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勝利,向我開炮:8部老電影講述的抗美援朝歷史

2020-12-19 澎湃新聞

原創 柏舟 國家人文歷史

本 文 約 6220 字

閱 讀 需 要 17 min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聽到這首歌,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的想起抗美援朝,那場保家衛國的戰爭。

而這首歌叫《我的祖國》,正是1956年電影《上甘嶺》的插曲。在缺糧、少藥、斷水的坑道裡,年輕的女衛生員王蘭深情地為志願軍的傷病員們唱起了這首歌。戰爭的殘酷與音樂的美好形成了強烈的「對位」,產生了巨大的戲劇張力,將全劇推向高潮。

除了《上甘嶺》,還有一些抗美援朝題材的經典老電影。下面,讓我們一起通過電影,來回顧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吧!

《上甘嶺》劇照

抗美援朝初期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25日,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

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是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人民志願軍採取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陣地戰、遊擊戰相結合的方針,連續進行了五次戰略性戰役。其特點是:戰役規模的夜間作戰和很少有戰役間隙的連續作戰,攻防轉換頻繁,戰局變化急劇。

當時,國民黨以為時機已到,便命令潛伏的特務伺機進行破壞活動,準備裡應外合,為「反攻大陸」做準備。一時間,敵特分子瘋狂地進行刺探情報、破壞鐵路、炸毀橋梁等活動。瀋陽鐵路系統作為東北的最重要運輸樞紐,成為敵特分子破壞的首要目標。

1960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了一部《鐵道衛士》的電影,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我公安人員粉碎敵人炸毀鐵路的陰謀,並將潛伏和入境特務一網打盡的故事。

該片創作人員通過翻閱檔案和實地採訪,掌握了許多鮮活的資料,後來出現在影片中的人物,諸如調度員顧野平、鐵路工人徐福樣和餐車服務員王曼莉等,均出自瀋陽鐵路局公安處從鐵路系統挖出的一批反動黨團和特務分子,而貫串全劇的敵我雙方代表人物馬小飛和高健的原型,則取材於該處偵辦的兩起特務案件。這部電影並沒有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但是根據創作組取材的真實反特案例,可以推斷出故事發生在戰爭第一階段。

因是反映抗美援朝的戲,牽扯到國際問題,樣片出來後專門報送外交部、國務院審查。周恩來總理十分重視,提出了「要搞群眾化,不要搞神秘化「等很多寶貴的修改意見。最後的成片表現出公安戰士的機智勇敢和人民群眾的警覺團結,並揭示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複雜情況。該片情節驚險、懸念叢生、敵我鬥爭緊張激烈、扣人心弦,是一部優秀的反特電影。

《鐵道衛士》劇照

1972年紀念抗美援朝勝利20周年之際,周總理令文化部復映《鐵道衛士》,迅速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電影,而它的影響也一直延續到今天。

《烽火列車》劇照

此外,1960年上映的電影《烽火列車》,故事背景也發生在抗美援朝初期。電影中,美軍為阻撓志願軍向南挺進,炸毀了清川江大橋。鐵路局劉局長命令三天之內火速把修橋物資運到清川江大橋。「462」列車組接受任務後,組長劉風回家告別,在家中碰到未婚妻、醫療所所長苗景春正在安置被炸傷的朝鮮大娘和她的小孫子。

後來,二人同上前線。劉風等冒著生命危險在朝鮮鐵路部門派出的線路指導金萬吉的指引下,躲過敵機轟炸,將滿載修橋物資的列車開往前線。歷經萬難,「462」列車平安通過大橋,把軍火提前運到前線,保證了作戰需要。劉風、金萬吉、苗景春完成任務後一起來到劉風家,金萬吉見到了母親和兒子,大家都為他一家團聚而高興。

這些電影反映的都是戰爭初期,敵我雙方在情報工作和運輸工作上的較量,宏大的戰爭場面很少出現,但情節張刺激,值得久久回味。

第二次戰役

1950年11月7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發動第二次戰役。

這場戰役是扭轉朝鮮戰局的一次戰役,奠定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最終格局。

11月6日,我軍在完成第一次戰役後,迅速向山區撤退與聯合國軍脫離接觸,無疑加深了美軍對中國兵力的誤判。第一次戰役結束後,美國情報部門很快達成共識:中國軍隊兵力最多7萬人左右。所以總司令認為10月24日發出的「向國境線總追擊」的命令,沒有加以變更的必要。

