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獲權轉載自RAC設計課堂
『對話』
『對話』是RAC設計課堂新開的固定欄目,在這裡,我們跟設計師們隨便聊聊設計,談談他們的人生經歷/設計理念,偶爾還會聊點輕鬆八卦新鮮事什麼的。總之,關於設計人生的任何話題,你都有可能在這裡看到。
備受矚目的景觀屆奧斯卡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上周剛剛公布了2018年的獲獎名單,共27個優秀作品脫穎而出。
ASLA獲獎項目信息
2018ASLA學生獎公布啦,內含圖文
·恭喜李梅康小夥伴,獲得ASLA分析與規劃類榮譽獎
·恭喜沈熙為小夥伴,獲得ASLA分析與規劃類榮譽獎、交流類傑出獎兩大獎項!
·恭喜沈小年小夥伴,獲得2018 Virginia ASLA student Honor Award - Analysis and Planning category
作為RAC的老朋友,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沈小年來跟大家聊聊ASLA的故事。
獲獎同學
沈小年 Vida Shen
UVA MLA2.5(在讀)
蘇州大學 風景園林本科
曾就職於Hargreaves Associate
我應該算2015級RAC,老季對我影響蠻大的,從當初的升學到後來的專業發展、職業生涯規劃,都有他當年的影響在。個人魅力強大到不用多說,新來的同學一定要抓住他!
獲獎作品
Hybrid Infrastructures
Sewage Treatment and Marsh Regeneration
YAMUNA RIVER PROJECT
SUPPLEMENTARY DRAIN,DELHI,INDIA
組委會評語:
"No place is a place until the things that havehappened in it are remembered in history,ballads, yarns, legends, or monuments." Wallace Stegner: Where the Bluebird Singsto the Lemonade Springs (1962)
——2018競賽組委會
獲獎採訪
小編:Hi,沈小年學姐(以下簡稱 Vida),恭喜學姐榮獲2018年ASLA學生獎。首先聊聊這個項目吧,這是UVA第二年research studio項目?聽說這是一個自選命題的studio,那當時可供選擇的research theme有哪些呢?學姐為什麼選中了這一個project?
Vida:是的,UVA景觀系在建築學院,會有foundation和research 兩種studio,這個看學校安排,每屆都在調整。Foundation studio 會由景觀專業的教授帶,通過項目作業教你一些基礎的景觀設計思維和方法,自由度稍低;Research studio是所有學科的學生大混選,包括本科四年級生。Research studio每年推出10-14個studio左右,每個studio由1-2位建築/景觀/規劃的老師帶,在老師規定的大選題下自由拓展。選題非常多元化,有做新科技新材料/傳統建築/生態議題/城市形態/使館建築/文化景觀/建築理論 etc. 加上各種travel和外地學期,學生的選擇可以說是非常多的,而且進了studio每個人也有不同的方向去探索。
這是我在第二年自選的research studio。當時選擇這個是對印度有強大的好奇心,想去親眼看一看這個生命力旺盛的民族(頂著各種疫苗/中國籤證/安全問題也想去!)所以就如願以償啦~
基地在印度首都德裡,yamuna river作為德裡的母親河,承載了太多城市發展的印記:宗教活動,河流汙染,洪水泛濫,耕地消失,生境破壞等。Studio要求學生在河道附近選取臨近片區或有關聯的水體,進行景觀修復設計或城市設計。
整個studio代表建築學院,參與UVA YAMUNA RIVER PROJECT(亞穆那河道計劃)即多個學院(政治、經濟、公共衛生安全等)進行合作研究並提出針對性的改善建議,旨在恢復河流生態並激活濱河地帶,從而推動德裡生態與城市共同發展。
項目場地自選,作為個人項目,我選擇了一片被汙染的城市溼地:Jahangirpuri Marsh. 它位於德裡中心市區北部的荒郊地帶,邊緣環境複雜(平民窟,小學街道,汙水處理廠等),溼地毗鄰yamuna river並與之在水文層面有豐富的交流。場地原為400acre天然溼地,屬於德裡市三大僅存的生態重地,卻是唯一一個未受當地政府保護的生態點。在被附近的汙水處理廠連續汙染近10年後,溼地面積銳減,場地水文和土壤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生態破壞,野生動物生境極度惡劣。場地在為附近居民接納(非法排放的)生活汙水的同時,造成了極大的公共衛生隱患。
小編: 好的,這是一個基於印度首都新德裡的項目,學姐在實地調研的時候,有什麼有趣的事情或者發現嗎?
