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死了100萬次,又活了100萬次。有100萬個人寵愛過這隻貓,有100萬個人在這隻貓死的時候哭了。可是貓一次都沒有哭過。」
別人寵他、愛他,為他哭,他始終卻無動於衷,是他太無情了嗎?不是。
在那100萬次的輪迴中,他的情感一次又一次被忽略、被漠視。無人在乎他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因為他只是別人的寵物,無權主宰自己的人生。按主人的意願生活,那是他作為「寵物」的修行。所以,他只能把自己的情感埋藏,直至麻木,他——甚至不在「死不死了。」
但他的內心,其實也想為自己活一次吧?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活,哪怕只有一次也足矣。
慶幸的是,在101次的輪迴中,貓終於不再是別人的貓。
「貓頭一次變成了自己的貓。貓太喜歡自己了。」
這像極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你用了100萬個方法去寵愛孩子,孩子卻用了101萬個方法去逃離你的束縛,去尋找自我。
父母所給予的「寵愛」,未必是孩子想要的;孩子想得到的「自我」,父母卻未必能允許。如何才能兩者的平衡,讓孩子能發揮自我的同時,又不至於脫離我們的教育理念呢?下面讓我們隨著繪本故事發展探討下。
你的萬千寵愛,於他來說只是束縛
在這一百萬次的輪迴中,他一直是別人的寵物。有一回,他是國王的貓。但貓討厭什麼國王。國王愛打仗,愛把貓帶在身邊四處徵戰;但於貓來說,他更喜歡生活在和平的世界,做一隻自由自在的貓。
有一回,他變成了水手的貓。但貓討厭什麼水手。貓不會遊泳,他怕水。但水手卻帶著貓走遍了全世界的大海和碼頭。這於貓來說,無疑是一種折磨。最終貓還是被水淹死了。水手號陶大哭,但他更像為自己而哭,因為他從來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自以為愛貓,卻從不關心貓的喜好。
無論是國王、魔術師、小偷、老太太、還是小女孩,他們都和水手一樣,從沒有真正愛過貓。他們所謂的寵愛只不過是為了成全自己的喜好,所編的一個美麗的藉口罷了。
國王寵貓,只不過是借貓的美麗高貴來炫耀自己的權力與財富罷了。小偷寵貓,不過是借貓來引開守門的狗罷了。而孤獨的老太太寵貓,更像是佔有。明知貓十分嚮往窗外的世界,她卻緊緊抱住不肯鬆手。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父母不也是如此嗎?借著愛的名義把自己的思想與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卻從來沒有問過孩子喜不喜歡,願不願意。
今年三十的玲子在六七歲的時候就有強烈的學畫願望,但父母卻逼她去學跳舞。他們認為跳舞有更多的表現機會。
每逢家裡來客人,或者親朋聚會,玲子一定會被父母拉出來表現舞蹈。
「來,跳一個給大家看。」父母滿足於在眾人的一次又一次掌聲中,
但於玲子來說,她覺得自己更像父母的寵物,是用襯託父母的成功的。而她不能有自己意見,半點不願意就會被看作任性,不懂事。
每一次展示於玲子都是一次痛苦的折磨,相對於站在人前,她更喜歡安安靜靜地做自己。雖然畢業後,玲子成了一位舞蹈老師,但她依然無法從跳舞中獲得快樂。
在三十歲這個年紀,她終於鼓起勇氣,放下跳舞,重新執起自己喜歡的畫筆,順從了自己的內心,去做一個真正的自己。她說,畫畫讓我內心很平靜、很快樂,是我一直追求的正是這種快樂。
很佩服玲子的勇氣,也很替她高興。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順從自己內心重新追求自我的機會。
很多父母都深愛自己的孩子,但並不是每個父母都能支持孩子追求自我。相信如果父母能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關注他們的喜好,並支持他們發展自我,孩子們在成長路上一定會更快樂。長大後也能在發展自我之路上走得更遠,也更幸福快樂。而這,才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寵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