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悲劇的民族特徵

2020-12-22 阿豆態度

魯迅曾經說過:「悲劇就是打破人們看到的美好事物。」而魯迅一直把悲劇作為小說的基本審美品質。縱觀我國歷史,悲劇多以封建制度下男女不幸的婚姻或者皇權統治中被犧牲的家庭為主,這也正反應了我國歷史上特殊的社會文化。中國悲劇的民族特徵,首先表現在題材上注重反映現實生活。

悲劇、喜劇、正劇這是傳統上公認的三類戲劇。朱光在其美學著作中的潛力提到戲劇的戲劇形式和這個術語起源於希臘。這種文學體裁幾乎都不是世界上其他主要國家。沒有一個中國人,印度人或希伯來人產生了嚴格意義上的悲劇。「他還說中國元朝有500多個。在劇中,」沒有人真的可以成為一個悲劇。 「這種觀點認為中國沒有悲劇,至少忽視了中國悲劇的民族特色,並不全面。在我看來,細數我國戲曲史上多部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悲劇,諸如《竇娥冤》、《精忠旗》等,無論是從劇情還是作者創作的立意,都十分優秀,可以說我國的悲劇是毫不遜色於莎士比亞和古希臘的。因此研究古典悲劇的民族特徵對中國的戲曲史極具意義。

竇娥冤插畫

古典悲劇的民族特徵

世俗化的題材

無論是元朝的戲劇,還是被稱為中國古典十大經典悲劇的關漢卿,是元代戲劇「竇禹」;元代的「馬神仙」,馬致遠的「韓公秋」,李梅實創作,明代作家馮夢龍修改了「京中旗」;根據元代宋美東小說「嬌紅傳」,明代孟明宇所寫的「嬌紅記」;明末清初的李煜,朱素臣,畢薇,葉妃,由飛飛完成「清中譜」;清初洪聲製作的崑曲「長生寺」;明代作家的歷史劇本「桃花扇」,表達了國家的痛苦;清代方成培依據傳說改編而成元代紀軍祥的「雷鋒塔」與「趙氏孤兒」,以及明代高澤城的「皇帝故事」,還是《孟姜女》,《梁祝》;《牛郎織女》等等民間流傳盛廣的諸多悲劇,無一不是取材來源於現實生活中。

天仙配

例如,在「豆腐」中,圍繞著女主角竇瑜建立並展開了主要的矛盾和衝突:竇羽拒絕偷偷摸摸自己的童貞和尊嚴,拒絕被迫進入宮中。她被送往屯門的宮殿。抵制鬥爭,但為了挽救婆婆並屈服於伎倆,最後以執行為由反對謀殺罪。在戲劇中,竇鈺與張禹的父子之間的衝突,或者她與陶行的矛盾,是否表現出明顯的倫理本質,關漢卿通過善惡衝突的設定和好女性的悲慘結局生命被勒死,有力地指責了元朝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各種邪惡勢力,並藉助官員的力量實現了「善惡懲惡」的創作意圖。

悲喜交加、苦樂相錯的結構

西方悲劇從古希臘時期就已經與"喜"徹底割裂,形成了純"悲"的風格,而中國古典悲劇與西方恰巧相反,往往會將喜的元素穿插於悲劇所呈現給觀眾的過程中,這就構成了悲喜交加、苦樂相錯的結構。

桃花扇

中國古典悲劇的悲喜交加、苦樂相錯的結構當中,由於喜劇因素的靈活運用,不僅沒有改變悲劇嚴肅的基調或者影響到了觀眾對於這部悲劇作品意義的理解與接受,而且還以喜對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加深了觀眾對於悲劇的印象的同時,也強化了作品本身的悲劇效果。因此悲喜交集,苦樂相錯的結構不僅僅是作為我國古典悲劇的民族特徵,也是一種另類的方式,對悲劇創作的一種探索。

大團圓結尾

從西方的悲劇來看,它們的結局一般都是絕望的悲和苦,全劇的高潮也伴隨著大苦大悲而到來。相反,中國古典悲劇總是結束了快樂的團圓。朱光謙曾經說過:「中國戲劇家總是喜歡善行和好消息。」例如,「長盛寺」「宮殿的重聚」。

牛郎織女鵲橋會

大團圓式結尾,是在我國特定的民族文化薰陶之下,創作者順應觀眾們的思想和精神等等綜合性產物。基於對主人公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對邪惡勢力的仇恨和厭惡,作品的悲劇力量不會因大團圓的結束而削弱。反而能夠從另一方面喚醒人們堅決對抗邪惡勢力的信心,其餘人們消除邪惡勢力後一個完美結局的憧憬。

