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令人疲憊不堪,保護隱私是躲不過的話題……

2020-12-14 51cto

「我正在閱讀叫做《避免汗手的十大方法》的一本書」,蘋果最新iPhone視頻中的一個男人在廁所隔間裡如此喊道。這個廣告是關於iOS14系統的一個新功能,即阻截追蹤cookies:一小段代碼會在網際網路上追蹤你的瀏覽記錄,從而推薦廣告。

在這個廣告中,人們大聲喊出私密信息,以此來強調追蹤cookies的幕後作用,而我們坦然接受的態度是非常可笑的。

蘋果的廣告追蹤警報。| 來源:蘋果

隨著iOS14系統發布,iPhone將會詢問用戶是否願意被追蹤。如果您不願意的話,蘋果將阻截追蹤器。這對於隱私提倡者來說是很好的,但對於依賴廣告盈利來運行的公司而言卻是壞事。谷歌和Facebook表示人們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會喜歡相關廣告,所以大部分人將毫不猶豫拒絕追蹤。

這對於Facebook來說尤其糟糕。Facebook的財務長David Wehner於上月對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表示,「我們仍在嘗試理解這些改變將會怎樣發展,又會如何影響我們」。

在一次財務電話會議中,Facebook進一步表示這會損害其收益。在一份致開發人員的聲明中,Facebook甚至表明這一變動可能會使一些服務「在iOS14系統上效率極低,甚至根本沒必要提供」。The Information的一份報告詳細說明了Facebook等公司所受的影響。「蘋果的行動太過火,嚴重破壞了一個充滿活力的軟體生態系統」,一家廣告公司的CEO告訴The Information。

追蹤器無處不在。甚至The Information發布的隱私相關內容的文章也請求筆者給出自己的郵箱地址,並將信息傳至27家第三方服務(包括Facebook、谷歌、Twitter、Quara、Stripe等公司)。

在筆者切換不同網站時,發現自己會無數次點擊「同意」:這些是您的通用數據保護法規(GDPR)選項、這個需要您的同意、關閉您的廣告攔截器、關閉隱私瀏覽模式、允許我們為您量身定製相關廣告;點擊這個按鈕,允許我們收集您的數據,然後您可以繼續瀏覽網頁。

我們關心您的隱私

這樣的字眼不停地出現:您的隱私對我們很重要、您的信息您的選擇、您來負責。

聽上去都不錯,但是這些規定的措辭十分空洞。這些信息被專門設計成可忽略的。對於大部分人來說,cookies和隱私法意味著,被追蹤時需要關掉更多的信息框。

例如,Facebook的隱私頁面在登陸之後才可見。你實際上無法在私下閱讀隱私相關信息。當筆者深入研究Twitter的廣告興趣時,可選選項有「選擇退出針對用戶興趣的廣告」。但當選擇了該選項後,Twitter會告知這一設定改動「無法將您從廣告商受眾群體中移除」。

而後,筆者瀏覽了Twitter認為感興趣的主題列表(並根據該列表推送廣告),注意到其一是「廣告」。在instagram,筆者的興趣之一是「隱私」,筆者不由得好奇是否有許多業務需要將廣告針對推送給嚴肅對待在線隱私的用戶。

侵犯隱私在理論上是不好的,但該現象在實際中被忽略

紐約時報使用辯解的口吻:「就如同其他的媒體公司一樣,《泰晤士報》對其瀏覽者收集數據。」這一論點就像一個任性的孩子要求父母回應:「如果其他所有媒體公司都跳崖了,你會跳嗎?」該言論甚至出現在關於網站追蹤器的故事中。但用戶在閱讀廣告追蹤器時,《泰晤士報》將其數據發送至Comescore、谷歌廣告、IterateHQ。

品牌攔截器正試圖清除其Twitter主頁上所有廣告

我已經攔截了Twitter上逾千個品牌,但我不能徹底阻止他們。

冠狀病毒大流行的一大贏家就是Zoom——一家開發易於使用的視頻會議工具,其安全和隱私方面卻十分不負責任(自從這一問題被揭露後,Zoom逐漸完善其軟體)。Zoom的成功部分原因在於人們對其功能的需求之大足以忽略這一問題。我們在意我們的隱私,但這比不上想要見到他人的迫切。

