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這種生物對於每個人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關於它的最早記載是在《山海經》裡,其有雲「有鳥焉,其狀如雞,五採而文,名曰鳳皇」說是其長得像雞,卻又五彩斑斕。
隨著後世各種古籍的潤色,鳳凰的形象越來越複雜。北宋時期的《證類本草》裡說道,天上的神仙吃鳳凰蛋,就好比人間的百姓吃雞蛋一般,開始暗示鳳凰是一種神鳥。
古人賦予了它麟前鹿後,蛇頭魚尾,龍文龜背,燕頜雞喙等各種飛禽走獸的特徵。其也越來越像是神獸,不像是現實中的產物。
然而就在2016年,以為老農民發現了它的「蹤跡」,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故事還要從山西一位農民說起,這位農民叫郭存鎖,山西柳河村人。他大半輩子沒出過遠門,是一個典型的淳樸農民。平日裡種地,放羊,上山採藥為生,過著無數人嚮往的世外桃源生活。
在2016年,他在山上發現了一種生物,徹底的打破了他寧靜的生活。這年4月,郭存鎖上山放羊的時候在灌木叢中聽到了窸窸窣窣的聲響。他輕手輕腳走過去一看,發現是2隻極其華美的鳥類正在覓食。這鳥五彩斑斕,像極了傳說中的鳳凰,郭存鎖平日裡就有養鳥的嗜好,這個發現讓他高興壞了。
他並沒有要驚動這兩隻「鳳凰」,接下來,他一直默默的來到此地觀察它們,並時不時的還從家裡帶一些穀米來「投餵」,只為讓這兩隻鳥長期留在此地。
在後來,郭存鎖直接就 在上山找了個破窯洞臨時駐紮下來。並且還在山裡開了一條小路,通過一路的投喂,將「鳳凰」引導開闊的場地,也是長期往復,後來前往吃食的「鳳凰」達到了40多隻。
經過日積月累的培養,後來這些「鳳凰」也就不再害怕郭存鎖,甚至還當著郭存鎖的面進食,毫不客氣。而每天的投餵也成了郭存鎖的日常,4年來,他基本沒有間斷過。要是趕上極端天氣上不了山,他還會十分擔心,寢食難安。
雖然他如此堅持,老伴卻一直頗有微詞。養「鳳凰」這事耽誤幹活也就算了,還將家裡的糧食搭進去,實在是費力不討好,但郭存鎖依然樂在其中,風雨兼程。
正是郭老的堅持,換來了一次意外驚喜。某天,一位進山採風的攝影師捕捉到了郭存鎖投餵「鳳凰」的瞬間,並發表在了國內頂級攝影雜誌上。一時間,引起了動物保護專家的震驚。
原來,郭存鎖投餵4年的「鳳凰」正是國家2級保護動物紅腹錦雞,也是目前歷史學界公認的「鳳凰」原型。而山上這40多隻,也是目前國內發現最大規模的紅腹錦雞聚集現象。
眾所周知,利慾薰心之人,遇到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必然會選擇端起獵槍。
而郭存鎖和紅腹錦雞誰也了離不開誰,通過4年堅持不懈的餵養,換來的額外的收入,也算是意料之中的「驚喜」,這不僅再一次讓我們對《山海經》重視起來,這本跨越千年的上古「天書」。
回歸《山海經》裡最原本的釋義,鳳凰本身就是一種五彩斑斕的野雞。這樣的生物並非來自神話傳說,不管《山海經》中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我們唯一可以所的就是《山海經》中的每個秘密,其實都是對我們中華文明傳承的見證者。
那些離奇的神話故事,那些本應該是比白雪公主、灰姑娘更加讓孩子們熟知的故事,如今卻被掩埋在厚厚的書下,看不見了。
但是殊不知,其實《山海經》裡面記載的內容非常豐富,有關遠古時期的天文、地理、神話、巫術、宗教、物產、民俗、醫藥、異國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在很多中學語文地理學習的《水注經》中,有數十處引用了《山海經》。說明山海經也已經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著名作家賈平凹說過:中國人的文化思維都在《山海經》裡,中國對外部世界形成的觀念是怎麼來的,其實都是從《山海經》裡來的。
唐朝的魏徵在讀過山海經之後,也被它徵服了,並把這本書編寫進了史冊。
所以,我覺得,我們的確應該思考《山海經》的真正意義,好好看一下《山海經》了。
不過很多想要看的朋友應該都有個擔心,那就是怕看不懂書中的文言文,想像不到裡千奇百怪異獸的模樣,也沒有辦法在腦海中描繪出書中記載的地理方位記載。
因此,我給大家的建議是,相比於一邊拿著工具書查閱釋義,還不如閱讀這種自帶全注全譯+圖解版本版本的《山海經》。
它不但添加白話文注釋,還有導讀,注釋,一應俱全,讀起來毫無障礙,翻譯的語言還非常流暢,能幫助我們盡情的體驗《山海經》裡面的神奇。
為了可以讓我們可以身臨其境般地領略它的神奇,它還貼心地附上了插圖。
一些想像不出來的動物,用一張張精美的繪圖傳神地呈現出來,不再需要你苦思冥想它到底長什麼樣,可以增加我們閱讀時的樂趣。包括書中記載的一些地理方位古地圖,它也給我們畫了出來。
在這套精裝圖解版的《山海經》49元,對於很多朋友來說,平常兩頓午餐的支出,在這裡能品讀見證華夏文化演變的上古奇書。
想要品讀的朋友們,可以點擊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