結論

藝術高於生活卻來源於生活。戲劇是古人對生活當方式的一種詮釋。既有真實,也有改編。古典戲劇裡面有我過古代勞動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有對現實的憤懣和感慨。而各個劇種都有很多悲劇,苦情戲,它們往往把美好毀滅給人看,使人們感受到強烈的震撼,從而對戲劇人物產生深深的同情,激發人們對邪惡反動勢力的厭惡,喚醒人類善良的情感,從戲劇中受到教育和啟發,以達到教化的作用。

相關焦點

  • 《中國十大古典悲劇》和《中國十大古典喜劇》是那些?
    古典十大悲劇是由中山大學教授王季思領導的編輯團隊,在徵求了各方學者意見後提出來的概念。王季思是我國著名的戲曲史論家、文史學家,他一生對戲曲研究著作頗豐。曾經先後主編過高校文科教材《中國文學史》,校注《桃花扇傳奇》,編撰整理《西廂記校注》,很多作品被譯成外文在海外發行。
  • 把「全民族的熱情保持在偉大歷史悲劇的高度上」——淺談用悲劇...
    這就是「悲劇教育」在起作用! 「悲劇」教育就是教育者把美學範疇中的「悲劇」直接運用於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借用悲劇具有莊嚴的內容及粗獷的形式這一美學特徵,摻入自己的思想意圖,達到震撼受教育者的心靈,陶冶情操,喚起鬥志,實現教育者預期目標的目的。「愛情使我們成為詩人,死亡的臨近可以使我們成為哲學家。」
  •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學習思維導圖
    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是指《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這四部巨著。《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
  • 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 十八世紀世界文學代表作——紅樓夢
    正如標題所言,《紅樓夢》是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古典小說好幾百部,《紅樓夢》就是最頂端的那顆璀璨明珠,它在文學的藝術殿堂裡熠熠生輝,永遠的燦爛奪目,光彩照人。我的拙筆實在無法表達出對《紅樓夢》的細緻刻畫,以下內容只能參考百度:《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認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 中國十大古典喜劇
    - 中國喜劇文化源遠流長。秦漢時期,民間出現了《鳳求凰》、《陌上桑》等喜劇性歌曲。南北朝到唐代的參軍戲,多是一些引人發笑的短劇。 在中國古代戲曲史上,喜劇數量眾多,成就顯著,十大古典戲劇便是其中的典型之作。 而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比較完整的中國古典戲曲作品大多是元明清三代的部分雜劇、傳奇和南戲。這一類作品中不少是喜劇作品。
  • 中國十大古典長篇小說!
    自明初我國第一部長篇小說產生以來,小說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座裡程碑,作品之豐,蔚為大觀。其中許多經典名著,不僅是文學瑰寶,更深入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下面為大家介紹中國十大古典長篇小說。(按創作時間排序) 《三國演義》
  • 巴洛克與早期古典時期音樂特徵與賞析
    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是西方音樂歷史中非常重要的階段,是古典、浪漫等後期音樂發展的基礎。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創作與演奏目的——為宗教活動、為王室慶典、為宮廷晚宴、為鼓舞戰士等等。其節奏強烈、跳躍,採用多旋律、複音音樂的復調法,強調曲子的起伏,看重力度的變化,速度從始至終保持不變。巴赫、維瓦爾第與亨德爾並稱巴洛克三巨匠。
  • 中國古典文化是東亞文明走向未來的基石
    中國古典文化在東亞各國廣泛而持久的傳播,形成了以中國古典文化為內核輻射其他東亞各地的「東亞文化圈」或「漢字文化圈」,亦稱「儒家文化圈」。中國古典文化以漢字為語言工具、以漢文學為主要感性形式、以儒學為主要價值內核傳入古代東亞,在東亞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並逐漸積澱為古代東亞社會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原型,進而促成東亞文化體系的構建。
  • 「網紅臉」已經不流行了,有這些特徵的「古典臉」,素顏也好看
    大家也逐漸明白這一點,對長得都一樣的「網紅臉」並不是那麼偏愛了,而是更加喜歡具有辨識度的長相,尤其是偏古典美的長相,很有中國女性的美。大家可以看看這些特徵,了解一下自己是否是古典臉。「網紅臉」已經不流行了,有這些特徵的「古典臉」,素顏也好看。
  • 元雜劇:中國古典戲曲藝術的奇葩