隨後,麥克阿瑟命令美軍發動新的攻勢向鴨綠江推進,他曾笑稱「如果搞得好,可以在聖誕節以前讓大家回祖國」,因而這次戰役又被稱之為「聖誕節攻勢」。

11月24日凌晨,「聖誕節」攻勢開始,次日,中國軍隊發動第二次戰役。我軍按預定計劃,將「聯合國軍」誘至預定地區後,立即發起反擊,給以出其不意的打擊。美國東西兩線全面敗退,「聯合國軍」被迫棄平壤、元山,撤退到三八線以南。

1960年的電影《奇襲》講的就是二次戰役中志願軍的一次特種作戰。

《奇襲》劇照

三十八軍是二次戰役的主力,居功至偉。當時,三十八軍接到了上級交給的深入敵後、炸毀敵人退路康平橋的任務。三十八軍偵察科長張魁印率領三十八軍偵察連和113師偵察連,以及配屬的工兵排、通訊兵、醫務人員還有朝鮮語、英語翻譯共計323人,秘密潛行一天兩夜深入敵後。最後,偵察隊在朝鮮女遊擊隊戰士樸金玉的幫助下,炸毀了康平橋,完成了切斷敵人退路,同時也阻止了南面敵人增援的艱巨任務,配合大部隊,全部消滅了敵人,為二次戰役的最終勝利奠定基礎。

電影將這場足以載入我軍戰鬥史冊和軍事教科書的特種作戰表現得淋漓盡致。首先,關於我軍偵察分隊和當地朝鮮遊擊隊合作的橋段,在類似的電影裡很少見。

其次,這部電影裡還有汽車追逐戲,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人民還沒見過這種緊張、刺激的場面。難能可貴的是,演員沒有藉助任何特效工具,完全是實打實的汽車追逐。

《奇襲》劇照

影片除了突出我軍的英勇善戰、智勇雙全,還塑造了老大媽阿媽妮和女遊擊隊戰士樸金玉兩個朝鮮愛國女英雄的形象,表現了中朝人民聯手抗敵的深厚情誼。

《奇襲》劇照

另一部電影——嚴格來說是紀錄片《冰血長津湖》,也是取材於二次戰役。志願軍九兵團以16萬優勢兵力在朝鮮東北部的長津湖地區成功分割包圍了美軍陸戰1師和步兵第7師一部共約3萬人。但由於嚴寒、補給不足、火力差距和美軍空中優勢等原因,志願軍未能達成全殲陸戰1師的目的,並付出了傷亡6萬餘人的慘重代價。陸戰1師的驚險生還也使美國軍政高層信心大增,最終確立了繼續將戰爭持續下去的決心。

這場戰役中,志願軍主要面對的敵人是寒冷,半世紀一遇的極寒天氣下,零下40攝氏度的低溫,寒冷比子彈更可怕。

第九兵團的戰士大多來自南方,對於北方的天氣不是很了解,大部分將士穿著大簷帽、膠鞋和單薄的棉衣進入到長津湖地區。

《冰血長津湖》劇照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冰雕連。

20軍59師177團6連、60師180團2連、27軍80師242團5連,為了堅守陣地,全部以戰鬥姿態凍死。在清理遺物時,從上海籍戰士宋阿毛衣服裡找出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決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看完這部紀錄片,就會深刻理解我軍為什麼能贏得抗美援朝的勝利。

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

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我軍在沿「三八線」附近地區的整個戰線上,有選擇地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營以下兵力防守陣地實施具有戰役規模的進攻作戰,即秋季戰術反擊作戰。

志願軍在戰術反擊作戰中,攻佔了「聯合國軍」許多營以下陣地。為改變戰場的不利態勢,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官範佛裡特精心策劃了「金化攻勢」,即美第9軍動用美國陸軍第7師,韓國陸軍第2師及第9師,奪取五聖山南麓的三角峰和「狙擊嶺」,進而威脅五聖山,這次行動又稱之為「攤牌行動」。

