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輩旗幟:戰爭、歷史和英雄

2020-12-07 騰訊網

短短兩個月拍成的《金剛川》,顯示出中國電影工業邁向體系化的成熟進步

金濤

2020年是中國電影戰爭片的大年。恰逢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雙子」紀念,以《八佰》和《金剛川》為代表,新一輪的戰爭片創作已成熱點,並將成為接下來影視創作的熱潮之一。

從目前已經問世的作品看,隨著電影工業體系的日益完善,國內戰爭影視劇的技術水準已經不輸於任何國家,真正的看點還是在文本層面。面對犧牲,如何表現戰爭?面對家國,如何講述歷史?面對傳奇,如何塑造英雄?恐怕是這類題材戰爭片創作必須攀登的三座山峰。

集結號角

戰爭呈現和製作潮流

戰爭是生和死的考驗。作為所有矛盾的對抗點,戰爭電影具有天然建構戲劇衝突的特質,戰爭環境下,個人命運和戰爭勝負並不是正向關係,造就了戰爭片的倫理內核:戰爭是一面鏡子,折射人性意旨(美好與邪惡)、社會倫理(文明和野蠻)和生命價值(生存和毀滅)。今天,戰爭片早已擺脫了簡單再現勝負,其創作的難點在於如何站在今天的角度,從藝術的高度,去思考和表現戰爭。

也許是巧合,從電影《八佰》到《金剛川》,最後的高潮都是熱血「橋」段:無論冒死「衝橋」還是和蹈火「過橋」,都令人盪氣迴腸,潸然淚下。

橋,在戰爭片中,多被賦予強烈的喻義,既是故事的勝負手,也是人物的生死線。對每一個走進戰爭的導演而言,則是擺渡口,選擇一座細小的橋,連通歷史和當下,表現戰爭的犧牲、軍隊的血性和兒女的柔情,是最普遍的敘事策略。我們看到,以《金剛川》《戰火熔爐》《英雄連》《跨過鴨綠江》《長津湖》和《最冷的槍》等為標誌,抗美援朝題材影視創作正掀起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二波「雄赳赳過橋」的熱潮。

和早期《上甘嶺》《英雄兒女》高揚「戰旗美如畫」的英雄讚歌不同,也不同於《我的戰爭》凸現「戰地生死情」的局部回望,這一輪的創製熱潮,我們更多聽到了「黎明靜悄悄」的戰場號角。觀《金剛川》可見微知著,當下,抗美援朝題材電影製作和國際主流趨勢高度接軌:以小搏大。一是小視角再現大敘事。首次出現的後方視角,真實還原了戰爭全景;二是小人物表現大主題。普通一兵的群像塑造,再度詮釋了英雄主義;三是小戰鬥呈現大視覺。關注局部戰鬥細節體現了工業化製作的技術水準;四是小團隊體現大合作。許多新片都採取導演集體執導、單元合成的模式,分隊作業,把控品質。

在筆者看來,短短兩個月拍成的《金剛川》,顯示出中國電影工業邁向體系化的成熟進步,超過5000人龐大規模的製作班底,體現了國內戰爭電影專業化的硬核實力。全片雖然在劇作結構方面稍顯薄弱,但是,真實戰爭場景的還原,戰鬥場面的技術特效及軍事裝備的考證製作,給人以強烈的視聽震撼,表演、攝影和剪輯等環節銜接流暢,整個電影呈現了較好的戰爭片質感,人們有理由期待更大規模的戰爭片視覺呈現。

當然,擺在導演們面前的挑戰依然。戰爭片是每個男性導演渴望越過的山丘。從《敦刻爾克》到《1917》,從《決戰中途島》到《灰獵犬號》,以真實歷史為背景的戰爭片永遠都不缺故事、資金和技術,缺的只是視角、觀念和方法。歐美電影對二次世界大戰的演繹手法非常多元,時而多線敘事,時而一鏡到底;既有戰役戰鬥,也有戰術戰法,其中的硬核是:無論鏡頭如何變幻,焦點不脫離真實歷史的語境,以及人們對戰爭本質的深刻理解。