    如白樸的《梧桐雨》根據史實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生離死別的悲劇故事,流露出對世事陵替、人生變遷、盛衰轉化的哀愁、悽惻的感傷情緒。馬致遠的《漢宮秋》取材於歷史上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不拘泥於史實,進行了全新的藝術創作,使劇作成為金元、宋元之交的家國興亡和民族情緒的曲折反映。有的歷史劇張揚了強烈的復仇之志。
  • 簡析論韋伯音樂劇《歌劇魅影》的藝術特徵
    二、音樂劇《歌劇魅影》的藝術特徵  (一)開放的題材  關於音樂劇的創作,韋伯始終追求多元化與開放性。這在其多樣性的音樂劇創作題材上顯而易見,韋伯所創作的音樂劇題材涉及廣泛,包括愛情題材、童話題材、宗教題材、政治題材、懸疑驚險題材等。其中,音樂劇《歌劇魅影》是韋伯改編自偵探、懸念小說《劇院魅影》(法國小說家勒魯作品)的一部作品,呈現出開放的題材藝術特徵,兼容了愛情、懸疑驚險兩種創作題材。
  • 中國有56個民族,外國人加入中國籍後,身份證上是什麼民族
    但是如果加入的中國國籍的「外國人」,那也確實可以恭喜一下,畢竟想要滿足這些條件的外國人只在少數,那麼這些成功加入中國的「外國人」,又會分配到56個民族當中的哪一個民族呢?
  • 女人臉上自帶3種特徵就是古典「美人」,兩種常見,最後1種難得!
    我們中國對於長相的審美一般來說偏向於大眼睛,雙眼皮,高鼻梁,瓜子臉,要說非常符合國人審美的臉型。劉亦菲就是其中的代表,不管娛樂圈中的女明星多麼好看,劉亦菲在廣大國民心中的「神仙姐姐」地位不可動搖,但是除了五官精緻這樣天生的優勢之外,女人臉上的3個特徵也會讓人卡看上去很美,就是非常符合我國人民審美的長相特徵,有一種都會讓人心動,一起來看看吧!
  • 女生臉上有「3特徵」,是罕見的「古典臉」,同時佔2個不多見!
    其實大家不難發現,我們的審美已經跟之前大相逕庭了,現在很多女生都追求大眼睛尖下巴,而之前的年代長相古典的女生更受追捧。那麼一起來看,女生臉上有「3特徵」,是罕見的「古典臉」,同時佔2個不多見!
  • 中國的古典小說的審美理想:以形寫神、中和之美、勸善懲惡
    就審美理想而言,中國古典小說有許多共同特點。對於藝術形象,中國詩畫強調形神兼備而以傳神為主的審美原則。它強調的氣韻、風骨、神採等等,就是這種「以形寫神」美學的體現。中國古典小說在人物塑造中,就追求形象的某種內在精神氣質的傳神。
  • 論古典中華帝國遭遇到的最大挑戰
    前段時間,大伊萬和朋友討論明清易代時期古代中國周邊的地緣政治格局問題時,意外地引出了一個全新的話題:古代中國、或者說以古代中華帝國為核心、由中央農耕民族與周邊遊牧民族共同構建形成的華夏文明集叢,到底有沒有遭遇過根本性的挑戰與危機?或者說,古代中國是否有真真切切的「亡國」、被完全異質的文明或民族國家所威脅、從而讓中國的政治版圖乃至文明集叢發生根本改變的危險呢?
  • 快訊 ∣ 中國民族語言「連動結構」暨民族語言研究室學術討論會召開
    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創新工程「中國民族語言句法類型學系列專題研究」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語言研究室以及中國民族語言學會語言類型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
  • 女生臉上若有這3特徵,是罕見的「古典臉」,難怪異性緣往上湊!
    女生臉上若有這3特徵,是罕見的「古典臉」,難怪異性緣往上湊!女生臉上若有這3特徵,是罕見的「古典臉」,難怪異性緣往上湊!1、丹鳳眼,青春期很多女孩子都會追求大眼睛雙眼皮,覺得這樣的女生畫眼妝會非常的迷人,其實所謂的古典美女就是眼睛並不大,雙眼皮也不會特別的明顯,這種人就是傳說中的丹鳳眼了。不過大家應該都很清楚丹鳳眼的女孩子,雖然眼睛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迷人,但是卻屬於耐看型的美女。
  • 中國有56個民族,外國人加入中國籍後,身份證上寫的是什麼民族
    全球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族文化都是不一樣的,就包括語言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就比如我們中國是一個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而且我國還分為56個民族,每個名族的語言、生活習慣、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區別。
  • 有這幾個特徵的女生,一般被稱為「古典美」,穿上漢服更好看
    作為我國的傳統服飾,漢服以它獨特的古典韻味吸引了一大批受眾。相信很多小姐姐想要去了解一下什麼樣的人適合穿漢服,具有什麼樣特徵的人穿上漢服會更好看,下面,我將會為大家介紹幾個特徵,帶大家領略其中的奧秘。三、 皮膚白皙彈潤「白皙水潤,膚如凝脂」可以說是從古至今都在推崇的美人必備特徵。俗話說:一白遮三醜,即使是現在的明星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一身白皙細膩的皮膚,各種醫美手段、全身打粉齊上線,白皮膚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駕馭各式各樣的漢服,不必為了考慮是不是顯黑而拒絕更多美麗的衣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