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
由中國航海博物館主辦
雲集全國10省市25家博物館文物重器的
『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
即將正式開幕
展覽共分為
「聯通大洋」「異域奇珍」「海史掠影」
「海貿物語」「信仰之舟」「東西互鑑」
六個單元
從科技、物質、歷史、貿易、信仰、文化六個角度
展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
中華航海文明
本次大展
都有哪些精彩內容與精美展品?
讓我們先睹為快
古代航海「高科技」
第一章 聯通大洋
古代中國的航海科技一度稱雄世界。帆、櫓、舵、指南針、水密隔艙……正是憑藉這些造船與航海技術,我們的先民才能夠聯通大洋,開啟和海外的溝通交流之路。
新石器時代·陶甗
煙臺博物館 藏
山東蓬萊海域出水的陶甗,器身有大面積海洋微生物附著體,是新石器時代蓬萊先民進行航海活動的遺物。
西漢·船紋銅提筒(複製件)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藏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船紋銅提筒,器身刻畫四艘首尾相連的海船,每艘船上第五位羽人操持的大弧度狹長物體疑為尾櫓,是目前關於櫓的最早形象證據。
金·海舶紋菱花銅鏡
中國航海博物館 藏
鏡面刻畫了一艘單桅帆船,船身兩側有四道篷索,從不同方向加固桅杆,單片狹長的船帆已在風中張滿。
元·針碗
旅順博物館 藏
指南針在航海中的應用是世界航海史上劃時代的創造。大連地區出土的元代針碗,顯示了水浮法指南針的妙用。這種指南針實用性強,最先用於航海。
琳琳琅琅舶來品
第二章 異域奇珍
從漢至唐,海上絲綢之路由初具雛形到發展繁榮。隨著中外交往的越發密切,各種海外舶來品進入人們的視野和生活,為中國社會帶來新的氣象。
西漢·蒜頭紋銀盒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藏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是西漢時經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的舶來品,銀盒的工藝、紋飾、造型是古代西亞波斯金銀器的風格。
西漢·金花泡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藏
這些金花泡飾是廣州南越王墓中墓主人衣服上的紋帶飾物,是中國較早的舶來品,在古希臘遺址中曾有類似出土物。
西漢·弦紋玻璃杯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藏
海外輸入的玻璃製品對我國古代玻璃製造技術產生了重要影響。此器經壓模成型後精細拋光,呈半透淺藍,保存十分完整,極為罕見。
東漢·水晶瑪瑙珊瑚珠串
廣州博物館 藏
漢武帝時開始,大量海外的水晶、瑪瑙、琥珀等各類寶石通過貿易流入中國。兩廣地區就出土了很多漢代時的寶石飾品。
波浪壯闊航海史
第三章 海史掠影
唐宋之後,中國航海事業繼續發展蓬勃。本單元擇取部分人們耳熟能詳的航海史重大事件與重要人物,以點觀面,講述那些在史冊中分量十足的航海故事。
遣唐使船(模型)
中國航海博物館 藏
唐代,日本先後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渡海來華,觀摩學習中國的制度與文化。遣唐使所乘的船隻,建造者和駕駛者大都是唐人,屬於典型的唐船。
明宣德·景德鎮青花纏枝蓮紋花澆
上海博物館 藏
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這件花澆的青花用料為鄭和從阿拉伯國家帶回的「蘇麻離青」鈷鐵礦,器型也由西亞銅器演變而來。
明·洪保「壽藏銘」
南京市博物總館-南京市博物館 藏
明代都知監太監洪保曾奉命一次出使西域、七次出使西洋,和鄭和、王景弘都是宣德六年(1431)下西洋時的正使太監。
洪保「壽藏銘」出土於南京洪保墓,直接記錄了洪保參加的下西洋航海活動及到達的國家和地區。
明·崇禎帝冊封琉球國王敕諭
旅順博物館 藏
這件敕諭是明朝最後一次冊封海外琉球國的文件,對研究中琉關係史具有重要價值。
香料白銀絲瓷茶
第四章 海貿物語
隋唐以後,海路大通。這一單元通過展示古代瓷器、絲綢、茶葉、香料等貿易商品,以及九艘著名沉船的出水文物,再現海絲貿易巔峰時期的熙攘繁盛。
南宋·紗羅對襟上衣
福州市博物館 藏
中國絲綢以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深受海內外歡迎。「舉之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霧」正是南宋詩人陸遊對當時高級絲織物的讚譽。
