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父母最開心的就是在得知自己懷上孩子的哪一刻,那種幸福感和喜悅一直衝擊著家長的內心。人們常說孩子是上天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中國有句老話叫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也即意味著兒孫滿堂,很多父母對孩子是寵愛有加的。然而就是會有一些奇葩的父母,他們對自己的孩子不是打就是罵。
有一個小女孩半夜三點被父親送到醫院,住進了ICU奄奄一息,身上全是傷痕。背上布滿了菸頭燙傷的印子,腿上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水泡,臉上有明顯的手掌血印。傷口還流著膿血,喘著微弱的呼吸,奄奄一息的躺在病床上。在場的醫生和護士看得眼睛都溼潤了,這個小女孩是一對華裔夫婦的女兒,他們在美國做生意。
後續經了解,原來是小女孩在父母工作的時候餓了,吵著要吃糖。女孩的媽媽嫌她太吵,就順手抄起棍子把孩子打暈了。看著孩子暈死過去父親慌了就趕忙把女孩送往醫院,而孩子身上的燙傷均來自她的媽媽,每次只要媽媽心情不好就一定會拿她出氣。
一次大概是夜裡三點,鄰居聽到他們家發出了孩子的慘叫聲。於是就衝到了孩子家裡,看到孩子正被母親用皮帶抽打。鄰居都驚呆了,撩開孩子的衣服孩子一身的傷,那次是鄰居救了女孩。
可是這次孩子就沒有那麼幸運了,躺在床上的她努力的睜開眼睛。在醫生查看了女孩子的病情後就下達了病危通知書,看到孩子這麼可愛。大家決定給孩子一個驚喜,晚上醫院的人帶來了一個蛋糕。
大家含淚為她唱歌,醫生說道:「孩子,許願吧!」小女孩艱難的說出了幾個字「我的願望是,希望媽媽死掉」誰都不會明白一個八歲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些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說完孩子在大家的歌聲中永遠的閉上了眼睛,這一次她再也不會被媽媽打了。
家庭暴力一直都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中國有句老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時過境遷,棍棒底下真的能出孝子嗎?這成了一個疑問句!孩子是需要管,但並不是說一做錯就罵和打。
當然孩子犯錯了,看錯來適當的打罵是有必要。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間教室。孩子一開始的愛就來自於父母,父母就是孩子避風的港灣。如果你不想養孩子就不要把他生出來,生而不養還配做父母嗎?孩子不是父母的出氣筒更不是家長的消遣品。
在孩子的教育中,拿捏得當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為人父母要銘記的是尊重孩子,考慮孩子的感受,那要怎樣才能教育好孩子呢?我們就關於家庭暴力的事件來進行討論。
如果你看到了這裡你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有沒有存在這樣的問題,孩子一鬧你就打,孩子一哭你就沒耐心,甚至於怒吼孩子像上文中提到的女孩子被母親活活打死的情況。
要知道「孩子在受到家庭暴力後,很多時候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會產生恐懼心理,不敢也不知道找誰,但這時候最需要鼓起勇氣向他人尋求幫助。」這是深圳市南山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主任劉xx對自己多年從事心理輔導後的一個總結。
兒童無論從心理上還是體力上,都屬於絕對的弱勢群體,孩子在受到家庭暴力後會朝兩個極端發展。一個是會變得自卑害怕,此後便會成為一沉默寡言的人害怕社交害怕接觸社會。
一個方向就是會模仿父母遇到事情時就暴力解決,時間久了勢必會養成有暴力傾向的性格,到了這一步那孩子離犯罪就不遠了。沒有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犯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才。
然而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完全取決於父母,取決於家庭的教育。
在追尋家庭暴力的源頭時,會發現其成因是家庭成員負面情緒過多、攻擊性情緒增長,出於釋放能量的一種需要而產生的暴力行為。
這樣的情緒如果轉化得當,即能成為正面的能量,就會是利他的、有建設性的,如果釋放轉化不當,就會成為暴力,有毀滅性的能量。
從心理健康角度講,這樣的行為是可以預防的。主要是提高家長的個人素質。家長的方式會影響到孩子,因此家長要對自己有所認知,了解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表達方式,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對自己和孩子的影響。
因此,預防和解決家庭暴力,就是要提高家長的情緒認知、管理和溝通方式,提高家長的個人綜合素質。父母之間的事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父母的和諧孩子可以感受得到,創建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