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成歐美「隱私保護轉折點」? 美學者:需找到兩全其美辦法

2020-12-24 央視網

  【環球時報駐德國、美國、奧地利、法國、西班牙特約記者 青木 侯義瑩 夏雪 姚蒙 王方】是「生命高於隱私」,還是「隱私神聖不可侵犯」?這是個問題,特別是對歐美國家民眾來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一場爭論也在歐美國家持續——應對隱私保護的新困境:有些國家的民眾看上去有所「讓步」,有些則在堅守。當「抗疫優等生」德國推出的「新冠警報App」下載量達到1500萬人次時,德媒認為「疫情成為德國人隱私保護的一個轉折點」。而在法國,下載類似應用的人數不到50萬。在西班牙,宵禁令解除的同時,跟蹤疫情的App也停止使用。表面上爭論圍繞著追蹤感染病例接觸者的智慧型手機App,而深層次已上升到怎麼看「資本主義監視文化」。歐美民眾深受恐怖襲擊毒害,因此在「大數據反恐」方面的反對聲音越來越少。那麼,在後疫情時代,歐美國家能在保護個人隱私和確保公共利益的問題上找到兩全其美的策略嗎?

  德國出人意料:「新冠警報App」受歡迎

  德國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7月6日發布數據稱,自6月16日發布以來,德國「新冠警報App」下載量已達1500萬人次。德新社在報導該消息時感嘆:「這是出人意料的結果!」德國衛生部長認為,「德國新冠警報App比歐盟其他國家的類似應用都要更普及」。據德媒報導,該應用第一天下載量就達到了650萬人次。《環球時報》記者看到,這款App在蘋果商店的評分達到4.7分,許多德國用戶認為「很有創意,又方便又實用」。該App可通過藍牙功能,定位兩米內的其他用戶,通過交換代碼的方式,匿名記錄14天內的「密切接觸者」。如果有用戶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可自願將該結果輸入App系統,其他「密切接觸者」將收到系統警告信息和措施建議。

  這款App由德國電信公司、軟體企業SAP等製作。德國聯邦數據保護專員克爾貝表示,德國這款自願下載的App相比其他國家類似的App更注重保護隱私,如註冊時無須提供電子郵件或姓名,且全過程使用代碼,無法回溯使用者身份等。不過,也有不少專家質疑這款App的效果。因為許多用戶下載後,並沒有真正用起來。據德國電視一臺5日報導,只有300名感染者在App上註冊。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也認為,類似的App有六成民眾使用並遵循其警示信息時,才能阻止疫情。

  德國新聞電視臺6月30日公布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2/3以上的德國人相信「疫情期間提供的個人數據可以被保護」。《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到,疫情期間,進入德國一些公共場所,如咖啡館、餐廳、企業、健身房、政府機構等,有的也要求登記手機、證件號等。大多數人認為,這情有可原。德國內政部的數據顯示,至今以「侵犯保護隱私」為由投訴的約有60人。

  德國《焦點》周刊近日分析說,在疫情中,「生命高於隱私」是一條定律,從「新冠警報App」到「健康碼系統」,再到遠程醫療等,德國數字抗疫取得很大的成功,「新冠疫情成為德國人隱私保護的一個轉折點。」《法蘭克福評論報》在報導有關「後疫情時代的新數據保護」話題時表示:「對德國人來說,這是一場新變革,但必須為了個人和社會的衛生安全而妥協。而且,這可能只是個開始。」

  德國民眾在隱私保護方面顯得有所寬容,但這不意味著個人信息可以隨便被人洩露。在德國,圖林根等州甚至規定,如果教師在給學生上網課時,洩露學生隱私,將被處以100歐元到1000歐元罰款。歐盟委員會也針對疫情中數據保護問題制定了相關的「保護指引」。柏林工程師馬庫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官方需要獲取民眾詳細的健康數據,用於疫情防控和研究的做法可以理解,這是拯救生命。關鍵是政府要有嚴格措施,不洩露這些數據。」

  西班牙宵禁解除,防疫App也停止使用

  在南歐的西班牙,為更好抗擊疫情,人們在保護個人隱私的問題上也有所改變。《環球時報》記者認識的一位華裔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他在治癒後告訴記者,醫生提醒被治癒者,出院後應告知身邊的人自己感染的過程,讓大家提高警覺。這種情況在以前是不多見的,畢竟很多人把病患看成是很大的個人隱私。

