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四代」不會等太久
從2009年殲15首飛到2012年編號552的殲15第一次在遼寧艦甲板起降,再到彈射型殲15T的出現,殲15伴隨我們已有十餘年時間。作為一款重型艦載機,殲15的優勢明顯,其改進潛力比陣風M和F/A-18還要大,不過作為一款三代機,殲15面對F35C這樣的隱身艦載機時還是非常吃力,隨著F35C數量越來越多、裝備的區域越來越廣泛,海軍也需要儘快裝備同樣的隱身艦載機制衡。
隱身艦載機的研發比陸基隱身機的難度更大,除了要掌握戰鬥機隱身技術,還需要掌握艦載機技術,隱身艦載機就是四代機加艦載機的結合體,不是所有能研發戰鬥機的國家都能夠製造艦載機,同理掌握了隱身戰鬥機技術並不意味著能製造隱身艦載機。
好在我國目前已經掌握了隱身機和艦載機兩種不同技術系統,有技術基礎又有實際需求,「海四代」的到來不會還要等太長時間,那麼我國的「海四代」會由誰來研製呢?
研發隱身艦載機誰更適合?
此前中國航空研究院發布的一則消息透露了新一代戰鬥機將在2021年首飛,這款新機型被認為正是我國新一代隱身艦載機,但該消息並未說明新一代戰鬥機的研發單位。目前我國擔負先進戰鬥機研發任務的就是成飛和沈飛,「海四代」也必定出自其中之一,那麼兩者相比誰更適合研發隱身艦載機呢?綜合來看,沈飛的優勢更大一些。
殲20出自成飛,在隱身戰鬥機方面成飛的掌握更透徹,不過在艦載機技術方面,成飛可謂是當仁不讓!戰鬥機想要在航母甲板上部署起降,需要在普通戰鬥機的基礎上加強機體結構、起落架結構,並且需要摺疊機翼技術、機體對海洋環境的適應等等,因此艦載機的研發難度比普通艦載機更大,從殲15基本型到殲15D、殲15T,沈飛對艦載機的掌握程度顯然非他人能比的。
除了艦載機技術,沈飛對隱身戰鬥機技術的掌握程度也非常深,FC-31就是最好的證明。雖然FC-31至今未裝備也未出口,但已經首飛8年並且發展出B型號的FC-31怎麼看也比韓國KFX和土耳其TF-X這些連內置彈艙都沒有的四代機更成熟。成飛對隱身戰鬥機見解深厚但並未在艦載機方面發力,而沈飛在掌握艦載機技術的基礎上對隱身戰鬥機的研究也很深,因此「海四代」由沈飛來研發更合適一些。
「海四代」會是一架怎樣的艦載機?
目前的幾款陸基隱身戰鬥機如殲20和F22都是以制空為主,尚未向攻擊方面轉型,但對地對海攻擊卻是F35C的主要任務,至於制空,F35C面對三代機時還有優勢,如果對方同樣是隱身機,速度慢又不靈活的F35C就難堪了,不過這並不是美國海軍想要的選擇,而是從F35聯合攻擊戰鬥機發展而來的F35C從基礎上就不是隱身機中制空能力優秀的那種。
我國「海四代」或許F35C有很大不同,海軍隱身艦載機或仍以制空為主,以隱身、機動能力和作戰半徑作為重點,是一款海上空優戰鬥機而非F35C這樣的聯合攻擊型戰鬥機,畢竟制空是進攻的前提,這樣一來我國「海四代」面對F35C的優勢會非常明顯!至於攻擊,交給殲15更為合適,畢竟接下來殲15和「海四代」會同時上艦,而且殲15沒有隱身顧慮可隨心所欲地掛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