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梅雨季節,我市林地眾多,特別是城北山林裡,野生蘑菇在雨後瘋長。這些蘑菇顏色各異,看著格外鮮嫩,與平時在超市、菜場裡買的蘑菇長得極為相似,引來眾多市民採摘嘗鮮。然而並不是所有野生蘑菇都待人「友善」,有些蘑菇就含有劇毒,如果誤食毒蘑菇,輕則身體不適,重則可能引發生命危險。
一個月來,10人誤食毒蘑菇入院
14日,記者走訪中心城區多家醫院,發現一個月以來,有10人因誤食毒蘑菇中毒,被送入醫院急救,其中市一醫收治4例患者,市二醫收治6例患者。這些患者大多來自城北山區。市二醫收治的患者全部集中在腎內科進行透析,年齡最小的患者13歲。
「這個蘑菇害死人,以後再也不敢隨便摘蘑菇了。」55歲的楊老伯已經在市二醫住了3天院,回想起剛被送進醫院時的情形,他說猶如做了一場噩夢。
楊老伯是東寶區子陵鎮青山村人。7月3日,他進山採蘑菇,採了大概半公斤,中餐時便炒食了這些蘑菇。當天下午到晚上,他並無不良反應。次日,他感到身體不適,有反胃症狀,他也沒太在意,以為休息下就會好。沒想到過了4天,病情越來越嚴重,整個人四肢乏力,甚至出現了無尿症狀。他被送往市二醫時,已經危在旦夕,被診斷為急性腎衰竭,當天就做了透析手術。現在,楊老伯的身體正在慢慢好轉。
楊老伯回憶,這些蘑菇都是以前採摘過的,以前吃了好像沒什麼事。
跟楊老伯有相同遭遇的,還有老黃。老黃也是城北人,每年夏天都會在自家的園中種多個品種的蘑菇,自認為有辨別毒蘑菇的能力。
7月3日,老黃在路邊的樹林裡撿了松菌、像綠豆一樣的野生菌等四種不同種類的蘑菇。在家伴著韭菜、辣椒炒了一盤「雜燴蘑菇」,心情不錯的老黃還喝了兩杯白酒。但沒想到,正是這一盤野蘑菇,讓他受盡了折磨。發病初期,老黃一晚上要上5次廁所,之後感到頭暈、乏力,直至一連幾天出現無尿症狀。最後送到市二醫,也是做透析才保住性命。
老黃說,這些野蘑菇小時候經常吃,誰能想到現在吃了會中毒。另外,他認為有一套辨別毒蘑菇的土方法:掰開蘑菇的把兒,裡面若有漿水流出來就是毒蘑菇。
誤食毒蘑菇,嚴重會導致急性腎衰竭
市二醫腎內科主治醫師龔正堂表示,食用毒蘑菇可能會導致嚴重電解質紊亂,代謝性酸中毒,輕症患者會出現噁心嘔吐、頭暈乏力等症狀。重症患者會出現無尿,急性腎衰竭,肝功能或凝血功能障礙,需要做透析來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另外,大部分患者難以在第一時間意識到身體不適的原因是食用毒蘑菇所致,從而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導致病情加重。
龔醫生提醒市民,儘量不要食用野生蘑菇,如果誤食毒蘑菇,一定要儘快到醫院接受正規治療。
楊老伯跟老黃都有採摘野生蘑菇的經驗,為什麼以前吃沒事,現在吃了會中毒?對此,記者採訪了龍泉中學南校生物老師張善明。
張善明表示,有三種可能:首先是個人體質差異;其次是受環境影響,蘑菇外形發生了改變,肉眼看著跟以前採摘的相似,其實不是一個品種;最後還有一種可能,烹飪時間短了,蘑菇沒有煮熟煮透。
很難辨別,我國已知毒蘑菇有400多種
毒蘑菇容易辨別嗎?記者走訪了市農業部門,一位別姓負責人做了如下科普:毒蘑菇又稱毒蕈或毒菌,是指人食用後出現中毒症狀的大型真菌。目前,我國已知的毒蘑菇種類有400多種。蘑菇中毒根據臨床表現分為8種類型:胃腸炎型、急性肝損害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光敏性皮炎型、急性腎損害型、橫紋肌溶解型和混合型。
關於毒蘑菇的辨別方法,這位負責人說,黃老伯提到掰開蘑菇的把兒,看裡面有無漿水流出,以此判斷是否有毒,毫無科學依據。另外,靠顏色分辨也不靠譜,有市民認為顏色鮮豔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也不盡然,因為色彩不豔、長相併不好的肉褐鱗小傘、秋盔孢傘等卻極毒。例如毒蠅傘很漂亮,不少蘑菇藝術品都是以這種菇為原型創作的,它卻有毒;但同樣很漂亮的橙蓋鵝膏,卻是著名的食用菌。
還有市民認為,不生蛆、蟲子不吃、味苦、腥臭的蘑菇有毒。實際上,著名毒菌—豹斑毒傘卻常常被蛞蝓攝食,不少有毒菌類也會生蛆。
在民間還有一種謬傳:將蘑菇與銀器、大蒜、米飯一起炒或煮後,變成黑色的有毒。實際上,蘑菇毒素不會與任何銀器發生反應。
綜上,這位別姓負責人提醒:毒蘑菇的種類繁多,形態多樣,部分毒蘑菇與食用蘑菇極其相似,菌類專家都難以僅通過肉眼辨認,普通人更是很難根據其形態來辨別是否有毒。防範毒蘑菇的根本辦法就是不採摘、不銷售、不食用野生蘑菇。(荊門晚報記者 胡燕 實習生 張子末)
常見的毒蘑菇
紅託鵝膏
地鱗傘
裂皮鵝膏
灰花紋鵝膏
毒紅菇
毛頭鬼傘
茶褐絲蓋傘
條蓋盔孢傘
黃粉末牛肝菌
毒蠅鵝膏
古巴光蓋傘
【來源:荊門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