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寒冬,安龍縣食用菌產業核心區內,種菌戶忙活著下菌棒,打整大棚,等待下一季生產啟動。
而在附近的林下菌種植基地裡,勤勞的人們正頂著寒風採收木耳和香菇。
「8月份上菌棒,10月份開採,現在收第三茬木耳,已經收了四萬多斤,估計還能收一兩茬。」從灑雨鎮納江村竜納汪組搬遷到春潭街道天菇社區的張堂治,帶著幾個鄉親一字排開,從坡下往坡上採摘木耳。
張堂治是個90後青年,大學畢業後返鄉工作。2020年遇上發展林下經濟的好機會,他承包了10畝地種植木耳,請了12個固定工人來幫忙。食用菌產業見效快收成好,張堂治樂呵呵地說,能在家門口創業,還能帶動鄉親們就業,真是一件大好事!
這樣的好事,在安龍縣春潭街道天菇社區比比皆是。
天菇社區,又叫蘑菇小鎮新市民社區,有住房2076套,社區人口主要是2018年8月以來安龍縣9個鎮、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現有新市民人口1831戶823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81戶6647人)。
2017年開工建設以前,這裡是安龍城郊荒蕪的低山丘陵和部分農田。
在近幾年推動產業扶貧過程中,安龍縣搶抓省委、省政府將食用菌產業作為全省12個主導產業之一的大好機遇,以食用菌為「一縣一業」突破口,樹品牌、強產業,大力推動食用菌產業「裂變」發展。
與此同時,安龍縣政府與黔西南州福建商會籤訂脫貧攻堅戰略合作協議,該商會積極組織會員企業全面參與安龍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蘑菇小鎮」的建設。
一家又一家食用菌企業入駐「蘑菇小鎮」配套的食用菌產業核心區,一個又一個大棚立起來,成為一戶又一戶搬遷群眾的聚寶盆。
兩年後,蘑菇小鎮已成為一個特色農業「裂變」發展的易地扶貧搬遷小鎮,也是一個「旅、農、產、鎮」融合發展的特色搬遷小鎮。
荷都大道穿鎮而過,南接盤江大道,西接迎賓大道,高速匝道口距離6公裡,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安龍縣食用菌服務中心、培訓中心、菌種中心在此拔地而起。
截至目前,安龍食用菌產業企業22家,合作社48家,全縣食用菌種植面積3.6萬畝,大棚種植、林下種植統籌推進的格局逐步完善,已形成了涵蓋菌材林建設、食用菌育種、菌棒加工、菌棚種植、深加工、廢棄菌棒處理等環節的食用菌產業體系,產值突破15億元。
食用菌產業發展過程中,安龍縣探索形成了1戶貧困戶種植2個食用菌大棚,一年實現收入10萬元以上的「1210」產業脫貧模式。針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把新市民就業創業和對食用菌企業的產業幫扶政策分別形成「就業創業包」和「政策包」,通過企業認領「就業包」和政府匹配「政策包」,全力推動食用菌企業對全縣易地扶貧搬遷戶實現保培訓、保就業、保收入的「一包三保」帶貧益貧機制,紮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2020年,發展林下經濟的號角吹響。安龍縣立即以蘑菇小鎮、雙龍小鎮、五福小鎮3個新市民居住區為核心區規劃種植林下食用菌1.5萬畝,帶動更多搬遷群眾參與到食用菌產業中來。
從安龍縣灑雨鎮竜金村播饒組搬到蘑菇小鎮的穆天學,2019年在食用菌園區申請了3個大棚種植食用菌。上架的46000棒食用菌帶來了豐收,一年的純收入就達12萬元。
2020年,穆天學種植了10畝林下香菇和木耳,收成也可觀。
「搬進城成為了新市民,還學會了種食用菌,一家人脫了貧,現在孩子們一個接一個大學畢業,今後的日子越來越有盼頭咯!」
據天菇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張平原介紹,立足周邊配套的安龍縣食用菌產業核心區、林下經濟種植基地,天菇社區100餘戶入駐食用菌產業核心區,種植大棚300餘個、菌棒數量超300萬棒;50餘戶入駐林下經濟種植園,種植面積200餘畝;依託產業基地提供多層次務工就業崗位,包括產業園區務工、林下種植用工、社區服裝加工、電子加工、製鞋等扶貧車間,促進3000餘人次弱勞動力及婦女就近靈活就業;目前,天菇社區已初步實現穩定就業創業3044人,實現有勞動力家庭至少一人以上就業目標。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宋潔
編輯彭芝莉劉義
編審陳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