  據記者了解,在西班牙疫情最嚴重階段,很多城市都要求民眾自願下載跟蹤疫情的App,填寫真實姓名和健康狀況,以便政府全面了解疫情,同時,自己也可通過應用和當地醫院直接聯繫。西班牙《先鋒報》的調查顯示,81.5%的受訪者認同這一防疫舉措。在西班牙疫情高發期間,有400餘萬人下載使用了這款App。據了解,6月下旬,隨著西班牙各地陸續解除宵禁,這款App也停止使用。

  談到西班牙人對隱私問題的一些變化,一家安裝汽車衛星跟蹤器公司的總經理羅德裡格還給《環球時報》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因西班牙偷車事件多,而警方缺少人辦案慢,民眾抱怨聲很大。為此,七八年前,西班牙政府大力推薦私家汽車安裝衛星定位器,並給予政府補貼。按理說,有了定位器便於破案,還有利於追蹤被偷汽車是否會用於恐怖活動。但出人意料的是,西班牙《國家報》的民調顯示,反對安裝的民眾竟然超過70%。強調隱私權的人認為,如果私家車被衛星記錄下全部行程,等於是「脫光衣服裸走在大街上」。但隨著這些年智慧型手機定位的普及,許多人明白,即便不裝汽車定位器,手機定位一樣保不住隱私,因此,安裝汽車定位器的人越來越多。

  歐洲國際問題研究所外交與網絡空間教研室主任肖恩·裡爾登近日在西班牙環球網撰文說,應對傳染病的關鍵是要快速識別和跟蹤感染者,尤其是基於大數據分析,從手機搜尋引擎和社交網絡獲取數據,進行早期預警,並跟蹤感染者、識別傳染病發作或傳播相對應的模式。肖恩認為,在2020年之前的西方社會中,這些措施都引發過有關隱私和數據保護的爭論,但在今年防疫過程中,「可以理解人們可能會更願意提供數據,因為這有助於防範疾病」。

  相比德國、西班牙,法國人在保護隱私的問題上態度非常「執著」,即使遇到恐怖主義襲擊與新冠疫情大規模蔓延也沒有明顯「妥協」。2015年「11·13」巴黎恐怖襲擊事件和2016年「7·14」尼斯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很多法國人表示,同意和默認在公共場合安裝攝像頭,但不希望警方過多影響自己的私生活。為應對新冠疫情,法國政府專門組織了一個倫理道德委員會,來審查與檢視所有應對疫情的措施是否侵犯人們的隱私權,是否有違法理與道德倫理。

  6月初,法國政府專門推出一款名為「阻止病毒」的手機應用程式,讓民眾自願安裝。但從法國衛生部6月23日公布的統計數據看,下載該應用的人數不到50萬,其中還有10萬人下載後一直沒有啟用。這對總人口6700萬的法國來說,確實顯得有些少。該應用啟用3周后,只有64名感染病毒者將自己的信息輸入程序,而那段時期法國每天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數都超過這一數字。《環球時報》記者一直開著這個「阻止病毒」應用,但從來沒有收到過警示信息。據一些法國媒體透露,人們之所以不願意用該應用程式,是因為相關數據將會匯總到一家私人公司。一位在法國衛生部工作的公務員告訴記者,在法國這樣的國家,人們對隱私權有著極其強烈的保護心態,因此,在疫情蔓延的情況下,很多人也不想犧牲自己的隱私權。

  為更加高效地防止病毒傳播,奧地利政府也讓民眾在自願和知情的情況下使用手機上的「阻止新冠病毒」應用。奧地利司法部長向公眾承諾,政府不會對民眾進行任何形式的個人監控,所有收集的數據都會進行匿名處理,並且僅用於防疫目的,一旦疫情結束,所有數據都會被刪除。

  奧地利數據保護專家勳伯格表示,歐盟頒布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中明確規定「健康至上」的原則,即挽救生命遠比數據保護重要,所以大數據可以用於防疫。但他強調,這種現象只能適用於疫情的特殊時期,疫情過後這種「非常操作」必須停止。

  奧地利律師協會數據保護工作組主席、數據保護專家萊斯勒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將導致歐洲社會傳統的數據保護模式發生轉變,因為在公民集體利益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法律保護的角度也會從個人利益向集體利益進行轉移。萊斯勒稱,數據保護應以保護大多數人的利益為目的,在抗擊疫情的背景下,難免出現犧牲個別人隱私的情況。