隨著Zoom的使用量大幅上漲,筆者注意到在社交媒體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煩擾態度,這一情緒並非對於Zoom,而是針對那些強調Zoom隱私問題的人們。筆者認為,這是對於隱私的反對。一個已然分裂的世界中的又一分裂。

一類極端情況是電子前沿基金會(EFF)、約翰·佩裡·巴洛(John Perry Barlow)和科裡·多克託羅(CoryDoctorow)等網際網路思想家:撰寫有關隱私和數字自由的文章且十分在意隱私。有的網民拒絕使用谷歌或微軟的服務,有的不使用Facebook,也有的仔細閱讀使用軟體的許可證說明。這是一種關於隱私的生活方式選擇。

處於中立是我們大部分人:想要閱讀文章或使用網站發現不得不點擊一系列cookie警告和注意選項的「我接受」選項,而這不是因為我們真的接受了,而是因為我們對其的排斥不足以讓我們放棄使用這些服務。

儘管我們對跟蹤器感到不滿,但我們仍然想閱讀《泰晤士報》上有關所有追蹤方式的文章。而且,從為自己行為辯護的角度來說,我們正在接受的事物並不完全清晰。正如博主約翰·格魯伯(John Gruber)指出的廣告追蹤器的興起,「我們所處的社會已經隱隱接受了它,因為我們從未真正注意到它。」

「人們呼籲自己的隱私權僅僅為了利益」

但另一極端處境是,如今人們對整個爭論主題感到困擾,越來越多人對隱私話題感到疲憊。也許有些人感到受阻或是被譴責,批判點在於:我們的飲食糟糕、損害環境、食用過多紅肉,而現在我們不夠在意自己的隱私。

筆者看到文章下的類似評論:「別發牢騷了」和「如果你不願意那就別用」。這和川普的言論僅是一步之遙,他駁斥不喜歡的事物為「假新聞」。也許這些都是侵犯隱私的公司僱傭的機器人水軍。但是,當筆者查看那些對於被演講隱私感到精疲力竭的帳戶時,他們有正常的用戶名而非數字,並且是在幾年前註冊的。筆者對此深感同情。僅僅因為根據設計而使用網絡就被指責,這是不公平的。

此外,將隱私權問題映射到現實世界的後果是很困難的。侵犯隱私權在理論上是不好的,但在實踐中是可忽略的,尤其當替換選擇是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我們已經忽略了數據濫用的問題——在購買新燈泡後,所有的廣告都變成了燈泡。

不僅僅是短期情況,而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我們對可接受的東西的意識被逐漸侵蝕。Sarah Igo在《The Average American》一書中指出,明信片的出現使陌生人可以閱讀中轉的郵件,而在此之前,這是私人的。起初,人們感到震驚,但現在,偶然獲得明信片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這只是我們的期望被微妙改變的許多方式之一,甚至那些提倡隱私的人都已經習慣了對我們隱私的侵犯。

刑偵劇中的『放大拉近』技術終於出現了,而其監視含義令人恐懼

這些不斷的變化使我們忘記了隱私的重要性,並忽略了它正在被侵犯。雖然說起來感覺很奇怪,但隱私正在成為一個政治話題,陷入了我們所經歷的巨大文化分裂中:墮胎權、「黑人的生命也是生命」運動(BLM)、「社會正義戰士」、「政治正確性」,而現在的網際網路隱私也處於其中。

隱私在日漸激烈的中美貿易戰中一度成為有用的工具。路易·梅南德(Louis Menand)在《紐約客》中指出:「隱私只是社會交戰中的一種武器。人們在考慮自身利益時才呼籲隱私權。」

隱私與其他主題的共同點也許是,它要求我們考慮自己對更廣大環境的影響,考慮我們的行為會如何導致被無意地責罵,並因此調整我們的行為。

隱私保護

而後是蘋果公司,自定位為隱私和安全公司。去年,它禁止了針對兒童的應用程式中的第三方跟蹤,在MacOS中添加了智能反跟蹤功能以自動刪除跟蹤器,並新增了「Apple登錄」,創建匿名電子郵件地址以限制跟蹤。

