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戰與歷史》由盧卡斯影業授權出版
好萊塢著名導演喬治·盧卡斯把他的科幻巨作——《星球大戰》系列電影的舞臺設定在宇宙深處,但你可曾想過,地球上的真實人物和事件,才是激發其創作熱情的原動力?
美國「歷史」網站日前載文稱,《星戰》系列的第七部《星球大戰: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正在熱映。藉此,我們不妨探究一下,真實的歷史如何幫助盧卡斯策劃了好萊塢最暢銷的電影之一?這裡所說的歷史,有的發生在很久以前,有的發生在近現代。
「歷史」網站文章指出,盧卡斯編排《星球大戰》的劇情,創造他心目中的英雄和惡棍時,不可避免地借鑑和利用了神學、神秘主義、神話及經典文學等方面的元素。雖然《星戰》的故事號稱「發生在很久以前」,但沒有人類社會數千年來的積澱,它絕不會如此精彩。
盧卡斯本人曾在接受美國《波士頓環球報》採訪時坦承:「我喜歡歷史,《星球大戰》的心理基礎是虛構的,但它的政治和社會基礎是現實的。」事實上,這位大導演是個十足的歷史迷,對各國的政治與文化傳統頗有研究,證據之一是:盧卡斯影業之前曾經推出一部題名為《星球大戰與歷史》(Star Wars and History)的專著,該書的編輯是歷史學家南希·裡根(Nancy Reagin)和珍妮絲·裡德爾(Janice Liedl),盧卡斯親自對書稿進行了審校。
《星球大戰與歷史》中羅列的一系列真實人物與事件,讓星戰迷們時常有似曾相識之感。如果你在走進電影院前讀一讀下面的內容,相信有助於加深自己的觀影體驗——
A. 星戰與納粹
「星球大戰」中的大部分「歷史梗」並不隱晦。最突出的實例是,狂熱地獻身於銀河帝國的精銳攻擊部隊,與保衛德國納粹黨的準軍事化部隊分享著同樣的名字「帝國突擊隊」(stormtroopers,又譯暴風兵)。銀河帝國軍官的制服,甚至最高指揮官「黑武士」達斯·維德的頭盔,也和德國軍隊在二戰時期配發的裝束非常類似。至於帝國皇帝帕爾帕廷一步步攫取大權的經歷,亦是對阿道夫·希特勒從總理大臣到獨裁者的政治歷程的再加工。
相對鮮為人知的是,銀河帝國並非《星球大戰》中唯一融合納粹元素的勢力。1977年,《星戰》首部曲臨近結尾時,反抗軍領袖萊婭公主給男主角盧克與韓索羅頒發獎章,臺下的戰士們立正列席。這一幕與雷妮·瑞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於1935年導演的宣傳片《意志的勝利》中的場面非常相似——納粹軍人在紐倫堡集會時的「盛況」,同樣洋溢著熱烈的英雄主義氛圍。
B. 星戰與尼克森
儘管銀河帝國皇帝帕爾帕廷與希特勒、拿破崙這樣的鐵腕強人有諸多相似之處,但直接促使盧卡斯創作出《星戰》系列中頭號反派形象的關鍵,實際上是第37任美國總統。
美國文化史學者林茲勒(J.W. Rinzler)曾在其著作《<星球大戰:絕地歸來>的誕生》(The Making of Star Wars: Return of the Jedi)中披露,1981年的一次劇本討論會上,當被問到帕爾帕廷皇帝是否也是絕地武士時,盧卡斯的回答出人意料:「他首先是個政客,尼克森是他的名字。他欺騙了議會,最終控制了它,成為獨裁者;他是真正的邪惡之徒,但又格外擅長偽裝。」
2005年,在《芝加哥論壇報》刊發的一篇採訪稿中,盧卡斯也表示,他最初構思《星戰》,是對尼克森掌權的回應。他說:「它的確是關於越南戰爭的,這期間,尼克森一直試圖競選連任,促使我思考:民主如何會變成獨裁?事實是:民主不是被推翻了,而是被拋棄了。」
責任編輯: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