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中,交戰雙方一般都會發布「消滅」敵軍的人數,這個數據有的是作戰部隊統計的實數,有的則是為鼓舞士氣的宣傳數,一般來說在內部文電中所列的實數統計是比較真實的。
相對於宣傳數據來說,實數統計要更為精確,但是由於是否掌握戰場以及統計口徑、誤差等因素的存在,這個實數統計往往也不一定就是敵軍真實的損失數據,它可能會偏高,也可能會偏低。只不過相對於宣傳數而言,這個數據要更加真實而已。
而交戰雙方較為真實的損失數,其實以自己內部的作戰及衛生統計較為精準。請注意,這只是就一般情況來說的,像二戰中的日軍部隊,在這種統計上也有文章可做。再加上日軍銷毀大量戰時文件的因素,所以現在從日方現存資料去分析其真實傷亡,依然困難重重。
但不管怎麼說,對絕大多數軍隊來說,戰時內部的作戰及衛生統計還是比較準確的。區別只是統計口徑的問題,比如對於某一類減員,不同國家軍隊的統計方式可能有所不同,這就需要綜合來看了。
我們前面談到這一點,其實主要是跟2020年最值得研究的一次戰爭——亞阿戰爭有關。
這場戰爭爆發於2020年9月27日,期間雙方三次停火又三次無效,直到11月10日戰爭才終於落下帷幕,一共持續了約一個半月的時間。
在戰爭期間,亞美尼亞方面幾乎每天都在發布己方的陣亡人數以及殲敵人數;而亞塞拜然方面選擇了一種更適合網際網路特徵的發布方式,即集中發布無人機打擊亞軍技術裝備的畫面,同時有選擇性地公布消滅對方技術裝備的情況,而對自身的損失則諱莫如深,堅決不公布。
如今戰爭已經結束將近2個月時間了,戰爭的結果也已經分出了高下,無論亞美尼亞還是亞塞拜然都不再對一些數據有所保留,因此我們也得到了交戰雙方在這一場戰爭中更為真實的損失人數。
在戰爭剛剛結束時,按照亞美尼亞的戰時公布數,其陣亡者不到1400人。實現停戰數日後,亞美尼亞衛生部門給出的死亡數據為2317人,這是亞方當時實際掌握的死亡數。但由於戰時發布的原因,這個數其實要比宣傳數多出了將近1000人。
由此可見,亞美尼亞在對外公布己方損失數的時候是有所「隱瞞」的。
但是這個數據是在戰爭剛剛結束數日後公布的,它並不是亞美尼亞在這場戰爭中的全部死亡數,按照當時亞美尼亞總理帕什尼揚的說法,亞軍還有數百人處於失蹤狀態。而且帕什尼揚還舉了一個失蹤士兵成功生還的例子,以暗示這些失蹤者中還會有很多人生還。
但筆者當時就判斷,亞美尼亞的失蹤者可能要更多一些,而且其生還率也並不樂觀。
2021年1月3日,亞美尼亞衛生部門證實,在戰爭中亞美尼亞的實際死亡人數為3330人,這個數字中絕大多數都是軍人。它不僅超過了亞美尼亞戰時公布數據近2000人,更比在戰爭結束後的統計多出了1000餘人。
其中很多人是失蹤後又找到屍體的,而且由於時間過久很多人的遺體辨認工作要靠技術手段來進行。到現在為止,應當說失蹤者已經基本都找到了,因此這個數據與亞美尼亞在這場戰爭中的實際死亡數也差不了太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亞美尼亞在戰爭中屬於失敗的一方,而作為戰勝方的亞塞拜然,其實死亡數也僅僅是略小於亞美尼亞而已。
我們前面說過了,亞塞拜然在戰時對己方傷亡的保密是比較嚴格的,其反倒是在網絡上大量發布無人機擊毀亞軍技術裝備的視頻。相對來說,亞美尼亞並沒有多少無人機,它主要是通過重炮遠程殺傷和近戰突擊殲敵的手段來給亞塞拜然軍隊造成損傷,雖然也會有一些視頻流出,但數量和震撼程度上是不及亞塞拜然的。
我們談這一點,其實是要說一個戰時宣傳的問題。
