不會陌生。秦朝的兵馬俑浩浩蕩蕩,直到現在還在世界上享譽盛名,成為中國的地標性文化遺產。俑的發展演變也是經過漫長的磨合、適應,在不同王朝有著不一樣的製作方法和規則,對於俑的築造目的也是不一樣的。俑最初是以"芻靈"的身份出現的,後來逐漸成為一種工藝品,向人們展示著那個時代的風採。這一點在唐朝的仕女俑上可以看出來。

俑最初製造的目的是代人殉葬,是時代不斷發展的產物。製作方面也從俑泥演變成了陶製

春秋戰國時期,俑的發展有了很大的改變。在前期俑代表的是殉葬的人,古時候一些貴族或者皇帝去世,家中的奴隸或者侍衛要跟隨主人一起去陰間。殉葬的習俗自古有之,但是這樣的做法未免太有失人道。奴隸入殉剛好是從春秋戰國時期慢慢廢止的,原因就是有了俑的出現。俑被製作成人的樣子,身高、身材和面目表情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它們代替真人入殉,是時代進步的表現。

趙岐註:「俑,偶人也,用之送死。」

春秋戰國時期的奴隸地位不再是原始時期那樣任人宰割,奴隸地位的小小變化把不合常理的殉葬制度推向深淵,挽救了很多無辜百姓和奴隸的性命。雖然在客觀層面上保護了奴隸的利益,但是根本上還是封建思想的產物,把俑製作得活靈活現,完全按照真人的樣子製造,目的還是為了讓其到了陰間還要好好侍奉主人,這是封建落後的表現,受到很多學者和知識分子的抨擊。

身前是奴隸的人們到死也改變不了自己低賤的地位,古時候的人把封建禮制和等級制度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當然,每個朝代關於俑製作的工藝和要求也都是不一樣的,根據當時社會的生產力和國家奉行的制度而定。一些皇帝並不在意鋪張浪費,所以就把俑製作的細節和大小都有明確要求,製造出一個和真人一樣的俑耗時耗力。但是一些皇帝崇尚的就是戒奢從簡,比如漢朝初期的皇帝們,在知道秦亡的原因之後害怕極了,於是都推崇簡約生活。

簡單生活的一個方面就表現在漢朝的俑上,這時候的喪葬都是從簡,不僅大大減輕了國家的負擔,還能把餘下的精力和錢財放在國家發展上去。皇帝首先作了表率,漢朝的俑不再是按照真人大小一味仿製,這樣做成本太高,而且入墓之後也不方便。於是皇帝想到了一個辦法:把俑的體型壓縮至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左右。這樣既不影響俑的使用,還能滿足國家從簡的方針。

鄭玄註:「俑,偶人也,有面目機發,有似於生人。」

唐朝之後的俑和漢代相比又大不相同,唐朝人本身就生活在比較富足的時代,所以人們個個思想開放。他們製作出來的俑不僅要有實用價值,還非常注重是否美觀。比如特別出名的唐三彩,這樣的俑色釉精美,完全是中國古代手工藝的巔峰。透露著唐朝盛況,這和一些普通的甚至凋敝的王朝差異是非常明顯的。

唐仕女俑被現代表情包侵襲

再說漢朝,漢朝在上釉方面越粗糙越受人們歡迎,因為這樣製作出來的俑最便宜。他們用木片來充當俑的鎧甲,衣服有的俑上直接就沒有,通過俑的製作工藝和投入成本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不同王朝的風貌和社會風氣,再如南北朝時期,這段時期戰爭頻繁,身披鎧甲的重兵成為國家的代名詞,那麼在墓穴中出土的俑就基本上是身披鎧甲的騎兵。

唐朝盛況使得唐朝的子民奔放外向,在製作陶俑方面也盡顯出唐朝獨有的氣質和風採,其中仕女俑最為出名

說起唐朝很多人都露出欣慰的笑容,因為在古代中國唐朝是最鼎盛的王朝之一,這時期的文化氛圍最為輕鬆,百姓生活水平也極高。這樣的經濟和政治地位下,文化和雕塑更是會被影響。有一定的經濟和技術作為支撐,那麼唐朝的俑自然也是最為精美的。從內容的封閉保守到新穎奔放,唐朝人把自己的故事和心情全都表達在工藝品上,讓人看著賞心悅目。

