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探秘:孫悟空大鬧比丘國,或藏明代皇帝一個秘密?

2020-12-03 白馬晉一

文:白玉基(作者原創授權)

比丘國,什麼是比丘?在佛教系統中將出了家的僧尼統稱為比丘。但在青海土族方言中,將各種文字、文書統稱為「比丘」(音譯),把上學的學生也叫做「比丘乞」;用土族方言解,凡脫產出門求學的人都可以稱作「比丘乞」。僧尼出家的最基本目的也是要念經,因此《西遊記》中的章回——「比丘憐子遣陰神 金殿識魔談道德」,該題名也有著極深的寓意。唐僧也是比丘。至於「道德」,表面上看是道家用語,實際或暗指在金殿之上「皇權」與「道德」的關係,是為士人一族世世代代進行著的博弈和永恆的傷痛……

百回本《西遊記》產生於明朝嘉靖至萬曆年間的士人之手(筆者傾向於指代萬曆年間故事),其主旨早在百回本世德堂刻本《西遊記》序言中說的很清楚了:「孫悟空是心猿,比喻心神,白龍馬是意馬,比喻意識。八戒,是要戒除八種不良,比喻肝氣,屬木。沙是流沙,比喻腎氣,屬水。三藏,是藏神、藏聲、藏氣的三藏,比喻身心之主。妖魔,比喻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顛倒幻想的障礙。所以,魔由心生,也用心攝。所以用攝心來攝魔,用攝魔來返還理。返還理從而歸於太極本體,到那時就心無可攝了。這些東西都是用來描述悟成大道的。這些就是書中所要寓言的啊!」

在「比丘國」章回開頭詩曰:「一念才生動百魔,修持最苦奈他何!但憑洗滌無塵垢,也用收拴有琢磨。掃退萬緣歸寂滅,蕩除千怪莫蹉跎。管教跳出樊籠套,行滿飛升上大羅。」按今天的俗語就是:世間並無魔、也無鬼,只因人的貪慾之心在作祟。如果能收住貪慾之心,上到帝王、下到黎民,實現人人成佛又有何難?作為皇帝身邊的士人,也就是西遊作者本人,如果明代皇帝要是能夠恪守傳統道德、勤政愛民,西遊作者也就沒有必要花功夫著《西遊記》了!因為《西遊記》故事是講給皇帝及達官貴人們聽的,當然,絕不是為了讓達官貴人們享受和消遣的,書中近乎所有的道理和故事中充滿了達官貴人們額外的貪慾心引起的不仁和不義。

唐僧師徒來到比丘國,映入眼帘的場景竟然是街市上一千一百一十一個餵養在鵝籠中的兒童!西遊作者極富幽默的筆調,還要強調一下該國的兒童也是父母所生、也是一個個家庭中的心肝寶貝——長老道:「貧僧有一件不明之事請教,煩為指示。貴處養孩兒,不知怎生看待。」驛丞道:「天無二日,人無二理。養育孩童,父精母血,懷胎十月,待時而生,生下乳哺三年,漸成體相,豈有不知之理!」三藏道:「據尊言與敝邦無異。但貧僧進城時,見街坊人家,各設一鵝籠,都藏小兒在內。此事不明,故敢動問。」經過對話發現這些兒童是為國王治病用「藥引子」!國王什麼病?是因為過度寵幸了一名美人而得的疲勞症!真所謂的「率獸而食人」(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是率獸而食人也)。

少頃,驛丞附耳低言道:「長老莫管他,莫問他,也莫理他、說他。請安置,明早走路。」長老聞言,一把扯住驛丞,定要問個明白。驛丞搖頭搖手只叫:

「謹言!」三藏一發不放,執死定要問個詳細。驛丞無奈,只得屏去一應在官人等,獨在燈光之下,悄悄而言道:「適所問鵝籠之事,乃是當今國主無道之事。你只管問他怎的!」三藏道:「何為無道?必見教明白,我方得放心。」驛丞道:「此國原是比丘國,近有民謠,改作小子城。三年前,有一老人打扮做道人模樣,攜一小女子,年方一十六歲,其女形容嬌俊,貌若觀音,進貢與當今,陛下愛其色美,寵幸在宮,號為美後。近來把三宮娘娘,六院妃子,全無正眼相覷,不分晝夜,貪歡不已。如今弄得精神瘦倦,身體尪羸,飲食少進,命在須臾。太醫院檢盡良方,不能療治。那進女子的道人,受我主誥封,稱為國丈。國丈有海外秘方,甚能延壽,前者去十洲、三島,採將藥來,俱已完備。但只是藥引子利害:單用著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的心肝,煎湯服藥,服後有千年不老之功。這些鵝籠裡的小兒,俱是選就的,養在裡面。人家父母,懼怕王法,俱不敢啼哭,遂傳播謠言,叫做小兒城。

