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如歌歲月,為幼兒播種燦爛春天
□ 李澤榮
我雖已年過古稀,卻依然保持著年輕人一樣的狀態和熱情,是共青團的工作經歷讓我養成了這種習慣。
從商業中專學校共青團到市總工會再到市婦聯,青工婦群眾工作一幹就是30多年,但令我記憶最深刻的是「震後託幼工作攻堅戰」。震後的唐山百業待興,1979年人民生活剛剛安頓下來後,又出現了新問題:震後失去孩子的、重組家庭的要生育孩子,適齡青年正常生育孩子,三種生育疊加造成我市「嬰幼兒入託難」,直接影響了廣大職工生產、生活。市政府把解決「入託難」納入政府戰略任務之一,我當時在市總工會,臨危受命,負責這一工作。
流動紅旗「百分競賽」大聯查是亮點。面對重要使命,首先,市總工會聯合市衛生局、婦幼保健院、市教委等單位在1979年7月16日召開了全市範圍內開展「託幼園所流動紅旗百分競賽」動員大會,並制定了切實可行規劃並以影響較大的市直廠礦鋼鐵公司、發電廠、機車車輛工廠、棉紡廠等15個廠礦為示範點,組成了60多人的龐大聯查隊伍,一場為期6年多的託幼工作競賽就這樣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帷幕。
作為聯查組的帶頭人,我帶領大家秉承「誠與正」的原則,組織協調、凝心聚力、大公無私,絕不走過場。「澤榮面前無困難」是總工會大姐們對我的評價。市棉紡廠託兒所震後利用一面殘牆建成了「嬰兒室」,每當發生餘震,生產車間的媽媽們拼命往託兒所跑,用她們的話說:「心都跳到嗓子眼兒裡了。」我得知這一情況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服了廠領導,很快解決了這一問題,解除了女工後顧之憂。棉紡廠女職工多,入託嬰幼兒600多名。在聯查組建議下成立了託幼科,設專人抓此項工作,對體弱多病幼兒成立了「特護班」,並健全了幼兒防治的各項保健措施。唐山發電廠工會根據聯查組提出的建議,督促廠領導把託兒所「大通鋪」改成單人小床,減少了交叉感染。啟新水泥廠工會發動廠技術部門為幼兒園焊接了17個座位的大轉椅和大爬床,所長把託兒所開展「信得過阿姨」條件貼到大門口,接受全廠職工監督。機車車輛工廠託兒所開展「六比六看競賽」,利用直觀教具、玩具鍛鍊幼兒模仿力、記憶力……全市各競賽單位都紛紛創造佳績。
1985年「六一」忙完以後,我受市婦聯領導委派到全國婦聯尋找項目。我隻身來到全國婦聯向國際部長匯報了唐山廣大婦女幹部震後戰天鬥地抗震精神和唐山街道園所缺少資金,影響嬰幼兒成長的困難,部長深受感動,表示一定幫助唐山解決困難。但得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救助款已拔完情況下,我仍執著地不放棄……終於爭取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主要負責人泰勒博士一行來唐山考察。他們感受到唐山人的熱情和頑強精神,當場表示從當年辦公費中擠出2000美元支援唐山街道園所。緊接著我立即向中國兒童基金會、省兒童基金會發簡報,匯報這一喜訊。之後市婦聯又收到了2個上級部門的援助款,極大鼓舞了各級婦聯幹部辦好託幼事業的鬥志。經過6年多的努力,我市不但解決了13萬多名嬰幼兒入託難,還讓震後近4000個園所變成兒童樂園。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多年來,黨和政府給了我很多榮譽: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婦女幹部、市級先進工作者、市級扶貧先進工作者、市級優秀宣傳員……退休後,我仍堅持學習,筆耕不輟,至今已記錄130多本學習筆記,而且仍在街道社區義務擔任黨支部書記。「活到老奉獻到老」是我的人生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