都說唐朝的美女最為可人,一方面是因為唐朝人的審美觀念不同,因為唐朝以胖為美,楊貴妃就是其中的典型。其實除了這一點還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唐朝的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所以社會風氣和之前的王朝大不相同,女性地位的提高使得社會看上去更加和諧美好,女性能夠大膽表達自己的願望和想法,奔放的性格和嫵媚的身姿讓唐朝的女子更加自信,這樣外表美和心靈美的完全契合,誰會不喜歡呢?

唐朝的俑中最讓人讚不絕口的就是仕女俑,能歌善舞的女性形象和精美的製作工藝向人們展示出唐朝女子特有的風範,在製作俑的時候手工藝者會特別注意女性的思想和表情,這樣才能夠透過作品看到本質的東西。這樣一來整體風格就不會差,這就是唐朝的審美價值觀。

自信的女人最美麗,這也是現代人的一種激勵語,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唐朝的女子相比宋朝、明朝甚至清朝,都是更加自信的,她們在唐朝盛世的背景下汲取營養,獲得很多知識和發展的機會,萬邦來朝的大國氣質在女性身上也可以表現得如此淋漓盡致。她們梳著高高的髮髻穿絢麗多彩的衣服,再配上美麗的飾品和本身妖嬈的身姿,的確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說起俑身上的衣服,就更有來頭了,大唐的服飾五花八門,因為本身就有其他國家的進貢以及商業方面的往來,所以給唐朝的服飾帶去了新的活力。絲織品的製作是古代中國貿易發展的基礎,到了唐朝絲織品的質量和數量都得到了提升和發展,不僅可以提供給自己本國的百姓使用,還大量出口到別的國家。各族、各國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讓唐朝從來都不缺"新衣服"。

唐三彩從製作流程到材料再到人物細節、服飾裝扮上無一不表現出大國的風採,難怪會成為陶俑製作的巔峰,讓人不得不感嘆唐朝特殊的工藝和女性的魅力。

俑的製作和細節把控向現代人展示出那個時代的特徵,不同時期有不一樣的文化表達方式

從春秋戰國時期之前,把真人當作陪葬品放進墓穴,到春秋戰國時期用俑來代替真人入葬,這是時代發展和奴隸地位提升的表現,也代表著古代中國從漠視人權、欺壓奴隸的野蠻時代進階到文明時代。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俑的作用不再只是殉葬這麼簡單,人們把日常的生活和自己的百姓的面貌刻在俑上,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讓後人看到,這更是探究歷史的一把利器。

仕女陶俑身上獨有的氣質把唐朝盛世局面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已經不僅是經濟和政治上的成就,它們滲透到百姓的生活之中,成為文化和精神的表現。很多時候人們常常會忘記自己民族的特色和本來的樣子,而唐朝的仕女俑則是用固態的形式將這些內容存了下來,留給後人重新讀檔,看這個曾經輝煌的時代。

有關俑的記錄還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詩句:

《孟子.梁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

這句話中的始作俑者常常被認為是一件壞事的主謀,因為俑太像人了,所以他混在人之間幹一些不可見光的壞事很難被人察覺到。

唐朝仕女俑和其他王朝有著完全不同的風格和製作手法,唐朝女人對自己的服飾和外貌非常重視,她們在面部畫上胭脂水粉,連眉毛都千奇百怪,也是對俑製作者的一大挑戰。鴛鴦眉、小山眉等等,差別都不會很大,但是在製作的過程中卻要細緻地描繪出來,現代的手工藝者遇上這樣的細節控也是很難滿足的。這一點成為人們讚嘆唐朝唐三彩、仕女俑的重要原因。

俑的製作是中國古代百姓對藝術的探索,這樣的探索和發現精神是每個時代發展的脊梁,即使現在科學技術已經非常發達,也不再有殉葬的習俗,但是藝術和文化的傳承並不受這些因素的限制和影響,相反,我們應該注重對傳統文化的探尋和研究,把那些千百年來積澱的優秀文化吸收到現代的生活之中,為現代謀福祉。