蘋果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不斷湧向庫比蒂諾(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城市)的大量資金中僅有很少一部分來自廣告銷售。從理論上講,它的舉動可以改善其產品,但筆者不禁感覺該舉動是對其半競爭者收入流的打擊。

但是,即使他們是最富有的公司,也感受到了廣告行業的壓力。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蘋果公司已經推遲了反追蹤器的使用,「以給開發人員必要的時間來進行必要的更改。因此,使用追蹤許可的要求將於明年年初生效。」

蘋果可能沒有做好準備應對Facebook等公司爭取開發人員支持的嘗試。但也可能是蘋果發現它需要給開發人員更多的時間,以保護其App Store生態系統(由遍布廣告的軟體構成)。在現代世界中,一切都捆綁在一起,巨大的遞歸循環中所有服務相互依賴。

所有背後的現實是廣告即為我們達成的交易。不論支付多少費用也無法避免被Twitter,谷歌和Facebook跟蹤。如果要使用這些服務,則必須移交數據。

當然,許多巧妙的方法都可以應對追蹤器:廣告攔截器、代理以及特定的瀏覽器。筆者選擇的武器是uBlock Origin,它使用域黑名單來阻止跟蹤器、分析和廣告(存在許多其他類似產品)。筆者看到攔截的跟蹤器統計數字很小。有時,筆者會嘗試找到「得分最高」的網站。《赫芬頓郵報》有61個攔截跟蹤器,《紐約時報》有20個。

但實際上,廣告攔截器僅是該問題的創可貼,不解決實際問題。更糟糕的是,它在幫助用戶的時候會傷害他人的利益。如果屏蔽了廣告,獲得內容的同時無需支付任何費用,這意味著網站需要包含更多的廣告,並進行更多的跟蹤,以彌補因被屏蔽而蒙受的損失。

零售業大亨約翰·瓦納梅克(John Wanamaker)有過著名的言論:「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浪費了,但遺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費了」。而跟蹤cookie是對此話的反駁,但是現在,如果沒有這些分析,廣告經濟效益就不會累積起來。我們已經給自己挖了一個充滿了跟蹤器的坑。如果有針對當今時代的廣告,他們會銷售梯子和攀巖裝備。

即使現在法院對隱私的案件越來越重視,也避免不了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焦慮和疲憊。我們如今被困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選擇只有接受現狀或直接放棄。蘋果公司攔截追蹤器的行動有可能打破這種僵局,至少對於那些足以負擔得起蘋果高價位豪華硬體的富人而言是如此。

但是還有一個長期的問題:廣告攔截器並沒有破壞整個行業,因為它們需要花費精力進行設置和安裝。但是在默認設置下攔截跟蹤器,對受用戶喜愛的線上生態系統意味著什麼?我們不喜歡跟蹤器,但是對其的討厭是否足以令人放棄使用這麼多免費事物?以此看來,讓渡出的隱私似乎很難再回收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讀芯術」,可以通過以下二維碼關注。轉載本文請聯繫讀芯術公眾號。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