  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即使在疫情最嚴重時,奧地利的一些公共場所也沒有對民眾採取類似國內檢查「健康碼」、人臉識別等措施,出行限制及佩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的執行基本依靠民眾自覺。進入暑期後,歐盟內部逐漸放開,記者身邊已有朋友開始跨國旅行,據稱在部分邊境檢查站雖然有攝像頭記錄車牌,也有邊檢人員值守,但並未有停車問訊或填寫相關信息等措施,來往車輛基本暢通無阻。這樣開放的邊境檢查,也讓人們對疫情的防控情況有所擔憂。

  美國學者:「需要找到兩全其美的辦法」

  美國人對隱私特別重視。「9·11」恐怖襲擊事件後,小布希政府頒布的《愛國者法案》因涉及美國公民隱私問題而廣受爭議。美國傳統基金會高級法律研究員保羅·羅森茨魏格說:「政府在大街上進行視覺監視不需要得到法庭許可,因為你在大街上走本身就把自己暴露在公共場所。法庭判決說,你的朋友可以跟蹤你,乞丐可以跟蹤你,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也就可以跟蹤你,這麼做不需要得到法庭許可。但如果政府侵犯你的隱私,如信件、電話或者電子郵件等不對外公開的信息,那麼,就要到聯邦法官那裡提出合理的理由,說明他們從你那裡獲取的信息可以為犯罪活動或者恐怖活動提供證據。」現如今,很多美國人還在堅持使用現金支付,甚至連銀行卡都不用,理由是不喜讓歡銀行追蹤他們的財務信息。

  疫情期間,一些美國民眾發現自己的智慧型手機中多了一款名為「Contact Tracing」(接觸者追蹤)的軟體。該軟體由谷歌和蘋果聯手推出,能夠在用戶與新冠病毒肺炎感染者有接觸時發出通知,而且加入的人越多,對病毒的追蹤效果越好。美國一些民眾批評說:「既然是讓民眾自願加入,為何又在不經大家同意的情況下在後臺自動安裝呢?」一位已快退休的女性職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如果官方真想監控人們行蹤,技術上並不難。我們就算反對,又有什麼辦法呢?難道還不讓人們用手機了嗎?」

  美國《外交雜誌》最近援引哈佛大學國際事務教授史蒂芬·沃爾特的話說,在後疫情時代,隱私問題將日益凸顯,比如,在許多國家,人們旅行時要習慣接受體溫測試甚至咽拭子取樣,要習慣電話被監聽、形象被拍照,要習慣位置被跟蹤,而有些時候,此類信息的使用並不總限於公共衛生事務。

  美國計算機密碼專家、哈佛大學伯克曼網際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布魯斯·施奈爾認為,為了公共利益,就需要收集個人的隱私。但在西方國家,人們會討論「資本主義監視文化」的話題,擔心個人信息洩露。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英國作家詹姆斯·克拉布特裡認為,相比之下,一些亞洲國家有相對寬鬆的隱私管理手段,因此,在防疫方面表現得不錯。布魯斯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將給這場爭論增添新的緊迫性,並引入諸如公共衛生當局和醫療部門等新的行動者,如醫學界會以疫情為理由,更加強烈地要求能獲取詳細的健康數據進行研究或預警。他建議:「要找到兩全其美的辦法:設計出以集體方式利用我們的數據來造福全社會的系統,同時保護每一個具體的人。」