有了孫悟空,我們當然可以放下心來,那些養在鵝籠中的小孩最終會得救的。問題是現實中有這樣的事情嗎?有!被吃掉的小孩不止這個數,也可以說是難以計數!跟《西遊記》中的根本區別是這些小孩被吃的原因不是為了藥引子,也不是妖怪所為,直接的兇手就是戰爭帶來的災難和飢餓的老百姓,間接的兇手就是萬曆皇帝本人。敲響大明王朝喪鐘、造成江山淪落旁人的直接責任人就是萬曆皇帝!

也就是說,該章回比丘國國王的原型就是明朝萬曆皇帝。比丘國受民謠、謠言影響更名為「小子城」、「小兒城」。

萬曆皇帝一生的奮鬥目標,也可以說是唯一的奮鬥目標就是要立鄭妃為皇后,立其子福王為皇太子,只因內閣大臣們的極力反對未能如願。萬曆皇帝拼搏了一生,就單純從鄭妃一族而言,他們的偉大的愛情真還結出了碩果:鄭妃死後按皇后的待遇與真正的皇后葬在了一起;福王未能當上太子,但他以巨額財富得到補償!因「太子位」之爭,萬曆皇帝竟然與內閣賭氣二十年不上朝,但那個大臣要是上能讓皇帝發財的奏章,他立馬會做出反映,且親自督辦:比如「礦稅案」、「南洋採銀案」等。礦藏未能開採,但能從老百姓身上可以軋出大量的銀子讓他的小兒子花銷。

為此,在民間也確實出現了很有影響力的妖書、謠言。

妖書案是晚明歷史中的懸案。第一次妖書案由於萬曆皇帝故意輕描淡寫地處理,並未引起政壇的震動;而第二次妖書案牽連甚廣,一度引起了晚明朝局的混亂。

在萬曆年間,但凡那個大臣提出忠告、上批評時局的奏章,都會遭到朝廷嚴厲的制裁。於是,士大夫們也想盡辦法製造政治「飛語」,評判時政。

萬曆皇帝由於「國本」之爭懸而未決,便用不問政事的冷處理來抵抗整個文官集團,一邊是義正詞嚴、一邊是不理不睬。在反反覆覆的拉鋸戰中,萬曆官場卻不知不覺發生了分化。內閣大學士們由於同情皇帝而主張遲立太子,中下級官員們卻據理力爭。與此同時,社會上開始流傳起謠言。其中有一條流傳頗廣:「若要世道昌,除去八犬和三羊」,如果世道要昌盛,就要把八條狗和三隻羊除去。這裡「犬」和「羊」分別對應十一位官員。這條飛語的作者樂新爐被被奉旨拿問、立枷,樂新爐關於「犬羊」的評判標準其實非常簡單,直言敢諫便是君子,巴結權貴則為小人。類似的「飛語」越傳越兇,矛頭直指萬曆官場,褒貶人物、議論時政,一時間官員人人自危、百姓指指點點。飛語雖然轉瞬即逝,卻在無意間開啟了明朝後期黨同伐異的源頭。

《西遊記》比丘國章節中,很明顯對製造類似「飛語」、「民謠」的團體進行了明示,且將這一團體的身份也暴露出來了:唐僧師徒解救的兒童總數是一千一百一十一名,該數據是指公元1111年。因為就在這一年在江南誕生了一所書院——東林書院。

東林書院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當時為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嫡傳高弟、知名學者楊時長期講學的地方。後廢。明朝萬曆年間,由東林學者重興修復並在此聚眾講學,他們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引起全國學者普遍響應,一時聲名大著。東林書院成為江南地區人文薈萃之區和議論國事的主要輿論中心。(關於《西遊記》中的公元紀年法,很多學者提出質疑。實際上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於1582年8月7日抵達澳門港;1583年9月10日進入中國;1610 年 5 月 11 日(萬曆三十八年),因病卒於北京,終年59歲。《西遊記》的刊印時刻在1620年8月18日之後。傳教士要傳教,首先要傳的就是公元曆法、且傳教對象首先也是士人階層。更何況西遊中有明示:「王莽篡權時」,被王莽扶植的皇帝年號也正好是公元一年)。

