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龍的後代的雞?科學家給出肯定回答

2020-12-24 亓說

看到新聞標題是:雞是霸王龍的後代,還有圖

其實據研究發現,霸王龍和雞確實有關係但卻不是直系。以上說法都是不確切的,關於霸王龍演變之後變成了雞這種說法,究竟是怎麼結論來的呢?

據報導是考古學家發現霸王龍化石對其進行研究,從中提取到蛋白質經過一番對比,發現和雞及鴕鳥家禽很相似,才有了新聞媒體所說的雞是霸王龍的後代。雞和恐龍有關係不假,但是沒有完全被證實。

生物的演變有著多種可能,環境在變,生命物種也在造就生命新物種,這就是生命用改造自身來適應環境,使本身變得更為強大。這就像我們小時候總幻想長大之後的自己可以成為無所不能的英雄,但在生命成長的某個階段,適應了某種周圍環境,和環境融為一體。我們其實很少會去想,是不是不該安於現狀,然後一代又一代的人生,就是這麼過來的。

真相到底如何,相信沒有一個人知道。有可能動物生命的進化真的有我們不為人知的秘密,這個秘密只有等慢慢探索和研究,有可能在未來得到答案。

相關焦點

  • 雞是霸王龍的直系後代?科學家:沒錯!網友:吃了好多年的霸王雞
    恐龍,這是一個大家都不陌生的詞語,只要一提起,大家肯定第一時間就能想到那些或巨大、或翱翔天際、或霸氣的遠古生物。它們的滅絕也是一件讓人無比遺憾的事情。現在人們想要滿足好奇心,也只能去博物館看看化石,或者通過腦洞大開的電影電視劇想像一下那個時代。
  • 科學家找到新證據,發現雞可能是霸王龍的後代
    根據科學家們估算,霸王龍的平均咬合力為12噸,最大咬合力達到20噸,這是什麼概念?就相當於把一顆顆尖銳的牙齒施加20噸的重力咬在你身上,這樣的力即使骨頭都能夠咬碎了。霸王龍化石那是在2000年的時候,考古學家在北美發現了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讓考古學家感到驚訝的是,這具完整的恐龍化石竟然保存著部分軟組織結構,通過提取霸王龍化石的軟組織DNA與地球上存在的動物進行對比,經過與上千種動物DNA對比,最終科學家發現只有兩種動物的DNA與霸王龍的DNA非常相似,一種是鴕鳥,另一種就是我們圈養的家雞
  • 雞的遠親是霸王龍?
    美國《科學》周刊刊登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科學家對從一塊霸王龍化石結締組織中提取的蛋白質進行研究後發現,霸王龍與包括雞和鴕鳥在內的鳥類存在親緣關係。從霸王龍化石中提取出了膠原蛋白,也與雞的膠原蛋白最為接近。
  • 雞是恐龍的後代嗎?有依據嗎?為什麼還有人說恐龍是雞的後代?
    而雞隻有那麼丁點大,它們簡直無法混為一談。但你們有發現嗎?乍一看的時候,雞和恐龍好像長得是有那麼一點相似,難道雞真的是恐龍的後代?19世紀的時候,科學家們發現了始祖鳥的化石,所以人們就普遍認為雞是鳥類。都沒有人把雞和恐龍聯想到一起去。而之後發現,始祖鳥的骨骼和腳趾竟然和獸腳類恐龍很相似,所以就有了恐龍是雞的祖先這一假設。
  • 雞是恐龍的後代嗎?
    那就是恐龍,當然大多數恐龍在6500萬年前都已經挫骨揚灰了,而本文所要講述的恐龍則是雞。對於雞是不是恐龍的後代,在民間一直觀點不一,有支持者也有將信將疑者。但是在科學界,聲音漸漸地達成一致,大多數支持者認同,雞就是一小部分恐龍進化而來,是不是感覺雞你太美。
  • 俄科學家發現:科莫多巨蜥與雞可能是遠親!網友:霸王雞石錘了!
    近日,俄羅斯西伯利亞科學家與來自美國、義大利等科學家,在學術期刊《西伯利亞科學》發表:他們破譯了現存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的基因組,研究發現科莫多巨蜥的性染色體與雞的第28條染色體是同源染色體,這意味著科莫多巨蜥與雞的祖先可能存在親緣關係。科莫多巨蜥是印度尼西亞獨有物種,了解巨蜥的遺傳特徵有助於保護它們。
  • 霸王龍真的像雞咯咯?科學家發現它可能根本就不會跑步!
    而有可能是像雞咯咯一樣——咯咯咯,咯咯咯,一邊走,一邊東張西望,到處覓食!好吧,這是我腦洞的,科學家可沒這樣說。但對大型肉食恐龍來說,情況就不一樣了,根據科學家們的說法,它們的奔跑速度受到身體大小的限制,長長的腿實際是用來走路的,這樣可以降低能量消耗,能更有效率地覓食。對於像霸王龍這樣的恐龍來說,生活更像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跑。 什麼意思呢?
  • 霸王龍的小短手是用來做什麼的?科學家給出4種推測
    其中,霸王龍是最強的代表,相當於現在的林中之王——「老虎」。此外,霸王龍也被稱為白堊紀時期最強的食肉動物。根據生物學家的化石調查,發現霸王龍的體長約14米左右,體重將近10噸,撕咬力將近10萬牛頓。由此看來,霸王龍擁有著龐大身軀、強勁的撕咬力以及超高強度的團隊配合力,在白堊紀時期也算得上是頂級獵食者。
  • 公雞像極了霸王龍,難道是它進化而來的?一塊化石給出答案
    而雞,就是最傑出的家禽代表,曾經有人們認為雞是霸王龍進化而來,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霸王龍如此龐大,加上驚人的咬傷力,兩者可以說是天差地別。這種想法是最近才慢慢流行起來,究竟正確與否,科學家也給了一定的答覆。不過,我們首先要將整件事的來龍去脈捋順暢。
  • 科學家提到一種生物,很多人認為是恐龍的後代