一條大河

歷史視野和主題挖掘

戰爭是血與火的歷史。還原歷史,講述故事依然是時下戰爭題材電影需要傾力的一項任務,從史學建構的角度說,我們生活在一條思想的河流裡,隨著時間流逝,對於戰爭的記憶會日漸模糊、殘缺,甚至空白,電影構築的是一部戰爭影像史,人們不斷地要回到歷史中,去尋找當下的意義。

長期以來,抗美援朝題材作品呈現出一個特徵,即紀實非常活躍,劇情相對較冷。近年來,反映這場戰爭的紀錄片一直細水水流,異彩紛呈,既有全景式反映戰爭歷程的《較量》(1996)和《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也有聚焦重大關鍵戰役的《冰血長津湖》《斷刀》《上甘嶺——最長的43天》《鐵原阻擊戰》,更有表現各軍種戰史的《鐵血大動脈》《50軍血戰朝鮮》等等。這些紀錄片注重文獻整理、人物口述和戰史研究,從宏觀視野對戰爭全貌進行描述,從專業角度對戰鬥細節進行還原,在軍迷和歷史愛好者圈內,一直頗有影響。今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英雄兒女》《為了和平》《英雄》等等,把紀實熱推向高潮。這些重磅巨製,滿足了人們對歷史的重溫,對英雄的緬懷。

但是,就影響力而言,紀錄片和劇情片還是不能等同。1956年的《上甘嶺》作為第一部抗美援朝電影,不僅樹立了一座戰爭片豐碑,也為後人構築了一片精神高地。它和《英雄兒女》《奇襲》《打擊侵略者》《奇襲白虎團》等作品一起,組成了最早表現抗美援朝戰鬥的劇情片,這些電影大致可以歸結為戰史電影的範疇,主題是對軍事勝利的紀念,對戰鬥業績的頌揚。

近年來,也有類似《集結號》和《我的戰爭》等零星作品問世,但是總體上,和抗美援朝題材本身所具備的史料豐富性而言,劇情片對此挖掘是遠遠不夠的;和蘇聯衛國戰爭電影所形成的特有風格相比,我國戰爭片的類型化探索也只是剛剛開始。

今天我們離開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已70年,記得一位蘇聯導演說過,表現戰爭題材,距離戰爭時間越遠,歷史和藝術的觀察點就越高。人們並不滿足於「我們是如何戰鬥?」而要知道「我們為何而戰?」以及「我們為何能贏?」並以此揭示戰爭對新中國帶來的巨變,對軍隊靈魂的重塑以及對民族精神的錘鍊。這要求創作者要有更為全面的歷史觀。近年來,抗美援朝題材創作在主題方面也是在不斷探索和深化的。

例如,「每一個平凡的犧牲,都是永垂不朽」。2007年的電影《集結號》,用極為冷靜的敘事,講述了連長穀子地帶領連隊,執行牽制敵人的任務犧牲以及為47位烈士正名的過程,大膽地探討了戰爭中個體的生命價值。又如,「修橋也是打仗」。當年電影《上甘嶺》通過聚焦一條坑道和一個連隊,表現了整場戰役的驚心動魄。同樣,電影《金剛川》通過一座橋的毀滅和重生,去窺視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殘酷的犧牲。最小角度的切入,卻是最大視野的觀照,首次將抗美援朝的創作視野伸向後勤戰。再如,「我是為誰而戰?」今年的電視劇《戰火熔爐》大膽借鑑了海外劇《兄弟連》的手法,從一個俘虜的視角,聚焦了一個連隊的士兵在經歷嚴酷戰爭洗禮後,獲得重生並相互接納的故事。這樣的主題挖掘和敘事結構都是一種新的嘗試。

可以預見,抗美援朝戰爭題材對文藝創作界而言,還只是冰山一角,如同長津湖的冰雕連,具有沉默如雷的力量,不用任何戲說和胡編,只要真實還原歷史,就能打動觀眾。

向我開炮

英雄情懷和復調敘事

戰爭是人和神的傳奇。刻畫人物,塑造英雄,是抗美援朝戰爭題材創作最為關鍵的環節。英雄離不開特定的歷史和時代,那場戰爭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當下的文藝創作,要從中發現、挖掘和塑造符合時代語境的英雄性格,閃爍著人性光輝的英雄形象。那個時代的英雄,有著更為多元、豐富和真實的精神特徵。