東林書院既講學又議政,吸引著許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評朝政而被貶斥的官吏。他們不顧道路遠近,紛來沓至,人數之多,竟使東林書院的學舍都容不下。一部分在朝任職的正直官員,也同東林講學者遙相應合。東林書院實際上成了一個輿論中心,這裡的人們逐漸由一個學術團體形成為一個政治派別,從而被他們的反對者稱為「東林黨」。「東林黨」不同於近代的政黨,既沒有固定的章程,也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而是指政治見解大致相同、在政治活動中經常結合在一起的一批人。當然,今時對「東林黨」是各有褒貶。

總而言之,任何一部小說名著,作者不經意間總會在文本內容中刻上當朝時代的烙印,要是為了譏諷時事而有意為之,那就更不用多說了。有人說《西遊記》中的取經是假,筆者也認為《西遊記》借古諷今是真!上到皇帝下到黎民百姓,每個人的貪慾心都是惡的本源,對此西遊作者也是一針見血,揭露得淋漓盡致——

孫悟空與唐僧互換身份,假唐僧挺立階心,口中高叫:「比丘王,請我貧僧何說?」君王笑道:「朕得一疾,纏綿日久不愈。幸國丈賜得一方,藥餌俱已完備,只少一味引子,特請長老求些藥引。若得病癒,與長老修建祠堂,四時奉祭,永為傳國之香火。」假唐僧道:「我乃出家人,隻身至此,不知陛下問國丈要甚東西作引。」昏君道:「特求長老的心肝。」假唐僧道:「不瞞陛下說,心便有幾個兒,不知要的甚麼色樣。」那國丈在旁指定道:「那和尚,要你的黑心。」假唐僧道:「既如此,快取刀來。剖開胸腹,若有黑心,謹當奉命。」那昏君歡喜相謝,即著當駕官取一把牛耳短刀,遞與假僧。假僧接刀在手,解開衣服,挺起胸膛,將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唿喇的響一聲,把腹皮剖開,那裡頭就骨都都的滾出一堆心來。唬得文官失色,武將身麻。國丈在殿上見了道:「這是個多心的和尚!」假僧將那些心,血淋淋的,一個個撿開與眾觀看,卻都是些紅心、白心、黃心、慳貪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好勝心、望高心、侮慢心、殺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謹慎心、邪妄心、無名隱暗之心、種種不善之心,更無一個黑心。那昏君唬得呆呆掙掙,口不能言,戰兢兢的教:「收了去!收了去!」那假唐僧忍耐不住,收了法,現出本相,對昏君道:「陛下全無眼力!我和尚家都是一片好心,惟你這國丈是個黑心,好做藥引。你不信,等我替你取他的出來看看。」

實際上,孫悟空掏出的這些心合起來不就是一顆黑心麼?此時的唐僧也戴著散發著尿騷氣的假面具。換言之,明朝封建社會裡,每個人胸腔裡跳動的心也不知是什麼顏色的,只有自己知道吧!