聯合國軍的直接目標是奪取位於江原道鐵原郡金化郡以北的上甘嶺,一個高2公裡的森林山脊,這座山被志願軍第15軍的精銳部隊106團佔領。10月14日凌晨3時30分,美軍以320門大口徑火炮、47輛坦克、50餘架飛機對第15軍30公裡防禦正面開始火力攻勢,對上甘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展開轟擊。

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聯合國軍反覆發動攻勢。儘管擁有明顯的火炮與空中優勢,但不斷增加的聯合國軍傷亡導致襲擊在經過42天的戰鬥後停止,聯合國軍僅攻佔狙擊嶺南峰,而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最終依舊佔領上甘嶺。

我軍面對聯合國軍絕對的火力優勢,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與意志,並湧現了包括黃繼光、孫佔元、牛保才和胡修道在內的眾多戰鬥英雄,其中姓名可考的拉響手榴彈、手雷、爆破筒與敵同歸於盡,捨身炸地堡、堵槍眼的士兵,就有三十八位。

《上甘嶺》劇照

毛澤東親自指示有關方面將上甘嶺戰役拍成電影,這一任務便落實到以拍軍事題材見長的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於1956年的國產故事影片《上甘嶺》,成為新中國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的經典影片,它以藝術再現的手法,講述了上甘嶺之戰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頑強堅守坑道陣地,與強敵浴血廝殺,最終在決定性大反擊中取得勝利的生動場景。影片主題歌《我的祖國》也被傳唱至今。

這部電影採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展現中國軍隊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精神,尤其是電影中女護士王蘭的形象,讓故事鮮活了許多。王蘭在為傷員服務時唱歌解悶。在狹窄陰暗的坑道裡,聽王蘭唱「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唱「姑娘好像花兒一樣,小夥心胸多寬廣」,既為戰鬥在異國他鄉的戰士療傷,也撫慰他們的心靈,哪個聽了不動情呢?這一幕成為整部電影最精彩的片段,也是最令人感動的場面。

《上甘嶺》劇照

如今,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中國電影資料館完成了該片4K精緻修復,即將再現銀幕。我們先來欣賞一段4K修復後的經典片段吧——

電影《上甘嶺》中《我的祖國》片段

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

1952年12月至1953年4月,為粉碎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在朝鮮東西海岸實施兩棲登陸的企圖,我軍進行了一系列大規模的備戰工作,使得「聯合國軍」心生畏懼,被迫放棄進行軍事冒險計劃,於4月26日同朝中方面恢復中斷6個月之久的停戰談判。

志願軍為促進停戰實現,決定夏季反擊戰役。從1953年5月中旬開始,我軍先後對「聯合國軍」進行三次不同規模的進攻。經第一、第二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面作出妥協。在停戰協定即將籤署之際,南朝鮮當局聲稱彭德懷在停戰協議上簽字要「單獨幹」「北進」,中朝人民軍隊為實現有效的停戰和停戰後處於更有利地位,決定給南朝鮮軍以打擊,於7月中旬發起以金城戰役為主的第三次進攻作戰,迫使「聯合國軍」方面向朝中方面作出實施停戰協定的保證,有力地促進了停戰的實現。

在這段時間,我軍有三位英勇獻身的英雄成為典型,一是中國人民志願軍23軍67師201團步行機員蔣慶泉及戰友。1953年4月,蔣慶泉及戰友在朝鮮石峴洞北山戰鬥遭到強敵圍攻,他向步話機高喊「向我的碉堡頂開炮!」二是中國人民志願軍23軍73師217團步行機員於樹昌及戰友,1953年6月29日晚,於樹昌在朝鮮戰場281.2高地前沿無名高地喊出:「敵人上了我的地堡頂!開炮!向我開炮!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拉響手榴彈後陣亡。三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戰鬥英雄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英雄楊根思,他手持炸藥包衝進敵人陣地進行攻擊,壯烈犧牲。

1952年初,作家巴金受曹禺、丁玲之託參加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組。1961年巴金的小說《團圓》發表,描寫一對在戰場上重逢的父女,時任文化部副部長夏衍責成長春電影製片廠將它改編成電影——《英雄兒女》。

