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展出的300多件文物引起市民極大興趣。海口日報記者蘇弼坤 攝
12月22日上午,「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
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分「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和「南海水下考古」三個篇章,共展出文物300多件,通過線下展覽和線上直播的方式,全方位為觀眾呈現海南考古70年曆程。
「海南歷年考古工作」篇章全面呈現了海南建省前、建省後兩個階段的海南考古工作。1988年海南建省後,相關文物考古管理機構和研究部門相繼設立,先後進行了三亞市落筆洞洞穴遺址考古發掘、「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發掘等一系列考古工作。
「海南田野考古」篇章涵蓋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漢代考古、隋唐-宋元考古、明清考古五個時代的海南田野考古工作。如昌江信衝洞古生物化石點、三亞落筆洞洞穴遺址、陵水橋山遺址、陵水福灣、軍屯坡甕棺墓群、甘泉島唐宋遺址、儋州市峨蔓鹽田等,展出一批珍貴的出土文物。
「南海水下考古」篇章分為島嶼考古調查、水下考古調查兩大部分,主要介紹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考古調查與發現,並展出多件華光礁Ⅰ號沉船、珊瑚島Ⅰ號沉船等遺址的出水文物。
省博物館館長陳江介紹,海南島位於中國南海,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歷史上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給海南保留了相當豐富的自然生態與完整的文化業態,島上陸地田野考古與海上水下考古大有可為,在這裡不僅有南島語族等國際性研究課題,還有「海上絲綢之路」「海上香料之路」等熱門研究課題。他表示,海南的考古工作起步較晚,也鮮有總結,非常有必要給予整理和總結,為將來對海南歷史研究奠定基礎。
海南省文物局二級調研員魯時忠表示,海南的考古對研究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了解海南島、增強文化自信都有直接的貢獻。
本次展覽由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將持續展出至明年3月20日。(海口日報記者 梁冰)
【來源:海口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