相關焦點

  • 《西遊記》探秘:孫悟空和哪吒大鬧東海,或藏東海龍王原型之謎?
    那麼《西遊記》作者用一定的篇幅來描寫龍王,特別是東海龍王,要向民眾展示的僅僅是為了為孫悟空提供「金箍棒」和「披掛」嗎?神話是人寫成的,人寫成的「神」原本就是「人」。如果一個「人」為廣大的人民做了天大的好事,千百年之後這個「人」也就是後人們心中的「神」。
  • 西遊記後傳,無天為何放出牛魔王?這背後暗藏著一個靈山秘密
    西遊記後傳,無天為何放出牛魔王?這背後暗藏著一個靈山秘密 其實,宿命不止存在於歷史課本中,西遊記中也有體現。比如,孫悟空就三起三落。先是在花果山默默無聞的作美猴王,之後學了本領,大鬧天宮、官封齊天大聖。
  • 孫悟空大戰青獅精,或涉明朝皇帝一個秘密?烏雞國國王原型之謎!
    《西遊記》故事中,烏雞國王在水井底下被淹了三年,用「烏雞」為該國題名,很明顯是要影射一位明代被水淹死的皇帝了。在明朝有十六位皇帝,被水淹死的就有兩個:一是正德朱厚照,二是天啟朱由校。《西遊記》作者是無法見證朱由校被淹的經歷。從劇情角色全真道人是一頭被閹割了的雄獅幻化的,烏雞國王要影射的只能是朱厚照!
  • 《西遊記》唐僧有通關文牒,為何孫悟空沒有?
    《西遊記》的故事,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唐僧師徒四人一路西行,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唐僧師徒一共經過了:寶象國、烏雞國、車遲國、西梁女國、祭賽國、朱紫國、獅駝國、比丘國、滅法國九個國家,外加鳳仙郡、玉華州、金平府三個地方,即「九國三地」。這樣說可能有的人不是很明白。通俗一點講:唐僧從唐朝古都長安即今日西安出發,途徑甘肅、新疆、吉爾吉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等國家,全程一萬多公裡。
  • 西遊記中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不是孫悟空?獅子才是真正鬧天宮的主
    前篇我們分析了西遊記中記錄的兩位大鬧天宮的妖怪,其中一位是孫悟空,但是他大鬧天宮的時間根本不是五百年前,他的行為也不足以被成為大鬧天宮,充其量算是盜竊玉帝的物品。還有一位是青毛獅子精,這位妖怪跟孫悟空比起來,算是勝利者,他一口吞了玉帝的十萬天兵,把玉帝嚇得不敢出南天門,但是人們為什麼只記住了孫悟空,而忽略了獅子精呢?因此我們有理由懷疑,獅子精大鬧天宮的名氣,被佛家故意轉移到了孫悟空的頭上。
  • 西遊記大鬧天宮的十大破綻,證明大鬧天宮是天庭導演的一場戲
    西遊記最精彩的環節便是孫悟空大鬧天宮了,原著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好幾個章節,去描繪大鬧天宮,讀完西遊記後回頭一看,你會發現大鬧天宮有十大破綻,原來大鬧天宮只是天界自編自導的一場戲罷了,大鬧天宮的十大破綻有哪些呢? 第一,金剛琢
  • 孫悟空聯手玉帝降妖,背後或藏一個秘密
    文:白玉基(作者原創授權)探秘《西遊記》已近尾聲了,再剩幾個章回唐僧師徒也就要取得真經了!筆者也陪著唐僧師徒歷時八年時間,其初衷也是想對「取經故事」一探究竟。形成這樣的願望、並一鼓作氣鑽透「牛角尖」的勇氣從何而來呢?
  • 《西遊記》為何被明朝列為禁書?原來書中的這幾個國家,是對明朝...
    此時正好遇到取經的唐僧師徒四人,孫悟空揭了皇榜,準備給國王看病。孫悟空給他看過之後,說他是雙鳥離群症,把他老婆接回來病就好了。吳承恩這裡的描寫其實是在影射當時明朝皇帝,了解歷史的朋友應該清楚,大明的十六位皇帝裡邊有好多奇奇怪怪的,真正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寬厚仁德的皇帝並不多。
  • 央視版《西遊記》中五位美女妖精,你覺得誰最美呢
    老鼠精 央視版的《西遊記》中老鼠精的飾演者是常青。老鼠精是陷空山無底洞孤獨的女主人,又名地湧夫人,因偷吃如來佛 祖的香花寶燭被驅逐下界,她用法力把唐僧卷進無底洞,幻想與唐僧結百年之好,後來被孫悟空搬來的救兵、她的義 父託塔李天王給收服了。
  • 比丘國到底隱藏什麼謀劃,要兩妖精設計了3年時間,卻被唐僧師徒毀掉?
    西遊記中多次提到狐狸精這種異類,金銀角大王在地界的老母親是狐狸精,牛魔王入贅到萬歲狐王家中,還有一隻狐狸精出現在比丘國。前兩位都是無意中被帶入西行計劃中,金銀角大王拜母是意外,牛魔王入贅則是因為萬歲狐王去世前的安排。然而比丘國的狐狸精不同,從進入比丘國開始,就帶著很強的目的性。
  • 2020《西遊記》中考常考知識點與習題匯總