武曉燕

TEL:(010)68476606】

點讚 0

相關焦點

  • 隱私瀏覽模式:保護哪些,又不保護哪些?
    編者按:「隱私瀏覽」這個名稱給人一種穿上哈利·波特隱身衣穿梭在網絡世界中的感覺,誰也看不見,但這恰恰是名字帶來的誤解。事實上,隱私瀏覽模式對隱私的保護很可能比你想像得要少。這些隱私瀏覽工具聽上去令人放心,也很受歡迎。根據2017年的一份調查,近半數的美國網際網路用戶已經嘗試過了某種隱私瀏覽模式,大多數人經常使用。但是,我們的研究發現許多人在使用隱私瀏覽時,對受保護的內容理解有誤。常見的誤解是,隱私瀏覽模式能讓你匿名地瀏覽網站,上網衝浪時不被網站所識別,以及你的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或者你的僱主不會知道你所訪問的網站。
  • 隱私保護新突破:高斯差分隱私框架與深度學習結合
    機器之心發布機器之心編輯部人工智慧中的隱私問題已經公認為一個重要並且嚴肅的問題。近日,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組開發了一個新的數據隱私分析框架,可以在多個類型的機器學習問題中有效保護個人隱私。一種簡單的隱私保護方法就是「匿名」:將收集到的數據中涉及個人信息的特徵剔除。可惜這種方法並不可靠,曾有研究將 Netflix 匿名處理過的觀影記錄通過交叉對比 IMDb 資料庫解匿成功,這直接導致了第二屆 Netflix 數據分析大獎賽的取消。2006 年,隱私算法的研究迎來了新的裡程碑。
  • 「非脫敏不公開」疫情防控與隱私保護的最佳平衡點
    這兩天,隨著央視相關報導的播出,新冠肺炎患者的個人隱私保護問題引發廣泛關注,「經脫敏處理的個人信息才可公開」上了微博熱搜。所謂「脫敏」,簡單說就是通過技術處理,實現對敏感隱私信息的可靠保護。比如,用匿名代替真名,隱去身份證號中的部分數字等。
  • 差分隱私 x MACE:小米MIUI 12隱私保護技術亮相
    IT之家4月23日消息 今日小米MIUI正式官宣旗下全新的「小米隱私品牌」,官方也在午間介紹了其所運用的隱私保護技術。官方表示,小米自研並開源了專為移動終端開發的MACE(Mobile AI Compute Engine)AI框架。
  • 夸克鏈信區塊鏈如何保護隱私
    如何通過夸克鏈信區塊鏈保護隱私信息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的保護是支付寶一切業務的生命線。夸克鏈信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能更好的保護用戶的隱私。同時,因為在聯盟鏈採用隱私保護模型,用戶的信息能得到更全面的保障。首先,夸克鏈信區塊鏈上不保存個人信息;僅保存可以驗證交易的信息。另外部分敏感信息在夸克鏈信區塊鏈上並非保存信息原文而是保存了信息的哈希值(Hash)。
  • 谷歌發布TensorFlow,用於測試人工智慧模型的隱私保護
    近日,谷歌發布了隱私保護當前,各種人工智慧隱私技術仍然是社區內爭論的話題,但還沒有一個規範的指南來建立一個私有模型。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工智慧模型可以洩露訓練數據集的敏感信息,從而產生隱私風險。TensorFlow隱私保護所採用的緩解方法是差分隱私,它在訓練數據中添加噪聲以隱藏單個示例。據了解,這種噪聲是以學術上最壞的情況去設計的,同時會顯著影響模型的準確性。因此,這促使谷歌的研究人員在尋求另一種選擇。
  • 鏈信如何保護你的個人隱私
    在這個資訊時代,我們的隱私很多時候很難保證。稍不留意我們的隱私,就可能被洩露,被一些不法分子用來換取利益,夸克鏈信選擇保護你的隱私,絕不出賣個人信息和個人隱私。自從夸克鏈信創立以來,一隻吉利與保護每一個鏈信用戶的個人隱私安全。
  • 蘋果更新App 隱私保護說明 下載前可充分了解隱私權限
    【環球網智能報導 記者 張陽】在今年6月舉行WWDC開發者大會上,蘋果公司提出將會把應用程式的權限需求前置,以此來進一步改善隱私安全。也就是說,蘋果公司在App Store中把應用的權限需求做成類似食品上的營養信息標籤,讓用戶在下載前就充分了解到,該應用會涉及到哪些權限。
  • 微型攝像頭層出不窮,怎樣才可以保護我們的隱私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出差酒店入住時,我們首先檢查一遍房間,因為不知道在什麼隱蔽的地方,你的隱私就有可能被竊取偷拍。很可怕對吧?現在酒店偷怕事件也是屢見不鮮,怎麼更好地保護自己的隱私不受侵犯呢?是當下人們關心的話題。
  • 既保護隱私又快速訓練,Facebook開源Opacus庫,利用差分隱私訓練Py...
    機器之心報導編輯:小舟、陳萍隱私保護是機器學習領域的重要倫理問題之一,而差分隱私(DP)是行之有效的隱私保護手段。那麼,如何方便地使用差分隱私來訓練機器學習模型呢?
  • GEO:網際網路大數據技術藍皮書之隱私保護