抗美援朝電影中,有兩個瞬間永載中國電影史冊:一個是《英雄兒女》的陣地前,孤膽英雄王成身背話務機,扛起爆破筒,衝向敵群,那句「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呼叫,感天地、泣鬼神!另一個是《上甘嶺》的坑道中,衛生員王蘭深情唱起了《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這些片段,每每重溫,總是澎湃不已。一句臺詞和一首歌曲,分別詮釋了鐵血和柔情,這是中國式的英雄主義。

殘酷戰爭何以能拍出如此動人的豪氣和詩意?除了那個年代的質樸底色外,還有極富中國特色的文化內涵,這場戰爭的動員口號叫「保家衛國」,清楚地表明了「家國」是抗美援朝題材文藝作品中最樸素的英雄情懷。這也是中國戰爭片區別於好萊塢乃至外國電影的特點,家國觀念是中國電影的原生基因,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家國一體」理念,在主流電影中均體現為「向我開炮」的忘我之境。

《金剛川》的英雄觀依然是東方式的。導演精心設計了三位主角:李九霄飾演的劉浩、吳京飾演的關磊、張譯飾演的張飛,分別對應了三國「桃園結義」的「劉關張」,三個角色在性格塑造上雖說帶有美式個人英雄主義的爭議,但是,角色內核依然是中國傳統的英雄俠義,兄弟情誼的背後是捨生取義。此外,主要角色大量使用各地方言,表明了編導的用意,家國對應著鄉土。

家國是情懷,人民即英雄。《金剛川》首創的非線性敘事和多視角拍攝,引起熱議。在開放的英雄觀指引下,抗美援朝題材創作呈現出從劇本、樣式到製作更為複雜的「復調結構」:

四個章節、三個視角、兩門炮和一座橋。《金剛川》呈現出介乎紀錄和故事之間的報告文學體例,首次正面刻畫了美軍飛行員的角色形象,沒有刻意醜化和矮化,「機炮對決」的傳奇一幕非常震撼,其實驗性和開拓性不僅僅表現在形式,也有內容方面的考量。

管虎、郭帆、路陽的《金剛川》,陳凱歌、徐克、林超賢的《長津湖》,作為獻禮巨製,抗美援朝題材電影製作沿襲「三駕馬車,三位一體」的聯合執導模式,集結大牌導演,既有商業市場的考慮,也有藝術創新的要求。

楊根思、邱少雲、黃繼光、王海大隊和張桃芳組成了「真英雄聯盟」。動畫片《最可愛的人》重新演繹了志願軍五位特級戰鬥英雄的高燃故事,繼紀錄片和故事片後,動畫電影也加入到抗美援朝戰爭題材的藝術表達,也是一種有益嘗試。

中國軍人素以 「精、氣、神」為魂,以英雄主義為基調的主旋律電影創作,本身即是復調敘事。抗美援朝戰爭誕生了30多萬名戰鬥英雄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一位老英雄說過,有信仰、有信心、有智慧、有勇敢精神,是他們戰勝敵人的法寶。戰火硝煙裡的英雄是有血有肉的人,所謂可愛,因其銘刻著忠誠和仁愛、勇敢和血性、隱忍與堅韌、創造和智慧。這些英雄業績和精神遺產,為今天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人物原型和價值選擇,遠未窮盡,值得我們深深敬畏。

[責任編輯:李元]