元·青花花卉紋八稜執壺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 藏
元青花因釉色濃豔、工藝精湛聞名海內外,是當時主要銷往阿拉伯世界的外銷瓷。這件元青花出水於南海海域,器身附著珊瑚等海底生物,別有生趣。
清乾隆·茶樣
中國茶葉博物館 藏
為瑞典「哥德堡號」沉船打撈出水的福建白毫茶,經廣州出口,至今色味尚存。
西漢·乳香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藏
中國從海外進口的貨物以香料為主。乳香主要產於阿拉伯地區,漢晉時從大秦國(古羅馬)進口的乳香多從南海地區輸入。
明·威尼斯銀幣
廣州博物館 藏
海上貿易的發展促進了中外貨幣的流通。這枚威尼斯銀幣出土於明代廣州市舶太監韋眷墓,現今世界上僅存兩枚,通過海路流入中國。
宋·金項飾
廣東省博物館 藏
「南海I號」沉船出水。此類物品在國內未曾出土過,可能是船上外國商人之物。
明·青花象首方足軍持
廣東省博物館 藏
「萬曆號」沉船出水,是十分少見的動物型軍持。
明·醬釉堆塑雙鳳紋六獅系甕
廣東省博物館 藏
「南澳一號」沉船出水,出水時甕內還裝有256件漳州窯系青花碟,5件玉壺春瓶。「南澳一號」由漳州月港駛出,可能是南澳的民間走私船。
造像石刻說神佛
第五章 信仰之舟
精神舶來品和物質舶來品形影不離。本單元的展品多為各式與宗教相關的造像、碑刻、供器等,講述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以及以媽祖為代表的本土信俗在中國沿海的傳播與發展。
南朝·鎏金銅佛像
廣州博物館 藏
佛教傳入中國有陸路和海路兩種途徑,廣州就是最早沐浴海上佛光的地區之一。這尊佛像立於蓮花寶座之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雙目微閉,開臉祥和,是南北朝時廣州佛教興旺的佐證。
北宋·長幹寺鎏金蓮花寶子銀香爐
南京市博物總館-南京市博物館 藏
出土自長幹寺地宮的禮佛聖物是佛教在中國發展繁盛的證明,也是南京受「海上絲綢之路」輻射影響的實物印證。這件香爐應為行香禮佛專用,存世數量極少。
唐至元·伊斯蘭教徒珊瑚石墓碑
海南省博物館 藏
墓碑發現於海南陵水縣,選取海南海邊特有的珊瑚石製成,碑上以阿拉伯文篆刻《古蘭經》文、墓主名字等,既有鮮明的伊斯蘭教風格,又有獨特的海南地域特色。
元·印度教惡魔石構件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藏
出土於泉州開元寺戒壇,這種惡魔石構件在南印度教寺很常見,被認為是起闢邪功用的「好惡魔」形象。
元·揚州天主教徒凱薩琳拉丁文墓碑
揚州博物館 藏
此碑為義大利商人之女凱薩琳的墓碑,碑上鐫刻與墓主同名的基督教女聖徒凱薩琳殉教的故事。碑上的中國樣式木凳、唐草紋、漢字等中國元素,顯示此碑應出自中國工匠之手。
清·《皇會圖》
天津博物館 藏
媽祖是中國影響最大的航海保護神。《皇會圖》是以天津慶祝媽祖誕辰的皇會活動為題材的畫作,深具天津地方文化趣味,是研究我國北方媽祖信俗的重要實物。
西洋味兒與中國風
第六章 東西互鑑
大航海時代開啟後,東西方文化交流空前深入。這一單元通過幾十件集中西元素於一身的文物,講述明清時期東西方文化通過航海,在科學技術、審美意趣、藝術風格、社會風俗等方面的交融與匯流。
清·廣彩潘趣大碗
廣州博物館 藏
廣彩是清代康熙開海以後專為外銷而生產的釉上彩瓷品種。「潘趣碗」一詞音譯自英文punch bowl,歐洲人用以調製果酒。這件潘趣碗器形碩大,共繪製206個人物。
清·景泰藍皮筒鍾
南京市博物總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 藏
明末清初,西洋自鳴鐘受到上至宮廷下至民間的喜愛,很快在中國流行開來,其技術也為國內工匠學習和吸收。此件皮筒鍾為法國產,通體採用掐絲琺瑯工藝裝飾。
滿大人摺扇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 藏
中國扇隨海路流入歐美後,在18、19世紀風靡歐洲,成為名媛淑女服飾裝扮的必備之物。
所謂「滿大人」,是應西方市場的需求、迎合西方人對中國的想像而定製設計的清裝人物紋飾。
清·銀浮雕人物龍柄
「史溢泉、開利店」銘啤酒杯
廣東省博物館 藏
這件啤酒杯周身鏨刻中國風的刀馬戲曲人物,腹壁上方飾盾形徽章,底部刻英文款銘,是1889年12月26日專為克拉克船長(Capt.Clark)定製的聖誕禮物。
清·鏤雕象牙球擺件
中國航海博物館 藏
廣雕在清代煥發了新的活力。鏤空雕刻是廣雕的特色工藝之一,「鬼工球」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前期回顧
END
來源 | 中國航海博物館 陳列展示部
供稿 | 蔡亭亭
原標題:《航海大展倒計時!這些文物重器,都將在中海博展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