    一、概述「大數據」無疑是近年來最熱門的科技名詞,「大數據廣告」、「大數據電商」、「大數據金融」、「大數據醫療」甚至是「大數據農業」,這些「大數據」令人眼花繚亂。「大數據」給產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不但改變了一些行業慣有的思維方式,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爭議,用戶隱私安全便是首當其衝的一個。
  • 個性化廣告:把數據隱私的掌控權還給用戶
    12月16日,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了《APP廣告消費者權益保護評價報告(2020)》,揭露了APP廣告「關不掉」「不可選擇」等亂象,如微信取消個性化推薦廣告竟需要經過11道「關卡」。(12月19日 《每日經濟新聞》)在「騰訊廣告個性化管理」頁面,「個性化廣告推薦技術不會使用用戶聊天內容」等字樣被加粗標識。
  • 比特幣的進化:加大隱私保護和發展潛力
    隱私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社會在發展,我們對於自身信息的隱私保護要求越高。下面來講述一下比特幣的進化。因此改善比特幣隱私保護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升級該區塊鏈網絡的底層。儘管比特幣區塊鏈網絡升級可能難度較高,但是它仍然有幾個升級隱私保護途徑值得我們去深討的。
  • 兼顧隱私與權利,華為以「科技有道」,實現「隱私無價」
    好在,還有更多人表現出的是理智和清醒,全程為「成都女孩」聲援,表示她沒有錯無需道歉,有錯的是洩露隱私的那個罪魁禍首。由此可以看出,公眾對隱私洩露的感知正在提升,「保護別人就是保護自己」的安全意識正在根植於內心。
  • 防疫成歐美「隱私保護轉折點」? 美學者:需找到兩全其美辦法
    德國聯邦數據保護專員克爾貝表示,德國這款自願下載的App相比其他國家類似的App更注重保護隱私,如註冊時無須提供電子郵件或姓名,且全過程使用代碼,無法回溯使用者身份等。不過,也有不少專家質疑這款App的效果。因為許多用戶下載後,並沒有真正用起來。據德國電視一臺5日報導,只有300名感染者在App上註冊。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也認為,類似的App有六成民眾使用並遵循其警示信息時,才能阻止疫情。
  • 保護隱私刻不容緩,手機防窺鋼化膜讓愛機「守口如瓶」
    不過近一段時間經常出現支付的時候會被盜刷的新聞,鬧得人心惶惶。所以我們保護手機隱私要做到刻不容緩!今天就給大家推薦幾款熱門手機防偷窺鋼化膜,讓手機像人一樣「收口如瓶」。相信一定會有你需要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 支付寶關聯公司公開多個「隱私保護」相關專利
    天眼查App顯示,近日,支付寶(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公開多條「隱私保護」的專利。包括「保護數據隱私的雙方聯合訓練業務預測模型的方法及裝置」、「基於差分隱私保護的內容風險小程序識別方法及裝置」等,上述專利申請日期為2020年9月,申請公布日為2020年12月15日。
  • 蘋果攜手Cloudflare重新制定DNS 以增強隱私保護
    網路服務商Cloudflare與蘋果聯合表示,他們開發了一個新的DNS標準,稱為Oblivious DNS over HTTPS (ODoH),這個新標準的目的,是為改進目前的DoH的缺點,提供使用者更好的隱私保護,避免ISP或DNS解析業者窺探使用者隱私。
  • 蘋果:Apple Books等官方應用也遵循隱私保護新規
    蘋果:Apple Books等官方應用也遵循隱私保護新規2020-12-10 16:58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蘋果公司今天宣布,App Store 針對隱私信息的新規範將適用於所有 iOS 應用程式,而這其中就包括自家應用程式。
  • 5.38億微博用戶數據洩露,隱私保護漏洞何時能堵住?
    首先,新浪微博表示,「並非微博洩露數據」,不過不少用戶的測試結果顯示,可以利用微博ID反查出手機號碼。另一方面,這次風波涉及的數據量達數億條,如此大規模的信息洩露情況,難道微博沒有基本的風險預警?用戶數據被大規模收集匹配,微博隱私安全保護機制的漏洞難辭其咎。因此,這次工信部門約談微博時強調,儘快完善隱私政策,「強化用戶查詢接口風險控制等安全保護策略」。不管洩露源頭在哪裡,作為存儲了海量用戶數據的網際網路平臺,微博都有責任和義務堵住數據洩露的漏洞,防止黑產竊取並倒賣用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