參考文獻:

《唐史》

《宋史》

相關焦點

  • 「唐妞」講唐朝故事
    精準對接唐文化說起唐妞的故事,網友並不陌生。2019年秋季,一位在大唐不夜城表演不倒翁的小姐姐,幾乎一夜之間刷爆抖音。這個身姿輕盈、一顰一笑將中國唐代美人的嫵媚嬌羞演繹得淋漓盡致的形象,正是源於二喬先生創作的可愛卡通——「唐妞」。
  • 文物說:唐代梅枝仕女俑
    當時工匠在"以胖為美"風尚的影響下,根據女性的等級地位,刻畫出許多不同形象的仕女。這件仕女俑身著唐代典型服飾,身形豐滿,面部圓潤,繼承了唐代中期主流的審美。仕女手持一枝梅花,微微抬頭,閉眼的神情似在細嗅梅花的芳香。可能是受到人的影響,梅花的形狀也顯得胖平平的,粗短的枝條配合著大朵圓形的梅花,讓整個仕女俑呈現出雍容富貴,嬌媚可愛的情態。
  • 唐朝對生肖文化「情有獨鍾」,十二生肖俑:獸面人身,顏值爆棚
    作為隨葬品的十二生肖俑是研究我國古代民族風情的重要資料,考古研究發現,從隋唐開始,高門大戶的墓葬中開始出現一種特殊的陶俑,均是獸面人身,穿著文官一樣的服飾,顏值爆棚,他們就是十二生肖俑,人們把十二生肖俑當做神像來供奉,表現了唐朝人們對十二生肖的敬畏之情,唐朝人們把十二生肖文化發展的盡善盡美。
  • 豐滿的人生不需要解釋,大唐仕女的雙下巴,藏著多少盛世風華
    大抵一個朝代,每當國內混亂、統治動搖時,對內越是惴惴不得自保,對於外來文化越是排斥拒絕,非但不敢觸發,還要勸自己道:「隔壁老王開寶馬,不是違紀就是犯法」……真正的盛世是什麼樣子?原本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結果被唐文化洗了一遍,連經都念沒了,此後漢傳佛教最興盛的教派,是「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的禪宗。
  • 《人物龍鳳圖》是最早的獨立仕女畫 唐畫追性感,宋畫講美貌
    唐代仕女畫發展到頂峰與前代仕女題材多為描繪神話、歷史乃至風俗故事不同的是,隋唐開始以仕女作為歌頌盛世的對象,尤其唐代,作為中國古代最為璀璨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發展到頂峰的時期,豐富開放的女性生活給畫家們創作帶來靈感,熱衷描繪貴族婦女悠閒的生活。
  • 唐妞作者喬喬接受專訪揭秘:這個西安文創IP緣何火遍全國火出「圈」
    胖胖的漫畫人物唐妞,誕生於喬喬的一次博物館之行,「唐妞其實源自陝歷博的唐三彩仕女俑,我在一次採風後對這個形象念念不忘,自己又是從小學國畫的,於是就創作了一個帶國畫味的Q版唐仕女形象,給她取名『唐妞』。」
  • 透過《簪花仕女圖》,看中晚唐「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及其成因
    唐朝可以說是史學界和民間公認的封建制度社會中影響力以及發展程度最高的一段歷史時期:民風開放、文化包容、經濟繁榮、軍事實力雄厚並且擁有著享譽世界的政治影響力。一、中晚唐時期審美風格變遷的體現和象徵意義仕女畫在古代其實並不只是簡單表現女性生活來滿足唐朝民眾審美需求需要的,它更偏向於文學敘事性。要是用我們現在"以瘦為美"的主流審美觀點來看,《簪花仕女圖》中的女子絕算不上是頂美的。
  • 國慶黃金周皇庭廣場演繹大唐盛世風,實力收穫超高人氣
    國潮+國粹 潮流碰撞下的大唐風尚   在今年中秋及國慶雙節同慶的助推下,隨著商場內一面面國旗冉冉升起,10月1日-10月8日,深圳皇庭廣場秉承「文化傳承 「的核心理念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以「境由天成 律動國潮」為主題打開了新國潮文化頻道,以唐文化國風為引,打造一場最真實最酷炫的沉浸式唐朝盛宴。
  • 唐朝大將軍墓,出土一頭「駱駝」,密送北京後,專家:超級國寶
