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曹仕勇,現在是興義市雄武鄉中心村駐村幹部。不知不覺,脫貧攻堅工作已接近尾聲,在這幾年的扶貧工作中,有喜也有悲。到目前為止,我先後包保了1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這期間發生了許多印象深刻的事情,讓我終身難忘,且受益匪淺。
曹仕勇在辦公室開展工作
當我第一次到杜朝奎家走訪時,我簡直不敢相信,漏雨的屋頂、傾斜的承重柱頭、被腐蝕嚴重的土牆,這樣的房子真的可以住人嗎?想到這,我突然有些心酸,國家一直在盡力保障人民的生活,但依然有許多人連最基本的住房都無法得到保障。
我回到單位立即到村建辦了解情況,得知貧困戶的房子可以申請危房改造時,我第一時間通知了杜朝奎:「現在改建房子,國家有資金補助,比自己平時改建花銷要小很多,也容易得多,我已經幫你家申請了。」但他顯得有些顧慮,說兒子在上學,家裡開銷大,負擔不起改建房子的費用,不願意進行危房改造,這次的「危改」勸說失敗,他家依然住在那間老房子裡。
杜朝奎家的老房子照片
後來,國家出臺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我也第一時間到他家進行宣傳,基於他的顧慮,我再一次與他交談,並和他算了一筆細帳:「你現在在興義務工,一年租房子也要花費四五千元,搬遷過去,不僅房子有了,你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環境,你老家房子這麼破爛能值多少錢呀,而且,民政部門還一次性給予你們每人1500元的臨時救助金,多划算,有些人想搬都沒有這麼好的政策嘞!」
在我的再三勸說下,他家終於同意搬遷,也願意按政策規定拆除舊房。現在到他家走訪,寬敞明亮的房子讓人有一種舒適的感覺,他目前在興義市一個貨運公司做搬運工,工資每月有3000多元,孩子畢業以後也找到了合適的工作,生活一切都在向著美好的方向發展。
曹仕勇與市應急管理局共同包保責任人到杜朝奎家走訪
在扶貧工作中,其實這樣的故事有很多,勸說、解釋、提供需求,既是日常也是職責,正因為有這麼多一線扶貧工作者的堅守和付出,才讓貧困群眾跟上了小康生活的步伐。這就是我的扶貧工作,也是我平凡且不平凡的扶貧故事。
【人物小傳】
曹仕勇,男,1988年2月出生,漢族,興義民族師範學院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專科畢業,貴州師範大學在職本科,2014年9月考錄為事業單位人員,2018年6月考錄為公務員,先後在雄武鄉綜治辦工作,2016年2月派駐雄武鄉盤江村羅家堡組開展扶貧工作。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譚支樂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