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房是生命的起點,而助產士是託起新生命的第一人。在2020年5月5日國際助產士日來臨之際,記者走近這個平凡而又特別的群體,致敬守望生命花開的產房天使。
「吸氣,呼氣,按我說的做,寶寶會順利分娩的!你不要緊張。」「加油,已經看見寶寶的頭髮了,跟著我的節奏再加把勁!」……5月2日,儘管是「五一」假期,但惠州市第一婦幼保健院的產房裡依舊忙碌如常。一群產房天使正忙著迎接新的生命,儘管有的已經汗溼衣背,汗水順著臉頰滑落,但聽到新生兒第一聲啼哭的瞬間,興奮油然而生。據了解,這群助產士曾在不久前支援武漢方艙醫院。
首次看到新生兒很害怕
她叫朱秋雲,產房裡,她熟練迅速地做好接生前的各項工作。她2012年成為一名助產士,2016年11月入職成為市第一婦幼保健院的一名助產士。8年的助產士經歷讓她成長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助產士。
「這是直面新生的工作,我那時候很害怕,怕由於我的原因導致孩子有什麼問題,所以剛開始壓力是特別大的。」朱秋雲告訴記者,剛畢業的實習期,跟著老師進產房,誰知看到一個媽媽在生孩子,當新生兒降生時,「我哇的一聲就哭出來了,其中有喜悅,但更多的是害怕,因為是第一次正式進產房。」
前不久,朱秋雲作為惠州市第三批援鄂醫療隊的一名醫護人員支援武漢。說起助產士和護士的區別,朱秋雲說,兩者相似之處都是需要耐心陪伴,「護士要照顧好病人,而產科的護士要看護好產婦和嬰兒。」
支援湖北經歷終身難忘
她叫姚丹丹,2012年5月成為市第一婦幼保健院一名助產士。談到接生時最深刻的記憶,姚丹丹稱,在她接生的時候,有個準媽媽不會用力。「因為時間比較久,到最後沒力氣生了,寶寶出生後面色青紫輕度窒息。在我們大家共同努力下,孩子漸漸面色轉紅潤了。」當時看到孩子恢復過來,她內心充滿感動。
據了解,姚丹丹也是援鄂醫療隊的一員。「我想說真的是終身難忘,當我們乘坐的車路過長江大橋時,兩岸的高樓LED燈上顯示的都是『致敬醫護人員』等字樣,我的眼眶瞬間就溼潤了。」
助產士是在跟生命賽跑
她叫羅桂瓊,2014年進入市第一婦幼保健院,但成為助產士已有10年。羅桂瓊告訴記者,她記憶最深刻的是曾遇到一個產婦來到醫院時已經臍帶脫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僅僅7分鐘就呱呱墜地了。
「我覺得助產士的工作有時候就是在跟生命賽跑。」羅桂瓊告訴記者,當孩子出生後,她一直很關注這個寶寶,直到後續情況一切正常,她心裡的石頭才放下。「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成功搶救了一條生命,大家用自己的專業技能搶救一個生命,讓她順利平安降生到這個世界,這份成就感或許只有這份工作能給予吧。」
作為援鄂護士中的一員,羅桂瓊告訴記者,疫情發生後,她一直心心念念想去武漢支援。感謝這次援鄂的經歷,讓她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10年的助產士工作偶爾也會讓人產生些許倦怠,但經過這次援鄂的洗禮,我深知這份工作的重要性,我會全情投入每一次接生,讓職業生涯不留遺憾。」
以工匠精神迎接新生命
她叫廖曉禮,在長期的一線工作中她總結出:助產士也要有工匠精神。「因為每一個細節、每一句語言、每一抹微笑都將影響產婦的產程。」廖曉禮說,她一直不斷學習護理業務,積極參加業務技能培訓,努力跟上護理技術的發展水平。
廖曉禮告訴記者,在科室中,她負責電腦表格的複查和數據的統計,有同事坦言她總能明察秋毫,在海量的數據中找到毛病。「這裡記錄不規範,那裡書寫不完整。」當同事辯解時,她總是耐心地說,「病案不單記錄產婦的產程信息,更是為我們查閱、研究和改進工作提供第一手的事實依據,如果填寫不規範就會對以後的工作、研究帶來許多不良影響。」在她的影響下,科室的電腦表格登記質量得以快速提高。
當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她也以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主動請戰支援武漢。從大年三十開始便在一線忙碌的她,看到前方需要支援,絲毫沒有遲疑。對於在陌生、危險的環境下開展醫療救治,她也從不畏懼。「我是醫務工作者,國家需要,我必前行。」廖曉禮堅定不移。
市第一婦幼保健院產科護士長陳豔麗告訴記者,她經常會被這群可敬、可愛的助產士感動。「不論是平時工作的爭分奪秒,還是面對疫情,大家踴躍報名援鄂,助產士們或許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壯舉,但是在用青春書寫著生命的感動。既然選擇成為醫護人員,那救死扶傷就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陳豔麗說。
惠州日報記者張薈婷
通訊員陳玉蓮 費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