    《西遊記》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     《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 孫悟空:是一個英雄的成長史,也是一個人從自我到無我的進化史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也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明代的吳承恩。《西遊記》雖是神魔小說,但並非是作者憑空捏造出來的。它是作者對深刻的社會問題的抨擊。吳承恩生活的明代後期,統治階級政治腐敗,生活糜爛,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整個社會的秩序處於混亂狀態。《西遊記》是作者的思想與現實撞擊而成的產物。
  • 孫悟空為什麼能大鬧天宮?因為他有這些逆天設定
    比如許多人看了「西遊影視劇」就很疑惑:為什麼大鬧天宮時孫悟空無敵,取經路上卻連個神仙坐騎都打不過?實際上《西遊記》原著中孫悟空完完全全有大鬧天宮的實力,而在取經路上的敗仗也給了明確的原因,也就是說取經時的孫悟空如《神鵰俠侶》中的郭靖一般,雖然常常吃敗仗,但絲毫不影響他頂級的實力!
  • 《西遊記》中的秘密:孫悟空不是靈明石猴、六耳獼猴被冤枉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因為其老少皆宜、精彩離奇的神話故事,被人們廣為流傳。在《西遊記》中,最精彩的故事情節莫過於"真假美猴王"這一段。這裡有個問題要注意下,許多人覺得靈明石猴就是孫悟空,因為孫悟空就是"懂變化、能力強"。其實這點錯的。在整個西遊記中,並沒有明確寫出孫悟空就是靈明石猴。根據如來的描述"四猴混世,不入十類之種",這就話的意思就是說,這四種猴子,跳出了三界五行,在天地間是沒有記載的。
  • 《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性格特徵
    《西遊記》是一部非常經典的名著,其經典在於百讀不厭,一萬個讀能讀出一萬種體會來。而其中最讀者喜歡的孫悟空是一隻武藝高強,有火眼金睛,身兼七十二般變化,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裡,並且長生不老的神猴。可能很多女性會更喜歡豬八戒,而比起豬八戒來說,很多男性朋友會更喜歡孫悟空這個角色。那麼,孫悟空有什麼樣的性格特徵呢?
  • 西遊記中孫悟空唯一主動放過的妖怪,只因他看出了一個秘密
    西遊記裡妖怪不少,很多都能和孫悟空打個不相上下,還有一些實力更是在孫悟空之上,不過這些實力特別強的,一般都是仙人們的坐騎,下凡抓唐僧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但西遊記裡有這麼一個妖怪,沒有什麼背景,卻從孫悟空手裡逃走了,後來更是成為一方創世神。
  • 孫悟空在大鬧天宮時,人間是什麼朝代?說了你別不信!
    說到西遊記這個四大名著之一的經典著作,相信這是很多人最是美好的回憶,不過現在再看的感覺好像與小時候不一樣了,是不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態變化了呢?那麼齊天大聖在大鬧天宮的時候,人間在哪個朝代嗎?大家都知道西遊記是神話故事,如果這個故事真實存在的話,那在故事中背景時代是什麼時候?我們都知道唐玄奘出生在唐朝,那麼當孫悟空大鬧天庭的時候,凡間應該是哪個朝代呢?
  • 孫悟空大鬧天宮時玉帝為何自己不出手阻止?他出手便沒有西遊記了
    又豈是一個在方寸山學了幾年的猴子能比的?要知道在神話當中,天劫就是境界法術的瓶頸,每經歷一次天劫就等於突破了一次修煉瓶頸,境界和法力都會得到質的提升,這四位大帝皆是經歷過無數天劫的大神,其法力非同小可,而孫悟空最多是招式多了些,但法力並不高,這些大神隨便一個出手就能將孫悟空制服了,更何況是三界至尊的玉皇大帝(昊天上帝)?其實他們不出手是由原因的,而整起事件的別後也藏有一般人不知道的深意。
  • 如來告訴孫悟空答案,背後或藏一個秘密
    文:追風怒放(作者原創授權)在《西遊記》原著第7回,孫悟空在凌霄殿外大鬧,玉帝讓人把如來請來降服孫悟空,如來為了恐嚇孫悟空,對孫悟空說——你那廝乃是個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奪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 《西遊記》中孫悟空的老家花果山,到底是在哪裡?
    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哪怕是小學生,只要看過電視劇、連環畫的都知道,孫悟空是「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 小說中孫悟空不知一次提到自己的老家,那這個「東勝神洲」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