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食為政首——穩住農業基本盤增添發展底氣。
特殊之年,恆山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突出「發展動力、增長方式、產業結構」三大轉變,緊緊圍繞農業農村重點工作目標,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農業生產發展,農業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2020年,全區糧食產量達到1.22億斤,同步增長8.1%,預計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交上了一份「豐收」的答卷,迎接小康之約……
糧食生產不放鬆小康之年保豐收
著力增面積。積極挖掘現有耕地潛力,該種糧的都種糧,確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2020年,全區農作物播種面積13.09萬畝,其中:水稻面積穩定在2.1萬畝;玉米面積8.3萬畝,大豆面積2.29,雜糧面積穩定在0.4萬畝。
著力調結構。大力調優農業結構,發展質量型、效益型農業,促進農民穩定增收。全區中藥材種植基地面積達到1.3萬畝,同比增長128%;鴨稻蟹稻種植面積發展到665畝;高粱種植面積達到1441畝,同步增長27%。
著力轉方式。深入貫徹「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落實新增耕地輪作面積1.1萬畝,完成一年期輪作試點面積0.3萬畝、三年期輪作試點面積0.7萬畝。建設農業「三減」示範基地兩個,面積0.4萬畝。
著力搶農時。通過電話、微信、廣播等方式動員廣大農民提前訂購農資;有序推進農機銷售維修企業復工復產,全區1200餘臺農業機械春耕前全部完成檢修任務;充分利用秸稈離田補助政策,調動各類主體積極性,加快秸稈離田進度,為高標準春播創造條件。全區玉米、水稻、大豆等各類農作物全部實現播在高產期目標。
著力抗災害。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思想,克服颱風等自然災害影響;加強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充分利用省級補助政策,加快收穫機具改裝,滿足倒伏作物收穫需求,堅持人機齊上、以機為主原則,把搶收任務落實到具體地塊、農戶和機具,堅決把到手的糧食全部拿回來。截至10月25日,全區秋收任務基本告捷。
著力強基礎。大力開展水稻田池改工作,改造後達到土地平整、設施完善、路電配套、條塊連片,提高水田生產經營效益。2020年,全區計劃開展水田池改面積1000畝,目前已落實了池改地塊和補助資金,預計在11月末將全部完成改池任務。
脫貧攻堅再鞏固防止返貧細舉措
按照《關於印發的通知》和《關於印發的通知》文件要求,恆山區採取入戶摸排、電話回訪、微信聯繫等相結合的方式,逐戶逐人開展摸排工作,全力化解當前疫情對脫貧攻堅工作的不利影響,為精準施策、鞏固脫貧成果提供準確的第一手基礎資料。同時,對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國家扶貧標準1.5倍左右的家庭,及因病、因殘、因災、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等引發的剛性支出明顯超過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縮減的家庭,納入監測範圍,對符合要求的監測對象建立臺帳並實行動態管理。目前,恆山區沒有因疫情導致返貧現象。
千方百計促增收美麗鄉村齊共建
為應對疫情給農民收入帶來的影響,恆山區成立了區政府副區長為組長,農業農村局局長和人社局局長為副組長的農民勞務輸出專班,下發了《恆山區農民轉移就業獎補實施細則》。截至目前,已發放赴省外務工農民獎補資金14.2萬元;本地吸納農民務工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補助資金32.8萬元。
為進一步優化人民群眾生活居住環境,建設美麗鄉村,今年以來,恆山區在各村道路新安置垃圾桶580餘個,新購置了自卸式垃圾收集車3臺,出動保潔人員4750人次,各種車輛3370臺次,更新了主路兩側圍擋2700餘延米,清理畜禽棚、糞堆、水井共16處,清理了各村鄉路及主路兩側邊溝26000餘延米。
恆山百姓普遍反映:收入逐漸增多了,家鄉變得更美了。
恆山區在應變局、化危機、開新局中,展現出齊心協力創造美好生活的幹勁,進一步為轉型發展升級增添信心、動能和活力,用新的氣象、新的作為、新的擔當,全力創造一個無愧於時代和使命、無愧於黨和人民的新恆山。
(劉宏宇 鄭麗娜 記者 李瑩 周洪宇)
編輯:孫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