    唐德文化、制度和社會特點幾乎全都承襲自隋朝,不過盛世時期德唐朝,在文化、政治、經濟以及外交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之一。那時候的很多個國家,都受到了我國政治和文化的很大影響,而唐朝的很多項制度也影響了我國後世的多個朝代。除了政治上的空前強大,唐朝不得不說的,就是它的文化。
  • 秀逸高雅、美妙多姿:評張萱仕女畫
    唐朝女子的社會意識十分強烈,她們都渴望能夠和男性一樣參與到國家的軍事和政事之中。當然,這一切的發展離不開唐朝女子具有自由而且開放的精神。唐朝時期的女子不需要烙守儒家的各種約束,她們不需要避居在閨房之中,可以自由地去野外遊玩,與現代相比,唐朝女子的生活也十分豐富,獻鞠、圍棋、蕩鞦韆等一些活動女子都可以參與。
  • 《簪花仕女圖》與《浮世繪》:日本學唐代畫女人,二者有何不同?
    導語:在中國的歷朝歷代,畫家、詩人對於如何展現女性美這個問題都表現得尤為上心,因為在他們的筆下所反映出來的女性,不止是哪個朝代審美的一種象徵,更是對於當下社會背景的一種獨特解讀。在唐朝的時候,對於描繪女性的畫卷被稱之為「仕女圖」,它作為一個單獨的畫畫種類,不僅很好地展示了當時唐朝女人的特點,還產生了許多到現在也被人廣為讚嘆的佳作。而遙遠的日本,也有著專門描繪女性的畫卷,可是卻稱之為「浮世繪」。
  • 唐代仕女俑「聆聽」音樂 西安舉辦「雲上國寶音樂會」
    西安交響樂團聯袂西安博物院10日舉辦「雲上國寶音樂會」,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在唐代仕女俑前為民眾展現音樂與文物交融之美。「在音樂廳演出時能夠很直接得到觀眾的反饋,但是當我們面對文物演出,則是樂手在創作期、排練期對文物了解和沉澱的過程。」西安交響樂團中提琴樂手莊燊表示。
  • 【津雲調查】列入非遺的唐菓子,到底是嘛?
    客人們對店裡的點心都很好奇,這裡賣的產品叫唐菓子。唐菓子?很多人第一次聽說的時候,以為是天津人常吃的早點,油炸糖餜子。當然不是,它是一種歷史可以追溯一千多年的中國傳統點心。唐菓子傳統糕點製作工藝可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動漫《天寶伏妖錄》裡的大唐文化之詩歌、美食和繪畫
    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下:「赤母蟹,殼內黃赤膏如雞鴨子共同,肉白如豕膏,實其殼中。淋以五味,蒙以細面,為蟹黃饆饠,珍美可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酒食》:「韓約能作櫻桃饆饠,其色不變。一邊吃美食一邊看歌舞,聽音樂,這種消遣方式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都很流行,在動漫《天寶伏妖錄》第十集中,李龜年吟唱的那首《春江花月夜》可謂是異常的出彩。
  • 插畫師焦響樂:胖臉仕女圖,最潮的唐風文化 | 匠人100
    當我們嘗試用現代一點的視角去挖掘傳統文化的魅力,會發現傳統文化也可以很酷很潮很可愛!」許多朋友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很多好友圖像都是可愛到犯規的「胖臉」,又或是自己也是「胖臉」的鐘愛粉,但你未必真正了解這些插畫的前世今生。
  • 博物館裡三彩俑 跳上荷花獎舞臺
    《大河三彩》創作者之一、洛陽歌舞劇院演藝有限公司編導劉輝介紹,該舞蹈作品用時1年創作完成,靈感主要來自洛陽發掘出土的唐三彩、漢唐時期壁畫等,希望通過對歷史文物的「活化」展示,讓更多人看到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