在網際網路時代,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是絕大多數網民獲取信息時的一個原則,它跟以往的時代已經所不同了。
亞美尼亞的宣傳其實依然是之前的那一套,即通過己方的宣傳去說自己損失了多少人,消滅敵軍多少人,這種方式現在並不容易讓人信服,更多只是作為一個參考。而亞塞拜然則依靠無人機毀傷的優勢,大量發出攻擊視頻,這個是比較「恐怖」的,傳播度上快,起到的效果也好。
亞美尼亞也發視頻,但很快就被淹沒在亞塞拜然的「視頻海」中了,以至於在外界看來都是亞軍在挨打,而阿軍則一路高歌猛進。
但實際上,亞塞拜然軍隊承受的傷亡也是非常大的。它之所以選擇不公布可能最初倒也沒想那麼多,完全是因為傷亡太重無法公布才如此的。當然這一點,我們也是在戰爭結束後才確認的。
12月3日亞塞拜然對外公布,該國軍隊在戰爭中陣亡2783人,在醫院住院者仍有1245人,此外還有上百人處於失蹤狀態。
亞阿停戰是在11月10日,停戰後3個多星期還處於失蹤狀態,而起是在阿方掌握戰場的情況下,基本可以判定這些失蹤者已經死亡了,只是屍體尚未找到而已。
那麼以這個統計來看,亞塞拜然軍隊在戰爭中的實際死亡者大約是2900人左右,這個數據只比亞美尼亞最近公布的死亡數少400多人。
請注意這還沒完,亞塞拜然軍隊除了自己的部隊參加戰鬥外,在作戰過程中還有土耳其組織的敘利亞籍僱傭軍加入戰鬥。這一部分力量抵達戰區後,立即被投入到了第一線,其戰死者亦有將近300人。
也就是說亞塞拜然方面實際的陣亡者大約是3200人,而亞美尼亞的死亡者為3330人,其中拋開少量平民死亡,再加上目前仍處於失蹤狀態的少量士兵(二者基本可抵消)。綜合來看,亞塞拜然方面的陣亡者其實只比亞美尼亞陣亡者略少而已,兩者在戰場上的陣亡者基本可視為是1比1。
其實這個1比1的陣亡比實際上是很有意思的,因為作戰雙方的死亡人數相當,但在戰場態勢上卻是亞美尼亞在戰場的數萬軍隊已經失去了戰鬥力,無力再戰,從而不得不接受不利於自己的停戰協定。
損失人數都差不多,為什麼亞美尼亞撐不住,而亞塞拜然還能繼續打下去呢?
因為亞軍損失的這一部分兵力大都是精銳作戰力量和技術兵種的骨幹,這部分兵力損失掉後,亞軍的核心戰鬥力就要大打折扣。而且亞塞拜然軍隊掌握著絕對的制空權優勢,它所摧毀的亞軍技術裝備和彈藥儲備倉庫要遠比亞軍給自己造成的損傷更大。
我們都知道,戰爭爆發後亞美尼亞孤立無援,而亞塞拜然方面有著土耳其和以色列的強力支持,俄羅斯與亞塞拜然的關係也不錯,前些年亞塞拜然憑藉更強的國力從俄羅斯進口了大量俄式武器。
所以對比雙方人員損失相差不大,但其實戰爭潛力和戰爭能力上的差距則是越打越大。如果在納卡戰區的數萬亞美尼亞軍隊全部被阿軍聚殲,那麼對於僅有300多萬人口的亞美尼亞來說可是不可承受之痛。因此在有生力量即將徹底崩潰前,亞美尼亞只能是接受戰敗的結局了。
而從雙方的戰損人數來看,亞塞拜然軍隊儘管是攻堅,但己方地面作戰部隊在對方技術裝備被大量削弱的情況下,還能被打出這樣的戰損比來,其戰鬥力確實也是比較低的。
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儘管無人機等裝備在現代戰爭中已發揮出愈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以奪取土地為目的的作戰中,無人機依然替代不了地面作戰部隊。
因此作為地面部隊,該狠抓苦練就得狠抓苦練,要不然平時鬆懈,戰時可是要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