電影中主角王成的形象綜合了上述三位英雄的事跡。抗美援朝時期,剛從醫院回部隊的戰士王成要求參戰,並拿出他的父親王復標給他的信給團長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18年前在上海作地下工作時把女兒王芳給老工人王復標收養,之後失去聯繫。王成在途中還見到了妹妹——文工團員王芳。後來,在面對美軍的進攻時,王成戰鬥到最後,對步話機大喊「向我開炮」,之後手持爆破筒衝入敵軍之中和敵人同歸於盡。

這部電影除了劇本優秀,演員的付出也令人稱道。在拍攝「為了勝利,向我開炮」這一最經典的場景時,布了100多個爆炸點。導演一聲「開拍」,炸點起爆,飾演王成的劉世龍毫無懼色闖入火陣,眉毛、鬢髮都燒著了,胳膊也燒起了泡,他全然不顧,完全融入情境中。那一刻,他就是王成,王成就是他。王成的英雄形象,就這樣矗立、定格在億萬觀眾心中。

《英雄兒女》劇照

直至今天,「為了勝利,向我開炮!」這氣壯山河的呼叫,依然震撼著幾代中國觀眾的心。

反映這一階段戰鬥的電影還有《打擊侵略者》,它根據宋之的話劇《保衛和平》改編。

故事講述1953年夏天,美軍在朝鮮戰場集結大批兵力,妄圖發動新的進攻。為粉碎敵人的陰謀,我軍命令某部李軍長率部隊立即出發。天亮以前,部隊按規定時間到達指定位置,經過對附近地形的偵察,發現從我們陣地到敵人前沿三面都是雷區,只有正面800米開闊地,無遮無擋也是最大的障礙。因此,軍部命令崔凱副團長帶領一個加強營先潛伏在800米開闊地,待炮火攻擊開始,迅速穿插到敵人後方。在戰鬥最艱苦的時候,崔凱身負重傷,陣地上只剩下丁大勇、尹玉善和金哲奎三個人,在彈盡糧絕的危急關頭,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主力部隊及時趕到,把敵人全部消滅在鷹峰腳下。

正是志願軍戰士的英勇頑強、勇於自我犧牲的堅強意志和國際主義精神。才能將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逼上談判桌,結束戰爭。

停戰之後

1953年7月27日,美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

然而,敵人還在蠢蠢欲動。影片《三八線上》就是一部講述朝鮮老大娘慧眼識人,一眼辨出敵特的故事。

1953年朝鮮停戰後,美軍上校戴維斯派遣老牌特務喬三和受過日本特務訓練的南朝鮮青年崔春生,偷越軍事分界線,到北朝鮮找長期潛伏的日本戰犯山本太郎,接取002軍事情報。喬三、崔春生找到山本太郎,得到情報後,在歸途中,被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軍民發現,崔腿部被打傷,躲進阿媽妮家中。

阿媽妮發現他們可疑,冒著危險敲銅盆給志願軍尖刀班報信,崔刺傷阿媽妮後逃跑。美國中尉湯姆企圖接應喬越界,結果被早有準備的中朝軍隊活捉。原來阿媽妮就是崔春生多年未見的母親,崔春生多年受到敵人欺騙,認為父母已被共產黨殺害,是中國人民志願軍使他認識了真正的仇人,在事實面前他終於覺醒,他勇敢地揭露了敵人的陰謀,徹底揭穿了他們的虛偽面目。