Vida:雖然選擇這個studio的時候就做好了心理準備,但降落在德裡的一瞬間還是受到了很大的衝擊,非常難忘的體驗。沒去過印度的同學可以考慮一下,會對很多東西產生不一樣的看法。每個人場地不一樣,所以臨近的同學分小組考察。
去之前對場地的概念很模糊,停留在一些research和衛星圖上朦朧的一片(印度政府原因google並不能夠展示真實的狀態)和印度同學翻過高高的圍牆,才會看到真實的場地,土地是被汙染後寸草不生的狀態,頑皮可愛的小猴子在比人高的路邊垃圾堆裡找吃的,尚未成熟的家禽家畜在發臭的溝裡飲水。場地的南邊是「小學街」,六所小學一個挨一個建在這裡,保守估計也有3000多名學齡兒童。離場地多近呢?直線距離不到10米。採訪到小學保安說時常有毒蚊蟲叮咬學生致病,但除了讓大家不進去玩,什麼也做不了。三米高的圍牆時有缺口,為了非法排汙但也導致孩子們可以進入被汙染的場地。圍牆外,是讓孩子們充滿好奇的未知地帶,卻也是最危險的放學後樂園。你看到學生臉上那個陽光的笑容,心是很痛的。
這些情緒上的觸動,也對我後來的設計產生了很大影響。你覺得你要去為他們做些什麼。這個土地,這些生命力頑強的小動物,這些學生和居民,我必須要去做些什麼,我想讓更多人知道和看見。這種動力,是支撐著我在這個項目上持續投入的一個源泉。
後來我們利用有限的時間進行大量的市民訪談,場地數據採集、拍攝,帶回來做設計。當你真正和場地產生共鳴的時候,你的項目自然是動人的。
小編:這個項目的切入點是水文、生態棲息地和居民活動點,從這三個角度都有挖掘到哪些重要的價值信息?
Vida:整個項目是建立在一個design hypothesis上的,即有沒有可能通過與城市基礎設施整合而非隔離保護的手段去修復一個場地is it possible to recover the site through integrating it with the city and hard urban infrastructures? (as opposed to 『protecting and isolating it』)
從這個點出發,開始探究汙水處理廠(sewage treatment plant,簡稱STP)與周圍綠地的關係。在研究了整個德裡北市區十多家STP以後,結合河流得到一個有趣的串聯pattern,基本確定了「反哺」的主題。將被人們選擇性遺忘的STP重新置於公共視野中,其淨化的功能得到拓展,並展示出極大的工業文化景觀魅力。
首先是水文,項目分析了STP與城市空置綠地的空間關係,土地汙染過程,水文現狀,以及印度現在採取的汙水處理技術,發現了利用廢棄舊廠和STP聯合進行溼地反哺的可能性,同時對未來二十年內新建的STP選址提前設置了溼地淨化機制。與印度科研人員合作,一起調研採樣,了解當地用水和處理水的民間習慣,為項目推進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生態棲息地修復,場地觀察的基礎,加上對當地物種(植物動物)的現狀調研和卷宗,德裡市濱河溼地保護區公園工作人員也提供了很多資料。基本確定了物種引入機制,然後從植物設計和生態系統調控的方向去配合,完成了核心保護區的設計。
居民活動點,算是比較籠統的叫法。也是比較有爭議的一個點,場地附近各個階層的社區都有,從富裕階級到貧民窟。如果貿然開放所有邊界,貧民窟將迅速非法佔領場地邊緣並產生二次汙染。階段性設計很重要。該方案因此更關注如何通過活動空間設計來增強當地居民的歸屬感,例如傳統活動/印度宗教儀式/香料花園,讓他們產生保護意願並自發監管(必要時引入經濟手段)。方案借鑑了當代景觀設計理論Daily perception對public aesthetics 的培養作用,不僅是公園的遊客,與場地日夜相處的居民也需要得到合理美觀的設計。活動點內也設計了雨水收集和輸送景觀,並引入標誌性物種,為附近的學生提供安全的遊戲場地和教育意義。
三個策略是相互編織、相輔相成的,也與最初的觀察密切相關。
小編:聽說項目成果最終影響了印度當地政府的決定,請問後期雙方有進行了怎樣的合作?對於項目的落成有哪些新的努力和推進?
