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橋戰役:創造抗戰中生俘日軍最高軍銜軍官的紀錄

2021-01-15 黨史頻道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縱觀整個十四年抗日戰爭,中國軍隊通過作戰俘虜過的日軍最高軍銜軍官,是在蘆家灘戰鬥裡活捉的日軍獨立步兵第六十大隊的大隊長三澤金夫大佐。而創下了紀錄的蘆家灘戰鬥,就發生於江蘇敵後抗戰之中著名的車橋戰役裡。

蘆家灘裡活捉日軍

新四軍第一師發起的車橋戰役,是華中敵後戰場轉入反攻的標誌,揭開了局部反攻的序幕。此次戰役採取攻堅、打援並舉的方針。新四軍三旅七團遠距離奔襲,猛撲日偽軍核心據點車橋鎮;新四軍第一師第一團在團長廖政國、政委曾如清的指揮下,預先在車橋鎮以西的蘆家灘、韓莊地區構築工事,計劃堵擊從淮陰縣城一帶出發增援車橋鎮的日軍。

1944年3月5日凌晨,進攻車橋鎮的戰鬥打響。新四軍三旅七團勢如破竹,橫掃偽軍。一個又一個勝利的消息傳到蘆家灘,對埋伏著的一團官兵來說像是「無上的興奮劑」。曾如清政委回憶:「大家只恨鬼子不來,恨鬼子是怕死鬼,一群一群談論著用什麼辦法命令敵人出來才好。」

5日下午3時30分,一團發現陣地前出現了分乘七輛卡車的日軍。焦急等了大半天的官兵們立即開始興奮和活躍起來:「來了,來了,這下鬼子倒黴了!」

出現在一團官兵陣地前的日軍,是日軍獨立步兵第六十大隊的部隊。該大隊最初是於1939年5月7日在安徽省蚌埠編成。1943年7月底至8月初,經過擴編的獨立步兵第六十大隊,在大隊長三澤金夫的率領下從安徽省移駐到江蘇省境內,並參加了對於六塘河地區敵後根據地的掃蕩,以及援救偽軍的戰鬥。1943年11月1日,三澤金夫的軍銜從中佐晉升為大佐,距離少將軍銜只有一步之遙。

3月5日中午,日軍獨立步兵第六十大隊接到援救車橋鎮的軍令後,三澤金夫率領淮陰縣城的大隊本部及直轄小隊、第五中隊兩個小隊、機關槍中隊的一個小隊、步兵炮中隊的一個小隊、救護班,另加在淮安縣城的第一中隊的兩個小隊,於下午2時許乘卡車出發。

而在蘆家灘嚴陣以待的新四軍一師一團官兵,此時不僅決心堵住日軍的增援,也計劃在戰鬥裡多活捉幾個日軍。

今天,翻閱當時的歷史文獻,我們可以發現這次戰鬥從頭至尾都貫穿著努力「活捉」日軍的部署。

戰鬥打響之前,一團進行戰前動員中的「總號召令」裡就專門發出了「要活捉一個班的鬼子」的動員。這樣的動員深入官兵的心。當時,二連餘排長說:「這次犧牲幾個,也要活捉幾個鬼子。」

戰鬥打響以後,一團多個部隊也以努力「活捉」日軍為戰鬥號召。一團四營各連當時喊出口號:「多捉鬼子,多繳槍。」一營官兵比較兄弟部隊戰績後說:「四營、三營活捉鬼子很多。」隨後一營一連向日軍發起進攻,連隊發出豪邁誓言:「我們代表一營出擊,多捉幾個鬼子回來!」

有連隊發起衝鋒之前,指導員講話都會說:「捉鬼子繳槍的時候到了。」蘆家灘和韓莊的激戰裡,有幹部傷亡後,新四軍官兵也提出了「復仇口號」:「多捉鬼子多繳槍炮來復仇呀!」

車橋戰役最後戰績統計,共殲滅日軍460多名,其中生俘日軍24名。新四軍代軍長陳毅、政治委員劉少奇從延安來電,嘉獎第一師車橋戰役參戰部隊,指出:「發揮了我第一師歷來英勇果敢的作戰精神,首創了華中生俘日寇之新紀錄。」

生俘大佐三澤金夫

實際上,車橋戰役不僅俘虜日軍人數創了華中紀錄,還俘虜了日軍大佐三澤金夫,創造了整個抗日戰爭中活捉日軍最高軍銜軍官的紀錄。

3月5日下午,日軍獨立步兵第六十大隊對新四軍一團陣地的進攻以失敗而告終。三澤金夫又設下詭計,下令白天不再進攻,當夜對新四軍進行夜襲。他妄圖利用夜色衝出阻擊線後援救車橋鎮。

