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小婷
「對方一開口就叫我真名,對我的信息一清二楚,甚至還知道我曾經實習的單位,肯定是簡歷洩露了。」復旦大學大四學生小羅日前在招聘網站上投遞簡歷後頻頻接到騷擾電話。
個人信息洩露已經不是新鮮事。但畢業生簡歷以每份2元錢的價格被公開出售的新聞依然讓人感到震驚。如此低的價格,足見如今獲取個人信息的成本和難度之低,也足見個人信息遭到洩露的體量和範圍之大。
不僅僅是填寫簡歷被曝光個人信息;前腳買房,後腳裝修電話就打來了;剛買完車,推銷保險的就找上來了;報名考試,各類輔導機構就能提供定製化的課程。人們不禁懷疑,自己還有什麼信息是網絡不知道的,在信息社會中「裸奔」不僅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個人權利也將被置於極大的危險之中。
查看這些簡歷遭到洩露的方式,不見得有多高的技術門檻。新聞披露,這些販賣簡歷的中介通過冒充用人單位,將在招聘網站上收集到的簡歷轉到個人郵箱中,用提取軟體大批量提取姓名、所在城市、學歷等關鍵信息,形成文本文檔後出售。「郵件數量太大,郵箱都爆了」,有中介這樣「抱怨」道。
還有一些中介藉助招聘平臺內部人脈收集:「雖然現在平臺查得比較嚴格,但也可以通過平臺內部工作人員的關係拿到簡歷。」拿到個人信息後,這些非法中介再轉賣給刷單、微商、博彩、無證網貸等其他灰色和黑色行業,可以說是「後患無窮」。
而無論哪種收集途徑,這些個人信息販賣產業鏈能夠輕易突破平臺的「審查」,也足見其在數據管理方面的疏漏和安全等級的不足。
在數字生活已經駛入快車道的今天,要想不把個人信息填寫在網絡平臺上,幾乎是一種「天方夜譚」。尤其在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後的今天,也許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都已經拿起智慧型手機,開始在網上買菜、聊天、獲取健康碼。雲上課、雲辦公、雲求職、雲購物,更是大多數人數字生活的「新常態」。
信息,不僅是個人生活的通行碼,也是商家生意場上博弈的籌碼。對於個體而言,享受刷臉、刷二維碼、信息交換的便利,和面臨隱私遭到洩露的風險,就像一塊肥瘦相間的五花肉,你很難將瘦肉和肥肉給完全剔除開來。因而要求個人提高信息保護的意識,很難解決防範隱私洩露的難題。
而對於信息平臺來說,信息已然成為一種新的生產資料,用來描摹用戶畫像、獲取市場份額都具有極高的價值,因而在如何保證不過多讀取用戶數據、給予用戶信息使用的知情權、持續穩定地保障用戶數據安全方面,顯然都應該承擔應有的責任,築牢網絡安全的防火牆。
除了技術屏蔽外,在法治體系上也應繼續完善,對個人信息保護應做到權責明確,對非法販賣個人信息的產業鏈也應全力打擊。目前,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已經列入立法計劃,對侵害公民個人信息行為的打擊力度、企業自律、行業規範都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尊重和保護個人隱私,是一個社會文明的標誌。技術已經突飛猛進了,也別讓人們繼續「裸奔」了。
文字:孫小婷
圖片:網絡
朗誦:王茜
責編:張永群
編輯:孫小婷 孫岱 張雪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