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軍使用的730、1130近防炮採用的是加特林多管結構,這種結構射速快,但重量和體積都相當大。海軍近防炮是作為最後道防線「鐵褲衩」而使用,對於攔截成功率要求苛刻,攔截失敗就是船毀人亡,自然對於射速要求越高越好。至於重量和體積,作為艦載裝備來說並不是太大難題。選擇30毫米作為口徑,主要是因為實用加特林機炮最大口徑就是30毫米,再大後座力以及彈鏈的拉扯力都太大,美國曾搞過37毫米的T249民團團員自行高炮,結果僅造了輛樣車就放棄。
而我國的730近防炮,可以追溯到法國80年代末期研製的薩默斯近防炮系統,法國人在蘇聯解體後將其放棄,轉賣給東方某國。即使到現在,多管加特林結構近防炮口徑最大的依然是30毫米,比如荷蘭的守門員以及俄羅斯的AK630、卡什坦。
而陸軍的90式雙35毫米高射炮則是仿製瑞士厄利孔的雙35毫米高射炮,我國1987年引進了該高炮併購買了生產許可,之後我們進行升級改進而退出。厄利孔雙35毫米高炮最大射速約為每分鐘1100發,僅相當於730近防炮的1/4,從攔截概率上來說要差不少。但是厄利孔的35毫米高射炮單根炮本身重量只有670公斤,可以輕鬆布置在牽引底盤炮座上,全炮加上簡易火控也不過7噸,這一點顯然加特林結構根本無法做到。而多管加特林機炮不僅重量數倍,炮管需要電機驅動,艦載近防炮電力可以由軍艦提供,如果搬到陸地上還要多備一臺發電機。更不用說兩者造價相差極大,以加特林機炮作為陸軍牽引高射炮,顯然不合格。
如果是作為自行高炮的話,那麼又面臨後坐力的問題,自行高射炮要求可以行進間射擊,更好掩護陸軍裝甲部隊推進的同時,也可以減少自身損傷。然而多管加特林機炮後坐力太大,底盤難以承受,德國人研製獵豹自行高炮時,也設想過30毫米加特林的方案,結論是側向射擊時底盤難以承受,而獵豹自行高炮採用的是豹1坦克的底盤,底盤性能已經非常高。
我國也不是沒有搞過730近防炮的陸地版——陸盾2000,但其開火時需要放下4個千斤頂,將整車頂起來,才能對抗開火時的後坐力。所以陸盾2000設計是針對保護機場、軍事基地等固定設施為主,不可能給陸軍裝甲部隊裝備。
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進步,AHEAD可編程炮彈的投入使用,雙35毫米高炮攔截效率成倍翻升。AHEAD可編程彈藥通過炮口線圈測算炮彈初速,從而計算與目標交匯時間並編輯炮彈引信,使得炮彈飛到目標前爆炸並射出一小片破片雲,這種攻擊方式可以讓雙35毫米高炮防空效率,特別是攔截亞音速目標時絲毫不比加特林機炮差。並而35毫米高炮由於口徑和彈藥更大,射程更長,彈頭重量更大,在打擊非裝甲目標時,效果要比30毫米高炮好的多。
所以海軍用30毫米加特林,陸軍用雙35毫米,是針對自己需要的選擇。海軍近防炮不允許失敗,失敗了船就沉了(雖然用近防炮的時候,也差不多要放救生艇了)。陸軍則是技術限制、成本與實用性的綜合考量,他可以犧牲幾次失手,幾輛主戰坦克被摧毀,只要能攔截下大部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