隨三澤金夫實施夜襲的日軍機關槍小隊的小隊長中村貞治,戰後回憶了夜襲被新四軍粉碎時的戰況:

「衝啊!」三澤隊長喊。敵人的槍聲變得更熾烈了。然而突襲受挫,又被困住了。那是因為韓莊周圍有很深的溝渠,所以被它擋住了。這時部隊長大喊:「向左轉!」士兵迂迴前進。於是眼前出現了大水窪。軍人們默默地在水中前進。水窪越來越深,正中間居然漫到了脖子。那時候後方傳來槍擊聲……

此後,中村貞治再也沒有聽到他的「部隊長」三澤金夫的聲音,也再也沒有見過三澤金夫。

新四軍一師司令部編寫的《車橋戰役詳報》裡對於粉碎日軍此次夜襲有詳細記錄。新四軍是以迅猛的反擊,一舉徹底擊破了日軍的夜間攻勢:

(3月5日夜)八時許,敵集結主力向我猛攻,企圖突破三營陣地。我亦開始從敵側背進行反擊,首先六連突破敵軍陣地,進佔韓莊西頭;四連及特務一連分別由北及西兩個方向攻入,進行白刃戰,刺死敵六十餘……(敵)又企圖向我防禦陣地右翼草蕩突圍,卻遭受我猛力突擊,將敵在草蕩邊切成三段,另一部竄回小韓莊,為我火攻解決……

三澤金夫下令「向左轉」之後日軍遇到的「大水窪」,即是《車橋戰役詳報》裡記述的新四軍防禦陣地右翼的「草蕩」。新四軍以猛烈的衝鋒粉碎三澤金夫親自率領的這次夜襲後,「草蕩」裡的日軍一下呈現出兵敗如山倒的局面。而下令「向左轉」後不久被擊傷的三澤金夫大佐,隨即成為了新四軍的一名俘虜,從此潰散的日軍再也沒有看見他們的大隊長。

三澤金夫被俘後,因傷勢過重而最終斃命。新四軍的戰報資料為此將其作為「擊斃」戰績進行記錄。但是有很多史料可以證明三澤金夫是先被生擒然後才斃命。

時任新四軍一師副師長、負責車橋戰役戰場指揮的葉飛,後來在《葉飛回憶錄》一書中記述道:「十時許,三營俘虜的日軍軍官中,有一名身負重傷而又狂呼亂叫的軍官,身掛銀鞘指揮刀,戰士們把他抬到包紮所時,已經死了。經俘虜辨認正是三澤大佐。」

直接指揮蘆家灘戰鬥的一團團長廖政國有同樣的回憶:「十時許,二營即將俘獲的日軍送來了。其中有一名重傷的日軍軍官,身材矮小,滿臉橫肉上沾著血汙。在送來的路上,他躺在擔架上,還掙扎著翻滾吼叫,但此時已毫無聲息了。經俘虜辨認正是山澤(三澤)!」

時任廖政國警衛員的張富根,也曾經回憶過1944年3月5日晚親眼目睹了在韓莊重傷被俘的三澤被送到廖政國處後才斃命。

現仍在世的新四軍老戰士封光,是蘆家灘伏擊戰的親歷者,70多年後他對於三澤金夫被俘仍有印象:「他矮矮的,胖胖的,身上穿著一件呢子大衣,負傷抬在擔架上還狂呼亂叫。」並且,封光在回憶時特地說,在將傷員抬往醫務室的過程中,有幾副擔架抬的都是日本傷兵。在一副擔架旁,有人看見幾個日本兵走過來啪地立正,向擔架上的人敬了一個軍禮。「我們就懷疑可能是這個人,後來經過俘虜辨認,果然是三澤。」

當時在一團團部工作的王昊,後來在《傳奇人生》一書中則有更詳細的細節記錄:

夜10時,第二營送來七個血汙滿身的日軍俘虜,其中一人手臂負傷,用三角巾掛在頸脖裡,三個輕傷的步行,還用三副擔架抬著三個傷勢很重的鬼子。指揮所和附近的軍民歡呼起來:「看活鬼子!看活鬼子!」負責押送的是營部通信班長,一見毛奇新就說:「毛參謀,這個負傷最重的,是個大『太君』,送來的路上還在擔架上翻騰吼叫,現在不響了。你看看是不是那個三澤」。毛奇新一看,這鬼子大「太君」已氣息全無,魂歸東洋島國了。這人身材矮小,留著短髭,雙眼微睜,露出一片眼白,蓋著一件呢子軍大衣,臂章、領章都已撕去。看不出軍銜軍階。毛奇新派人請師政治部敵工部一位姓鄭的幹事,帶兩名日俘來辨認。兩名日俘走到擔架前,啪地立正,敬了一個軍禮,這負傷已死的日軍軍官正是三澤。