《三八線上》劇照

這些紅色經典影片,提供給我們源源不斷精神力量。讓我們記住這段氣吞山河的壯烈歷史,記住英雄的模樣,向最可愛的人致敬。

原標題:《為了勝利,向我開炮:8部老電影講述的抗美援朝歷史》

相關焦點

  •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重溫紅色經典電影
    今天是中國共產黨99歲的生日,99年櫛風沐雨,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重溫紅色經典電影,感悟老一輩共產黨人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 《上甘嶺》(1956) 《上甘嶺》是我國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戰爭題材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這不是臺詞,這是華夏英烈真實的吶喊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這是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在面對美軍進攻時,彈盡糧絕、整個連隊打到只剩下他自己的時候,看到周圍數不清的敵人向他靠近,他用盡全身的力氣對著步話機喊出的最後一句話,最終英雄壯烈犧牲。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文藝創作,其實「王成」是電影人物,但事是真事,而且在當年的戰場上還不止出現過一次。
  • 抗日戰爭中感動過我們的九大英雄人物「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紅色娘子軍》裡的吳瓊花,《閃閃紅星》中的潘冬子,《英雄兒女》中的王成……大銀幕上的他們是你我童年不可或缺的記憶,構成了我們對家國歷史的啟蒙,對民族英雄的想像,對理想信仰的認知。讓我們伴隨著熟悉的旋律,透過發黃的老膠片,在光影交錯中重溫那些感動過我們的英雄人物。
  • 推薦幾部抗美援朝的經典愛國主義電影
    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一起,歷經兩年零九個月捨生忘死的浴血奮戰,終於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譜寫出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
  • 《金剛川》熱映在即,你還記得半個世紀前,那部抗美援朝電影嗎?
    吳京、張譯、魏晨等人主演的電影《金剛川》,馬上就要在院線上映,這是一部反映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今年是中國參加抗美援朝70周年,在這樣的一個時間節點,觀看這樣一部據說非常燃和熱血的電影,是非常有意義的。
  • 全國藝聯推出經典影片展映 十部修復老電影將映
    全國藝聯推出經典影片展映 十部修復老電影將映 七十年來,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影也成為見證這段歷史重要的藝術載體。從本次影展推出的《枯木逢春》、《五朵金花》、《李雙雙》、《錦上添花》等傑作中,觀眾可以充分感受時代巨變和人民嶄新的精神面貌。
  • ...歌以詠懷,重溫這些抗美援朝電影裡的歌曲,依舊讓人熱血沸騰▸...
    電影《上甘嶺》1956年12月,電影《上甘嶺》上映,它是當時第一部抗美援朝題材電影,曾引發全國轟動。影片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由沙蒙、林杉聯合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和劉玉茹等主演,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該片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本片不僅再現抗美援朝戰場上最殘酷的戰役之一,主題曲《我的祖國》更是膾炙人口,喬羽詞,劉熾曲,原唱者是女高音歌唱家郭蘭英。
  • 《金剛川》熱血上映,《上甘嶺》《英雄兒女》等10部抗美援朝電影...
    為了身後的祖國,為了長眠的英雄,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型戰爭題材電影《金剛川》將於2020年10月23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由管虎、郭帆、路陽聯合執導,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等領銜主演,鄧超特別出演。
  • 四部抗美援朝系列電影近期上映
    電影《最可愛的人》10月16日曝光了概念海報,並宣布定檔10月23日,將與《金剛川》同天上映,為抗美援朝系列電影。 此外,抗美援朝系列的其他兩部電影《英雄連》、《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也發布了概念海報,將於近日公布檔期。這四部影片展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堅韌不拔和英勇的優良品質。
  • 「福利」「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啟動 請你去看修復4K老電影...
    杭+新聞也將定期推出相應的搶票活動,請大家去看這些全新修復,音畫質量上乘的老電影。「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是「2020重燃·藝術之光」優秀國產藝術影片放映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計劃獲得了國家電影專項資金支持。此前,全國藝聯已經連續兩年舉辦「藝術新作·冬暖主題影展」。
  • 抗美援朝老電影23部,《上甘嶺》《英雄兒女》你一定看過
