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爾的生平簡歷
喬治.亨德爾(1685—1759)1685年2月23日生於德國中部哈勒的一個理髮師家庭,與巴赫同年出生,在鋼琴音樂史上也是一位重要的人物,與巴赫同被後人稱為復調大師。他的創作形象豐富,傾向於造型性,不斷追求和探索思想感情的藝術形式,其音樂創作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對當時的新思想進行了很好地表達。
少年時代的亨德爾師從當地著名管風琴師兼作曲家查克烏學習音樂,經過勤奮刻苦的學習,他成了一位技藝高超的管風琴家和撥弦古鋼琴家。此外,他在小提琴和雙簧管方面還有著較高的造詣,在對位法方面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他18歲被任命為哈勒大教堂管風琴師,但不久便去了當時主要的德國歌劇中心漢堡,從此便和歌劇結下了不解之緣。下面是一首G小調作品供大家欣賞。
Minuet In G Minor
Larry Dalton,George Frideric Handel1706-1709年,亨德爾到達義大利,他滿懷對義大利歌劇的嚮往,開始了他的歌劇創作。在義大利,亨德爾的器樂音樂創作受到了音樂大師克萊利的很大影響。為了音樂創作,為了廣泛接觸不同的音樂風格和創作技巧,他也經常到處旅行。他因音樂創作和演出活動,而在義大利有了一定的聲望。他獨特的旋律風格也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
亨德爾在25歲時首次抵達倫敦,不久他就意識到這是一個可以讓他大展才華的自由城市,在這裡音樂是富有的民眾極為喜愛參與的活動之一,因而只要具備足夠的才華,就能夠吸引公眾,名利雙收,對任何一個嚮往音樂的人,這裡都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亨德爾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1717年他於倫敦定居直到去世,長達40年之久。在這近半個世紀的音樂創作中,他傾注了全部精力,寫了大量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不辭勞苦地工作換取的是巨大的成功和世界性的聲譽。
在音樂作品的創作上,亨德爾比巴赫較世俗化,比較豪放和外向,手稿經常顯得比較凌亂,有著很多即興的東西,喜歡用聖經裡的英雄人物作為素材進行創作;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歌劇創作,包括歷史題材、神化題材、浪漫題材等大約四十幾部,但其中以清唱劇為優秀的創作,而用英語寫清唱劇也是他的首創。
他的作品《彌賽亞》是人類音樂史中第一部把上帝對人類的拯救全部描繪出來的戲劇音樂,與巴赫《B小調彌撒》、《馬太受難曲》、貝多芬《D大調彌撒》齊名,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亨德爾在作品中對情感的表達直接,往往有著生動優美的旋律,內容豐富,通俗易懂,極具親和力,這都離不開追求輕鬆娛樂的義大利歌劇的影響。儘管他也以復調織體為主,但偏重旋律與和聲,主調性大大加強,結構也較鬆弛,對旋律更為強調。他的作品大多是為劇院、宮廷和公眾音樂活動而創作。
二、亨德爾鋼琴音樂的創作特徵
在亨德爾的創作特點中,多面性、全能型佔據了最重要的位置,在對自我的認同上,他並沒有將自己局限為一名德國音樂家,而自認為是一名歐洲音樂家,他的老師弗裡德裡奇·薩曹(Fridrich Zachau,1663 1722)向他展示了不同國家對不同作品的不同創作手法,對他有著極大的幫助,而亨德爾自己的求知慾和他的遊歷經歷也增長了他的知識,使他的創作與眾不同。比如他年輕時在義大利訪問期間,接觸了許多重要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克萊利、維瓦爾蒂等,當然也受到過法國、英國、德國的音樂風格影響。因此他的音樂將德國的莊重、義大利的嫵媚、法國的華麗和英國的樸素熔於一爐,形成了一種極為廣博的「世界型」風格。
亨德爾以極為簡練的創作手法進行鍵盤音樂作品的創作,在作品的深刻性上有所欠缺,而是希望以平實的音樂氣質和具有活力的節奏取勝。在設計上他總是以一種宏偉的、精確的、有巨大紀念意義的角度出發,這使得他的音樂風格趨向有力、雄偉、悲壯和宏大,莊嚴而高貴,體現出一種快樂和平衡。在創作手法上,亨德爾總是對和聲與旋律偏愛有加,大大加強了主調性,結構較鬆弛,有著較大的即興性和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