英勇戰績彪炳史冊

通過作戰俘虜敵軍重要軍官,是軍隊戰績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之中,因為中日軍隊之間武器的差距,中國軍隊可以完全控制戰場並且對敵軍官進行搜捕的戰鬥不多。而侵華日軍的中高級軍官受所謂「武士道」思想的毒害,在失利時一般都會頑抗到底乃至自殺。因此,抗戰期間在戰場上生俘一名日軍軍官是很困難的事,俘獲日軍中級以上軍官更是難上加難了。

十四年抗日戰爭之中首次俘獲日軍大隊長的戰例,是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之中的十九路軍。1932年2月22日,十九路軍俘獲日軍第七聯隊第二大隊的大隊長空閒升少佐。戰鬥結束後,日軍誤以為空閒升已戰死,認為丟棄了一名大隊長的屍首於陣地上是很恥辱的事,於是特地組織了一支敢死隊試圖尋獲空閒升的屍首。但空閒升不是被擊斃,而是被中國軍隊活捉了,日軍出動的隊伍遍尋戰場,卻一無所獲。

日本軍隊宣揚「武士道」精神,以被俘為恥,更何況是一個大隊長被活捉。於是,戰後,空閒升被迫祭拜了斃命的聯隊長林大八等人的墳墓後,到其被俘虜的戰壕裡自殺了,死後也沒有按照日軍「名譽戰死」的標準追晉一級軍銜。

空閒升的事例,讓日軍各級軍官更加忌憚被俘。抗戰的歷次戰役戰鬥裡,日軍下級軍官(尉官)被俘的戰例都十分少見,中級軍官(佐官)被俘,則主要是交通工具損毀後逃生時被活捉。

正是由此原因,與中方史料從不同角度展示了三澤金夫被俘後斃命的史實不同,日方史料對此卻是閃爍其詞。軍史作家薩蘇先生此前收集日本史料中對於車橋戰役的記述時發現,「日本文獻的描述非常古怪,這個大隊長是『負致命傷』」,並且說看了這一記錄「到底是打死了呢,還是負傷呢?讓人沒法弄明白」。從日本文獻對於三澤金夫下落如此含糊其辭的敘述可以看出,三澤金夫被俘後斃命的事實被日方掩飾了。

三澤金夫率部發動夜襲時,第五中隊的部隊被要求留守在公路上保護車輛。擔任第五中隊長的長谷川恆雄少尉因沒有參加夜襲而逃脫。他日後回憶戰況時,為了掩飾三澤金夫被俘後斃命的情況,曾在回憶裡罔顧事實宣稱:「本部的中村副官、橫地少尉和其他兵二三名,護衛三澤大隊長的遺體,整個晚上都在這個村落和進入的敵人交戰。」他回憶裡的莊是指三澤金夫被活捉的韓莊。但是,長谷川恆雄根本沒有進入過韓莊,也了解不到村莊內的實際情況。長谷川恆雄的回憶裡又記述3月5日當夜戰鬥後「韓莊村落之中保持著令人毛骨悚然的平靜」。既然村莊裡處於沉寂狀況,日軍官兵又如何能夠整夜都與新四軍進行戰鬥呢?從這些完全自相矛盾的記述裡,可以看出長谷川恆雄是說謊了。並且,長谷川恆雄甚至不知道隨三澤金夫夜襲的步兵炮小隊長日向勝少尉(被俘後參加新四軍,改名為山本一三)在戰鬥裡被新四軍俘虜,在其回憶錄裡宣稱看到「日向少尉倒下了」。這一細節又一次顯示出長谷川恆雄回憶裡有關內容是無稽之談。而讓長谷川恆雄不惜編造細節而進行掩飾的事實,無疑即是三澤金夫成為新四軍俘虜的這一日軍眼裡的「恥辱」了。

三澤金夫的被俘後斃命,創下了十四年抗戰裡兩個戰績紀錄。他不僅僅是十四年抗戰裡中國軍隊作戰中俘虜的日軍最高軍銜軍官,也是抗戰裡斃命後屍身沒有被日軍搶回的最高軍銜軍官。在十四年抗戰裡,中國軍隊雖然曾經在地面作戰中擊斃過不少日軍大佐以上軍銜的軍官。但迄今為止披露的敵我雙方史料顯示,除了三澤金夫,其他戰鬥因為未能完全控制戰場,日軍被擊斃的大佐以上軍銜的軍官屍身都被日軍直接帶回。三澤金夫最後被新四軍安葬,顯示出了此次戰鬥裡日軍徹底失敗,戰場控制權完全被新四軍所掌握。