相關焦點

  • 歐洲法院推翻歐美數據傳輸協議《歐美隱私盾牌...
    當地時間7月16日,歐洲法院推翻了歐盟與美國2016年達成的數據傳輸協議——《歐美隱私盾牌》(Privacy Shield),裁定該協議無效。受此影響,成千上萬的公司可能不得不停止在美國的伺服器上存儲歐盟居民的信息。
  • 歐洲推翻《歐美隱私盾牌》,美國的親戚為何要翻臉?
    最近歐洲法院撕毀《歐美隱私盾牌》協議,顯示歐美關係又一次撕裂。歐盟 推翻《歐美隱私盾牌》在《歐美隱私盾牌》這一協議裡,規定美國不需要經過任何一方的許可,就能夠對歐洲的數據進行直接傳輸,即使美國並不是歐盟一員,但仍舊可以享受到與所有歐盟國同等的待遇
  • 美的美居APP保護用戶安全隱私,請認準美的集團官方出品
    一直以來,美的IoT 公司致力於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GDPR(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等法律要求,近日順利獲得TRUSTe用戶隱私證書和通過ISO 27001信息安全管理體系(ISMS) 國際標準,美的美居App也通過了國際權威ePrivacyApp認證。
  • 民調稱8成民眾願意為防疫犧牲隱私?網酸:民進黨不演了
    但令人意外的是,5日有媒體公布數據,竟有8成民眾對於「天網」系統侵犯隱私的問題,表示為了防疫,犧牲部分隱私是可以接受的,引發網友討論,就有網友指出,這個民調會是這種結果,是因為:被犧牲的不是自己的隱私。據報導,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運用「天網」,以手機追蹤技術揪出違規的自主管理者,被懷疑有侵害民眾隱私的疑慮。
  • 孟涓涓:中國人覺得跟政府相關的企業特性最能消除對隱私保護顧慮
    孟涓涓哪些企業的特性能夠有效消除人們對隱私保護的顧慮?孟涓涓表示,中國人覺得跟政府相關的企業特性最能打消他們的顧慮。如果企業發現政府有足夠的監管,能確保企業遵守相關的法規,或者企業和政府部門有一定的合作,這些都能夠增加他們對數據安全的信心。歐美國家剛好有點反過來,歐美國家更加相信企業自治和行業自治。
  • 兩全其美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兩全其美,美:美好。指做一件事顧全到雙方,使兩方面都得到好處。出自: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三折:「司徒,你若肯與了我呵,堪可兩全其美也。」近義詞有:一箭雙鵰、一舉兩得,反義詞有:玉石俱焚、兩敗俱傷,兩全其美是褒義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含褒義。兩全其美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兩全其美(liǎng quán qí měi)成語釋義:美:美好。指做一件事顧全到雙方,使兩方面都得到好處。
  • 【金屬期市數據】歐美防疫封鎖加強 COMEX銅高位回落
    原標題:【金屬期市數據】歐美防疫封鎖加強,COMEX銅高位回落   截至12月15日隔夜
  • 隱私保護新突破:高斯差分隱私框架與深度學習結合
    機器之心發布機器之心編輯部人工智慧中的隱私問題已經公認為一個重要並且嚴肅的問題。近日,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組開發了一個新的數據隱私分析框架,可以在多個類型的機器學習問題中有效保護個人隱私。現存的差分隱私定義以及隱私模型都試圖在性能和隱私中找到一個平衡。可惜的是,這些嘗試仍不能很好的處理兩個重要環節:subsampling 和 composition。這導致了隱私算法的性能通常遠遜於非隱私算法。
  • 年夜飯「遇冷」契合「防疫之需」
    年關將至,預訂年夜飯成了不少市民關心的大事。近日,記者走訪我市多家餐廳發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年夜飯整體預訂情況不如往年火熱,不少市民持觀望態度。但筆者以為,年夜飯「遇冷」是一件好事,這契合當前的「防疫之需」。<br><br>  眾所周知,春節期間既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期,也是疫情的爆發期。如果大家都像往年一樣熱衷於上酒店「預訂」年夜飯、上酒店「享用」年夜飯,那勢必會增加疫情感染、傳播和擴散的風險,勢必會威脅廣大民眾的生命健康安全。