Vida:是的,我們在德裡也進行了一次項目匯報,最終的方案也在當地大使館進行了展出。因為YAMUNA RIVER PROJECT與印度政府有合作,是直接去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向當地官員匯報的。因為本人場地的生態地位及特殊性,他們對這個方案很感興趣,最新進展是政府規劃及環境部門已經主動更改該場地的未來十年總規,並著手調整場地土地歸屬權,同時向本人提出項目設計合作邀請。
這個方案還獲得studio榮譽獎項並在印度德裡、美國華盛頓、維吉尼亞參加公開展覽。方案已編入新書《New Delhi Urban Ecology: Yamuna River Project》,有幸獲得學生作品最多版幅,並於今年4月出版,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亞馬遜預定。
小編:關於獲獎原因有什麼看法?
Vida:真的產生了影響,改變了印度政府的決定,這個可能是原因之一吧。能得到這樣的結果,要深深感謝Inaki教授(建築系前Chair)、建築學院和學校,給與了充分的支持。好的方案需要很多力量去落實。另外,與當地社會、印度文化的結合,也是設計方案出特色的地方。我想這也是打動組委會的一個方面。
小編:學姐對參加ASLA競賽的同學有什麼建議?
Vida:每年獲獎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國內的參賽水平也越來越高,真的覺得非常厲害。有爭議性的選題,多學科的深入交叉,或者新穎細緻的方案,都是ASLA的加分點,從統計學上看也是這樣的事實。另外,圖面背後的思想更加重要。
小編:看學姐曾在Hargreaves Associate就職,請問在工作過程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參與的哪些項目或者環節給你留下深刻印象,或者對設計思路有什麼新的啟發?
Vida:Hargreaves Associate也算是西海岸老牌大師事務所之一,以San Francisco和New York兩個辦公室為主,當時我在SF office實習,由創始人George Hargreaves管理. 這邊主要做一些濱水景觀、城市公園和校園規劃類項目,各種尺度的項目都有,有的在本地或者北美,國際項目也蠻多的。
近期建成項目:Zaryadye Park,來自HA官網
我前前後後參與了5個項目,各個設計階段的都有。印象比較深的一個是Oklahoma Downtown Park。70 acre的城市公園項目,總周期是10年,當時進行到第5年了,開始看到場地上有基礎的地形施工和節點深化。我負責了渲染工作、Rhino建模更新、新的分析圖及產品研究,事務所對模型的態度比預想的要重視很多,另外景觀產品對項目的完成效果影響極大,需要花很多力氣去摳細節(小到一個彎鉤的弧度),最後的呈現才會比較完美。
另一個是洛杉磯的高架下線性公園,要解決消極空間帶來的城市問題,這個本身就很敏感,項目仍在初期設計階段,所以除了畫圖做設計以外,陪同參與了大量的public workshop和community meeting,民眾會提出很多有趣的觀點和各種你意想不到的問題,有些蠻尖銳的,作為設計方,怎麼接收和處理這些信息、反饋,是需要很多智慧的。
工作期間,設計思路、軟體方面的技能會有提升,但我認為工作更有意義的地方,是讓你知道怎麼去ground一個項目,期間會遇到哪些設計/圖紙解決不了的問題。溝通能力真的非常非常重要,事務所裡的同事都很在行,當然這個是需要經驗和時間去磨礪的。
小編:學姐是如何找到Hargreaves Associate工作機會的,就是對於這樣頂尖的公司,如何讓自己在眾多應聘者中脫穎而出?