    一部部抗美援朝經典老影片,就是一部部中華民族不畏列強的英雄史詩,一座座永遠聳立在人民心中的不朽豐碑。23部抗美援朝老電影,形象化藝術化地再現、演繹、詮釋了人民軍隊不畏強敵、浴血鏖戰、出生入死、勇往直前的鐵血軍魂和犧牲精神,深深震撼、感動、淨化和撫育了一個時代國人的心靈,成為鐫刻在胸中永不泯滅的記憶,成為當時青少年茁壯成長的不竭動力。讓我們一起回憶這23部抗美援朝老電影,你看了哪幾部?
  • 向老英雄致敬——北海中學師生代表向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致敬
    一曲罷了,再看吳老戰士那別在胸前的抗美援朝紀念章,愈發顯得光芒四射。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在交談中,吳老戰士講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都過去了。」所有的苦難,所有的榮光,都已過去,吳老戰士以淡名利、向前看的姿態向我們展示了一名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胸襟,一如抗美援朝紀錄片《為了和平》主題曲裡所唱:「如果天空永遠晴朗和煦,我不會告訴你浴血光榮的記憶,曾經的遠徵已融入歲月大地……」生命可以老去,唯有榮耀絢爛天地。吳老的女兒吳玉娟老師講到,父親也經常教育她們,要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發揚紅色精神,積極工作,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
  • 電影頻道19日起播出抗美援朝系列影片
    1905電影網專稿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沒有人不記得英雄王成這句緊迫而決然的呼喊。為紀念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在同時期,反映抗美援朝戰爭,謳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電影,成為這一時期國產故事片的一個重要題材。「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1956年《上甘嶺》中女主角王蘭領唱的那首《我的祖國》成為一代人的觀影記憶。
  • 父輩旗幟:戰爭、歷史和英雄
    恰逢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雙子」紀念,以《八佰》和《金剛川》為代表,新一輪的戰爭片創作已成熱點,並將成為接下來影視創作的熱潮之一。 從目前已經問世的作品看,隨著電影工業體系的日益完善,國內戰爭影視劇的技術水準已經不輸於任何國家,真正的看點還是在文本層面。面對犧牲,如何表現戰爭?面對家國,如何講述歷史?
  • 《金剛川》領銜抗美援朝題材電影 《長津湖》正式開機
    電影《長津湖》由於冬擔任出品人及總製片人,黃建新任總監製及聯合編劇,陳凱歌、徐克、林超賢聯合監製、聯合導演,張和平任藝術總監,王樹增任歷史顧問,蘭曉龍任編劇,吳京、易烊千璽領銜主演。值此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開拍電影《長津湖》,是對歷史的回顧與呈現,更是對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歌頌與弘揚。
  • 【十二分之一】父輩旗幟 : 戰爭,歷史和英雄 --- 解讀當下的抗美...
    恰逢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和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雙子」紀念,以《八佰》和《金剛川》的為代表,新一輪的戰爭片創作已成熱點,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抗美援朝題材的影視劇將引領明年的銀幕和螢屏。 從目前已經問世的作品看,隨著電影工業體系的日益完善,國內戰爭影視劇的技術製作水準已經不輸於任何國家,真正的看點還是在文本層面。面對犧牲,如何表現戰爭?面對家國,如何講述歷史?
  • 抗美援朝電影,最燃的是這幾部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憑藉無畏勇氣和堅定信念,奪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也為祖國的和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時光荏苒,如今祖國山河無恙。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日前,「抗美援朝系列電影」陸續接力上映。
  • 抗美援朝系列電影有哪些 《金剛川》等四部影片上映
    抗美援朝系列電影有哪些 《金剛川》等四部影片上映  「抗美援朝系列電影」10月23日正式接力上映!近日,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電影《金剛川》、《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最可愛的人》、《英雄連》作為「抗美援朝系列電影」於京舉辦聯合發布會,四部影片主創齊聚,助力上映。
  • 特寫:中國電影人的「四世同堂」
    還原歷史,講述故事依然是時下戰爭題材電影需要傾力的一項任務,從史學建構的角度說,我們生活在一條思想的河流裡,隨著時間流逝,對於戰爭的記憶會日漸模糊、殘缺,甚至空白,電影構築的是一部戰爭影像史,人們不斷地要回到歷史中,去尋找當下的意義。  長期以來,抗美援朝題材作品呈現出一個特徵,即紀實非常活躍,劇情相對較冷。
  • 抗美援朝70周年晚會24日晚播出
    節目匯集大批優秀文藝工作者,將以戲劇方式貫穿,串聯交響樂、合唱、戲曲等文藝表現形式,結合文獻資料與歷史物證為觀眾全方位呈現中國人民志願軍浴血奮戰的戰鬥意志和為人類和平譜寫下的英雄史詩。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永遠銘刻在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史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