相關焦點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5(上)—美國電影《父輩的旗幟》背後的歷史
    上部:介紹硫磺島及其它在二戰中的戰略意義和美國海軍陸戰隊那張著名照片的歷史背景中部:介紹整個硫磺島戰役的來龍去脈和很多細節下部:介紹從日本人的視角看硫磺島戰役和對歷史的反思今天要介紹的是《父輩的旗幟》這部影片。
  • 【十二分之一】父輩旗幟 : 戰爭,歷史和英雄 --- 解讀當下的抗美...
    橋,在戰爭片中,多被賦予強烈的喻義,既是故事的勝負手,也是人物的生死線。對每一個走進戰爭的導演而言,則是擺渡口,選擇一座細小的橋,連通歷史和當下,表現戰爭的犧牲、軍隊的血性和兒女的柔情,是最普遍的敘事策略。
  • 《我們的父輩》:透過電影看戰爭下的德國!
    1941年,德軍準備入侵蘇聯,兩位德國青年人威廉和他的弟弟弗裡德漢姆響應元首的號召入伍奔赴前線。同時夏洛特志願成為一名女護士,為國家盡職,也將前往戰場救助傷員。女青年格蕾塔,她夢想成為女歌星。她的男朋友是一個裁縫猶太人維克多。戰爭的影響下他們各奔東西,他們在啟程的前夜聚首,跳舞飲酒,壯志滿籌。
  • 《戰爭旗幟》評測:專注於戰場策略的古典硬核戰棋
    《戰爭旗幟》評測:專注於戰場策略的古典硬核戰棋 2020-10-27 02:09  GameForce
  • 《幕府將軍2全面戰爭》裡士兵背後的小旗幟作用不可小覷!
    《幕府將軍2全面戰爭》是《全面戰爭》系列相對比較出色的一部作品。即便是用10年後的眼光來看,它的畫面依然是不過時的。若特效全開,戰場上士兵們穿著的那一身光鮮靚麗的鎧甲和鎧甲背後的旗幟,給人的視覺衝擊力,個人認為要強於《戰錘2全面戰爭》的。
  •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面光輝旗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國際影響
    原標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面光輝旗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國際影響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正義戰爭,也是捍衛世界和平、保衛人類文明成果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5(下)—美國電影《硫磺島家書》背後的歷史
    影片介紹限於篇幅,今天這個主題我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來講,因為雖然是兩部獨立的電影,但卻是同一個導演,講述著同一個事件,這個事件就是二戰歷史上著名的硫磺島戰役,第一部影片是從美國人的視角所拍攝的電影《父輩的旗幟》,第二部電影是從日本人的視角所拍攝的爾電影《硫磺島家書》,這兩部電影是同期發行的姐妹篇,也是電影史上很罕見的可以用兩方不同的視角展示的同一個事件的影視作品
  • 八部經典二戰電影,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戰爭
    刺殺希特勒就和我國刺秦一樣眾說紛紜,傳奇色彩很濃,但是結果都是失敗,絕望!3《父輩的旗幟》焦點聚集在事件的真相和普通戰士的戰後生活。英雄的塑造過程和戰爭中的真相兩條線索交錯發生,時間不是線性的,空間不是固定的,不同人回憶的交叉,不同場景的迴轉闡述。我們終究要面對歷史的真相,終究要面對內心真正的自我。
  • 《跨過鴨綠江》:以「歷史美學品格」再現偉大抗美援朝戰爭
    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堅守飛虎山、激戰黃草嶺、血戰松骨峰、寒戰長津湖、上甘嶺戰役……70年前,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肩負著人民的重託、民族的期望,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發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
  • 電視劇《父輩的戰場》啟動 講述華潤集團80多年激蕩歷史
    騰訊娛樂訊(文/三禾)12月2日,由中央黨校大有影視中心主辦的電視劇《父輩的戰場》啟動儀式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大有書局舉行。 《父輩的戰場》由中央黨校大有影視中心、北京中新華文傳媒投資有限公司、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父輩的戰場文化傳媒
  • 英雄城市·英雄人民·英雄歷史