Vida:當時因為其他的競賽和獎學金申請(找藉口其實就是拖延症),我完美錯過了所有大型景觀公司(SASAKI, SWA, DesignWorkshop, AECOM還有OLIN,FO等)的DDL(大家千萬不要學我,會造成沒必要的情緒壓力),心態上有一點崩潰。(其實今年不少大公司ddl較往年都有提前,這個需要儘早做功課)意識到以後,我花了整整一個下午調整心情,準備好材料,迅速申了幾所精品事務所(公司名單是很早就有在積累的,每次看到喜歡的設計或者項目都會放進那個excel,緊急時可以直接拿來就搜,而且也是適合自己的方向,這裡節省了不少時間)差不多24小時投完了(拖延症自救指南)集中火力一周左右的面試,有公司當天或隔天錄取的,結果基本15天內都出來了。
最後一共斬獲8枚offer,最終去向Hargreaves Associates(SF)的心得:
1.錯過ddl也是可以申請的,並不是完全判了死刑(不過這個因公司而異,有的公司過了ddl就不再看了)所以千萬不要放棄自己!(比如我就傻傻的沒有繼續申)堅持就是勝利!
2.「作品集>簡歷>Cover Letter」沒有錯,但不意味著你的簡歷可以不需要打磨就直接投出去。面試時很多公司告訴我,其實他們是看簡歷一眼相中的(在作品集篩選過一輪以後)。我也見過不少學弟學妹的簡歷,有些未能展示他們的真實水平,被好公司錯過,是很可惜的。
小編:學姐是本科畢業選擇直接來美國讀研的嗎?為什麼會選擇出國留學呢?
Vida:是的,畢業直接讀研。出來的原因很簡單,有很多想學的東西需要到美國來找答案,於是果斷放棄保研過來了。當你認清現實也認清自己以後,做決定會容易很多。
小編:學姐已經在美國生活2年,有沒有一些對國內外差異的看法?
Vida:這裡確實是鼓勵學生為主,在此基礎上再給一些指導這樣。多數學校的氛圍是比較自由的,給你可能性,也讓你在探索這些可能性的同時找到自己,這個我覺得是最重要的。對,就是找自己。
小編:你作為中國人在國外工作、讀書、生活,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或者有哪些值得注意的?
Vida:不要先入為主的放棄一些機會吧,不妨膽子大一些,多嘗試,碰壁也沒有關係的。誰沒有摔倒幾次?起碼你多了站起來的經驗,獲得了不一樣的視角,這都是財富。(聽起來很雞湯哈)美國人給我感覺就是普遍比較自信+勇敢,但同時也保持禮貌和謙遜,找到一個平衡很重要。
最後,非常感謝學姐的分享,再次祝賀學姐獲獎,也希望學姐可以享受並珍惜研究生最後的階段,預祝學姐在畢業之後一切順利,在專業道路上勇敢熱忱地走下去。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購買書籍 ↓
About UED
UED願意以「愚者之心」
「不遺餘力」地傳遞設計之美
版權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UED Contact
uedmedia@uedmagazine.net
投稿請發送至媒體合作郵箱
Explore More
UED官網|www.uedmagazine.net
新浪微博|UED城市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