  • 更美APP積極保護平臺用戶隱私 加大入駐平臺的醫美機構審查
    更美APP創立於2013年,從平臺創立開始,更美APP就非常注重用戶個人隱私安全。不僅積極建設內部安全體系,落實等級保護,還在履行法定職責基礎上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通過平臺自律自查,為更美APP上3600萬用戶的隱私保駕護航。
  • 「隱私」令人疲憊不堪,保護隱私是躲不過的話題……
    在筆者切換不同網站時,發現自己會無數次點擊「同意」:這些是您的通用數據保護法規(GDPR)選項、這個需要您的同意、關閉您的廣告攔截器、關閉隱私瀏覽模式、允許我們為您量身定製相關廣告;點擊這個按鈕,允許我們收集您的數據,然後您可以繼續瀏覽網頁。
  • 隱私瀏覽模式:保護哪些,又不保護哪些?
    編者按:「隱私瀏覽」這個名稱給人一種穿上哈利·波特隱身衣穿梭在網絡世界中的感覺,誰也看不見,但這恰恰是名字帶來的誤解。事實上,隱私瀏覽模式對隱私的保護很可能比你想像得要少。隱私瀏覽工具實際上提供非常非常有限的保護。皮尤研究中心和隱私保護型搜尋引擎公司DuckDuckGo進行的一些研究具有相似的發現。事實上,最近一啟針對谷歌的訴訟稱,網際網路用戶在使用Chrome的隱身模式時並沒有得到他們所期待的隱私保護。
  • 保護隱私還是發展商業?郭兵:應根據信息的敏感度作區分監管
    但就在iOS 14原定更新日期前10天,蘋果宣布將把關於廣告識別符的更新推遲到明年,將其解釋為「給開發人員足夠的時間來做必要的改變」,但評論普遍認為這是受到利益相關公司的壓力,由保護隱私引爆的商業博弈硝煙甚濃。在國內,網際網路領域的隱私保護也備受關注。
  • 鏈信如何保護你的個人隱私
    在這個資訊時代,我們的隱私很多時候很難保證。稍不留意我們的隱私,就可能被洩露,被一些不法分子用來換取利益,夸克鏈信選擇保護你的隱私,絕不出賣個人信息和個人隱私。自從夸克鏈信創立以來,一隻吉利與保護每一個鏈信用戶的個人隱私安全。
  • 「非脫敏不公開」疫情防控與隱私保護的最佳平衡點
    這兩天,隨著央視相關報導的播出,新冠肺炎患者的個人隱私保護問題引發廣泛關注,「經脫敏處理的個人信息才可公開」上了微博熱搜。所謂「脫敏」,簡單說就是通過技術處理,實現對敏感隱私信息的可靠保護。比如,用匿名代替真名,隱去身份證號中的部分數字等。
  • 蘋果攜手Cloudflare重新制定DNS 以增強隱私保護
    網路服務商Cloudflare與蘋果聯合表示,他們開發了一個新的DNS標準,稱為Oblivious DNS over HTTPS (ODoH),這個新標準的目的,是為改進目前的DoH的缺點,提供使用者更好的隱私保護,避免ISP或DNS解析業者窺探使用者隱私。
  • 葉羅麗番外:顏爵冰公主在線撒狗糧,他護妻心切卻還沒找到辦法
    而這次漫畫中的這個小番外無疑又是給顏冰黨的一個小福利呢,在番外中顏爵冰公主在線撒狗糧,他護妻心切卻還沒找到辦法!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水王子關心自己的妹妹外,顏爵也是最關心冰公主的人,在他得知冰公主的冰川因為溫室效應不斷在融化時,他也非常傷心難過,他想要好好保護冰公主,但卻有些無能為力,因為溫室效應是人類造成的,人類盲目破壞懷環境,破壞生態平衡。而冰公主也成了仙境第一個遭遇悲劇的仙子。
  • 區塊鏈隱私保護成棘手問題 POFID為解題提出新思路
    隱私成為DeFi制約隨著DeFi的爆炸式發展,除了目前區塊鏈技術本身的發現程度還不足以支撐更加規模的擴展之外,由DeFi自身特點所帶來的制約性也正在發生。DeFi所具有的公開、透明的優勢,可能限制其發展的因素。對於用戶而言,「沒有秘密」是可怕的。目前的DeFi無法實現對隱私的有效保護,從而設置了企業參與的門檻。
  • 抖音怎麼不讓別人看我的關注 保護自己的隱私
    抖音怎麼不讓別人看我的關注 保護自己的隱私時間:2020-03-16 10:37   來源:優基地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怎麼不讓別人看我的關注 保護自己的隱私 對於每個使用抖音的小夥伴,都會關注別人或者是被別人關注,那麼想要保護自己的隱私,不讓別人看我的關注怎麼辦?
  • 微博上保護自己的隱私權益
    明星深知其害,而有時候只發照片不定位,單單只是拍攝了周圍的風景,仍有人能掘地三尺把你找到,比如王珞丹。2010年,「40分鐘找到王珞丹住址」一事轟動全網,當年一位19歲的大學生小羅,僅僅憑藉她在微博上所發的公開信息,綜合起來找到了王珞丹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