    「武漢不愧為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不愧為英雄的人民,必將通過打贏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再次被載入史冊!」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為英雄的武漢和武漢人民深情點讚,鼓舞著衝鋒在抗疫一線的武漢人民英勇奮鬥、共克時艱。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 電視劇《父輩的戰場》啟動儀式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舉行
    谷永江出席活動並致辭谷永江在致辭中表示,拍攝有關華潤的影視劇是華潤人多年以來的夢想,國有企業要注重歷史,要注重文化遺產和傳承,藝術作品要把早年華潤革命先輩們奮鬥的歷史記錄下來。希望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指導和藝術家們共同努力下,能夠把這部劇打造成為具有突出傳播主流價值和鮮明中國特色的立得住、傳得開、叫得響的藝術精品。李京盛出席活動並致辭李京盛在致辭中表示,華潤的歷史有故事、有革命元素,故事內容飽滿,是一個比較好的創作題材,具有重要的填補空白意義。
  • 路內:以《慈悲》書寫父輩50年的苦難歷史
    路內收起過去在《少年巴比倫》裡鬆弛、野性自由,收起他在《追隨她的旅程》裡的炫技手法,以一種內斂、審慎的態度書寫父輩的苦難歷史。路內以敬畏之心書寫小說主人公水生的命運,一開篇,水生的父親與弟弟就失蹤了、生死未知,母親的死讓他成了孤兒,這個平凡倔強的生命在中國最動蕩悽慘的50年裡艱難地掙扎著,努力存活。
  • 《我們的父輩》尊重時代的軌跡,這是一場沒有溫情的「葬禮」
    關於戰爭的電影層出不窮,歷史上重大的戰役比比皆是,那都是時代留下的印記。而戰爭的規模越大,能夠深入挖掘的內涵也越豐富。上世紀人類社會中最大的災難之一毫無疑問當屬二戰,這場影響了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戰爭之後,亦為後世帶來深遠影響。
  • 超燃火爆的5部戰爭電影,每部都能過足癮!
    對於戰爭,本片並未出現類似「正義必將戰勝邪惡」,而只是站在即將毀滅的第三帝國來反思戰爭,頗為令人深思。2.《浴血華沙》影片四處橫飛的子彈和從天而降的屍體,將戰爭殘酷壯烈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華沙起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波蘭地下軍反抗德國佔領軍的戰役。這場戰役是在1944年8月1日開始的。
  • 文物中的抗美援朝丨英雄旗幟篇:「黃草嶺英雄連」獎旗
    抗美援朝戰爭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還給我們留下了一些珍貴的歷史文物。這些珍貴文物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感人的故事,它們從不同側面見證了抗美援朝戰爭這一驚心動魄的偉大歷史,折射出中國人民志願軍廣大指戰員不畏強敵、浴血奮戰、不怕流血犧牲、不怕艱難困苦的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艱苦奮鬥精神,反映了全國人民在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和無私奉獻精神。
  • 不只《決戰中途島》,15部影片看太平洋戰爭始末
    太平洋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日本帝國為首的邪惡軸心國和以英美國為首的協約國進行的戰爭
  • 書心|一個60後畫家,走進的3、40年代父輩的烽火歲月
    他的作品有自己的風格和意境,也有地域的民俗和風情,更隱含著這片土地的歷史和文化。錦州的近代史,是烽火的歲月,在抵禦外辱、民族解放的進程中,處在歷史的前沿。楊永弼在近二十年醉心歷史體裁的創作,讓那段由於年代漸行漸遠的歷史,在美術界勾勒的清晰起來。
  • 豆瓣9.6,這部歷經12年創作的電影《我們的父輩》,到底講了什麼
    以前,祖父輩們飽嘗戰爭帶來的痛苦離別,但就是因為戰爭才換來我們這些後輩的一世安穩。電影《我們的父輩》用最悲壯的死亡,教會後一輩人戰爭的殘酷,豆瓣評分9.6,影片分為三集,全集270分鐘。他們不惜一切代價,把春天交給了我們,自己卻永遠留在了冬天,這就是我們的父輩。槍響沒有贏家,只有殘酷與哀鳴,這是我們的父輩《我們的父輩》這部電影帶給筆者最大的感觸就是這場持續四年的戰爭,讓五個年輕人的性格和人生發生了巨大變化。
  • 這12部表現太平洋戰爭的電影都比《決戰中途島》好看!
    如果你喜歡太平洋戰爭題材的電影,那麼雪夜接下來推薦的這12部電影你一定不能錯過。1. 《東京上空三十秒》(1944)這部電影珍貴的地方在於它是在二戰的時候拍攝的表現杜立特轟炸東京的電影。《父輩的旗幟》(2006)美國拍攝的關於「太平洋的絞肉機」硫磺島戰役的電影,帶給我們對於戰爭的反思。10. 《硫磺島的來信》(2006)和《父輩的旗幟》是姊妹篇,同樣講硫磺島戰役,只不過本片是從日軍視角講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