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山海經》這部奇書,古今中外對其抱有濃厚興趣的人不在少數,這部充滿神話色彩的先秦古籍,讓無論是民間愛好者還是權威專家都摸不著頭腦,似乎又有幾分道理,卻又更像子虛烏有的杜撰。就連魯迅先生在年幼時期也對其中記載的珍禽異獸也是好奇不已,國內外不少專業人員也在研究中逐漸發現:山海經並非胡編亂造!
《山海經》的內容涉獵廣泛,記載了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生物、交通、民俗、神話等多種內容,而全世界上最早的有關古代礦物分布種類的記載文獻,也正是《山海經》。而其中最令人感興趣的莫過於珍禽異獸了。
而有一部分珍禽異獸在現今世界中依然存在,上至期刊文獻,下至網絡傳聞都有記載,如有「鳥焉,其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的鸚鵡,「有獸焉,其狀如豚而白毛,毛大如笄而黑端」的豪豬(豪彘),「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的猩猩(狌狌),這些動物都是如今尚存的,但是還有很大一部分動物的記載讓人難辨真假,在此便舉例淺為分析《山海經》中的部分異獸是否真實存在。
櫃山,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見則其縣多土功。
這句話簡單翻譯一下就是:在櫃山這個地方有一種野獸,身體長得像小豬一樣,長了像雞一樣的爪子,叫聲像狗,名叫「狸力」,它出現的地方會經常有水土工程。古人認為,看到狸力當地就會有水土工程,一個區區小動物怎麼能代表當地一定會有水土工程,豈不是天方夜譚嗎?其實仔細思考一番,水土工程怎麼會和一個小動物產生聯繫呢?小動物是如何引起水土工程的呢?原因非常明顯:這個小動物擅長挖土掘洞!
先秦時期的建築和開墾水平不如科技發達的今天,一大群狸力如果在土下挖洞築巢,斷然會影響到田地、堤壩、建築的穩定性,一旦出現了狸力,那麼當地的負責人肯定是心中一驚「這群小傢伙又在我們腳下挖洞了!」,便下命修繕鞏固各項農業、建築設施,這便合情合理了。而這個狸力「其狀如豚,有距」的長相不禁讓人聯想到現代存在且擅長挖洞的動物,那就是「獾」。
獾這個動物並不少見,尤其是北方的看官們更是熟悉,這種在田地裡挖洞,吃掉對土地有益的蚯蚓和作物的根莖,還會咬壞瓜果的小動物並不討人喜歡。獾的皮下有很多脂肪,看起來渾圓厚實,鼻子也是扁平且鼻頭上翹,確實像個小豬一樣,可它並沒有長著雞爪呀!
這就是今人對古籍理解的一大誤區了,古籍中的意思其實是模稜兩可的「爪子像雞爪」之意,而不是非常肯定地表明「它就是長了雞爪」,獾極其擅長挖掘,是一種群居的穴居動物,它的前肢十分發達,有五個細長而有力的爪子,古人看見得時候,定然是覺得跟「雞爪」長得相似,便以「有距」來形容了。
其中更是玄之又玄的一個異獸,名叫「夔」,傳聞它只有一條腿,可否如此呢?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裡,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為夔。
由文中可見,夔這種動物是生活在海裡,長得像牛,身體灰白,沒有長角,只有一條腿,離開水面就會天降風雨,光澤像陽光和月光一樣。問題還是和之前相同,它如何能用單腿行動?區區一個動物怎能引來天降風雨,二者又是如何產生聯繫的呢?仔細分析下來也其實不是那麼玄妙。
一個生長在海裡,長得像牛,只有一條腿的動物,是不是很像我們現在世界存在的海牛呢?海牛皮膚灰白,後肢因為生存進化的原因,特化為了尾鰭,前肢也比較短小,它碩大有力的尾鰭確實是「一足」。海牛雖然身體龐大但是體內脂肪較少,所以必須生活在溫暖的海域裡,如果海水較冷,海牛自然會上浮到靠近陽光照射的上層海面透氣取暖,它身上沾滿海水,在陽光的照射下自然會產生反光,然而因海洋性氣候的原因,溫暖的陽光往往伴隨著降雨,所以「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這一玄之又玄的說法便真相大白了。
古人對生物的了解與當時文字形容力的匱乏,在記載上自然而然會和現代記載出現偏差,那些動物們其實並不像我們現在對《山海經》的字面理解一樣長了些奇形怪狀的器官,只是因為今人將自己的理解先入為主強加其上,給那些尋常的動物披上了神秘的面紗,才使得眾多讀者認為《山海經》只是一本荒誕無稽的志怪古籍罷了。
(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