    不過,這裡可能很多朋友會感到疑惑,因為我們記憶中的螞蚱,它們往往都是單獨行動的,並不像是螞蟻一般成群出洞,那麼,為何這些獨居的螞蚱會形成蝗災呢?其實,蝗蟲的確是一種獨居的昆蟲,不過,在它們的後足上卻有個非常敏感的器官,當蝗蟲的數量增多,它們的獨居環境受到威脅,多隻蝗蟲聚集在一起,就會因為不小心觸碰到後足,所以改變了自己獨居的習慣,變成了群居的昆蟲。
  • 霸王龍小手太短,影響形象?科學家:最難看的還不是這個
    比如我們一直認為非常霸氣的霸王龍,實際上長相可能非常難看,在顏值上完全稱不上「霸氣」。一開始人們發現霸王龍化石的時候,就被它巨大的骨骼和鋒利的牙齒驚呆了。在還原霸王龍長相的時候,科學家還是按照以前的模式,將霸王龍想像成一種巨大蜥蜴的模樣。
  • 科學家發現新品種霸王龍,是目前最古老霸王龍,命名為「死神」
    一說起霸王龍,大家想到的詞語就是兇殘、殺戮、血腥、甚至是死亡。的確,霸王龍就是一種恐怖的存在。這不,最近科學家新發現的霸王龍化石,就被科學家以「死神」來命名。看樣子,這一組研究人員,對於霸王龍的威力還是非常迷戀的。這隻死神霸王龍——我們暫且這麼稱呼吧(注意這個中文名是我自己編的),其實也很難完全肯定地說它是純粹的霸王龍,我們也可以將它看作是霸王龍的前身。因此,我們剛才給它起的名字,只是為了方便本文的說明,大家不必較真。
  • 殘暴的霸王龍怎麼孵蛋?畫面太美我不敢想
    多多:不會吧,恐龍那麼大個兒,也和雞一樣孵蛋,難道恐龍是雞的祖先嗎?Recur:恐龍擁有和恐龍類似的骨骼結構,以及氣囊式的呼吸系統,儘管科學家找到很多證據證明雞是恐龍的後代,但這種設定很難被大眾接受,究其緣由,我們很難把電影裡兇猛暴虐的霸王龍、迅猛龍,和今天的菜單裡的白切雞聯繫到一起,這是個從心理上無法接受的事實。
  • 雞的祖先被找到!科學家研究了863個基因組,鎖定滇南亞種原雞
    雞的祖先被找到!科學家研究了863個基因組,鎖定滇南亞種原雞 據報導,日前科學家們通過對863個基因組的研究分析,終於搞清楚了家雞的起源問題,並發現大約在9500年之前,古人類就開始馴化家雞了,將它從滇南亞種原雞中分離出來,這項成果也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研究》雜誌上。
  • 雞的祖先真的是霸王龍嗎?網友:難道我們吃的是「霸王雞」?
    雞的祖先真的是霸王龍嗎? 顯然不是的。霸王龍是一種生活在白堊紀末期的大型肉食性恐龍,身高(抬起頭後)可達六米,體長11.5-14.7米,平均體重約9噸,最重時可達14.85噸。霸王龍在生物學分類上被分為雙孔亞綱獸腳亞目暴龍科暴龍屬。 而家雞呢?
  • 霸王龍的真實樣貌出爐,網友:史匹柏!還我電影票
    然而隨著古生物學的發展,霸王龍的真實形象一直在發生顛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地球和環境科學學院Willam Sellers得出的研究顯示,其實真實的霸王龍形象並非電影裡展示的那樣,甚至差異很大,網友們在看到科學家還原的霸王龍形象,直接表示:「史匹柏,快還我們電影票,那到底真實的霸王龍長什麼樣?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真實的霸王龍到底和電影裡的霸王龍有什麼不同。
  • 如何飼養一隻霸王龍?
    我們不妨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設想一下如何飼養一頭霸王龍吧!霸王龍穿什麼?為什麼說要給霸王龍穿衣服呢?因為如果不穿衣服,它可能會冷得瑟瑟發抖!由於霸王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當時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濃度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平均溫度比今天高4℃。
  • 科學家要用恐龍雞來復活恐龍!
    1902年,這裡發現了第一隻霸王龍化石。自那以後,全世界共發現了24具霸王龍骨架,其中有11具是在這裡發現的。迄今為止,海爾克裡克出土了大量史前生物化石。1982年,霍納就任蒙大拿州立大學洛基山博物館的館長並主持了海爾克裡克的大規模挖掘工作。為了研究恐龍化石,霍納為自己的實驗室裝備了極為先進的設備。
  • 雞真的是恐龍後代嗎?6500萬年前的部分恐龍其實存活至今
    根據生物演化理論,現代的「雞」的確是恐龍的後代,但並非6500萬年前因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滅絕的恐龍。 鳥類的祖先也是恐龍 常識告訴我們,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最終導致了恐龍的滅絕,然而這個說法其實是有偏差的,小行星撞擊導致了大型恐龍的滅絕,比如霸王龍、梁龍等等,然而也一些小體型的恐龍最終卻活了下來,並演化成其他物種。
  • 真正的霸王龍弱小可愛又無助,甚至有點像一隻……雞
    但在畢竟27年前,人們只在地球上找到了7、8個霸王龍的的骨骼化石,無法準確還原出霸王龍的樣子。 第一具霸王龍化石由古生物學家Barnum Brown在1902年發現。照片中,是他和Charles Lang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實驗室中工作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