三澤金夫斃命時,臭名昭著的戰犯東條英機正擔任日本首相兼陸軍大臣。當時出現了這一怪現象: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向首相東條英機打報告,要求追晉三澤金夫的軍銜。首相東條英機同意了陸軍大臣東條英機這一報告。

於是,三澤金夫被追晉為日本陸軍少將,從而成為了新四軍戰果裡的一名日軍將官。而車橋戰役裡創造出的抗戰中通過戰鬥俘虜日軍最高軍銜軍官的紀錄,將和這一戰役的偉大戰績一起,永遠彪炳新四軍英勇抗戰的史冊。

推薦閱讀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6個黨史國史紀念日

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和美學精神源自哪

紅軍裡為何流傳「毛委員有主意」

領略毛澤東詩詞裡的四大情懷

毛澤東的批評藝術:有如良醫看病

周恩來與共產黨人老戰友何香凝的深情厚誼

1955年許世友特批哪位小學校長保留軍籍

哪對姐妹被周恩來譽為「長徵姊妹花」

賀炳炎甘當「補缺官」一生「五下五上」

黎東漢:與紅色電波同行的開國將軍

相關焦點

  • 抗戰時期,為何被俘虜的日寇最高軍銜也僅僅就是個少將
    1943年11月1日,三澤金夫的軍銜從中佐晉升為大佐,距離少將軍銜只有一步之遙。1944年3月5日,新四軍第1師兼蘇中軍區所屬部隊在粟裕將軍指揮下,對江蘇省淮安縣東南車橋地區發動進攻,三澤金夫奉命前往增援。但此時的日寇早已不是抗戰剛剛爆發時的樣子,由於駐華中的大批部隊被抽調增援太平洋戰場,導致大批的野戰兵力被分派到各個據點駐守。
  •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擊斃軍銜最高的日軍軍官是誰?
    中國軍隊在盧溝橋奮戰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抗戰期間,中國人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殲滅了150餘萬日軍,其中就有45名是將軍級別的高級將領
  • 江蘇5處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9月3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三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其中,包括侵華日軍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等在內,江蘇有5處抗戰紀念設施和遺址位列其中。
  • 抗戰時期,八路軍第129師軍委會由哪幾人組成?分別是什麼軍銜?
    1937年8月1日,八路軍、新四軍在師以及獨立行動的部隊中設立不公開的軍政委員會(後邊稱為軍委會),作為中共在該部隊的最高軍政領導機構,分別受前方軍分會和新四軍軍分會領導,向上級軍委會和中共中央負責。抗戰時期,八路軍3個師中均設立軍委會。那麼,八路軍第129師軍委會由哪幾人組成?
  • 車橋戰役大捷,日軍誇粟裕了不起,沒成想卻遭到了上級的批評
    1944年抗戰結束前夕,在國內興風作浪將近7年之久的敵軍日薄西山,為了徹底打通在中國布局已久的交通網絡,日軍頻繁抽調華中地區的軍民南下,企圖在垂死掙扎中尋找反戈一擊的機會。而面對這三個疑問,粟裕也毫無遲疑地做出了解答:日軍兵力捉襟見肘,只要這次打贏,那蘇中必然太平,我軍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戰術素養與抗戰剛開始不可同日而語,而且蘇中是我軍的主場,軍民力量佔據絕對優勢,有很大把握能打贏。
  • 解放戰爭被俘的國軍將領中,職務和軍銜最高的分別是誰?結局如何
    那麼在這些俘虜當中,職務和軍銜最高的人分別是誰呢?被俘職務最高的人:湯堯。湯堯是安徽合肥人,早年加入過青幫,從軍後擔任過黃埔軍校兵器教官。之後一直在國軍中從事後勤和參謀工作,因此名聲不顯。1948年年底,湯堯出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終於由幕後走到了前臺,然而此時國軍敗局已定,湯堯並沒有太多表現的機會。
  • 在軍隊中,達到什麼軍銜才能配備警衛員?一般軍官可沒這個待遇
    大多數影視作品對於大家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也有一部分粗製濫造的抗戰神劇帶來了不少負面的影響,所以我們在觀看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時,也要學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相信大家在觀看抗戰以及軍旅題材的影視劇時,一定有看到過這樣一個軍隊職務,那就是警衛員。那麼,大家是否知道在軍隊中,什麼樣的軍銜才會配備警衛員?一般軍官可沒這個待遇。
  • 起義上將董其武為何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董其武、孫蘭峰在《一九三六年綏遠抗戰始末》一文中稱:百靈廟戰役,偽蒙古軍第7師被打死300餘人,打傷600餘人,400餘人被俘。孫蘭峰時任國民黨步兵211旅旅長,是百靈廟戰役副總指揮,也是一名悍將。綏遠抗戰最終以勝利結束。毛澤東主席特派南漢宸攜其親筆賀信及繡有「為國禦侮」的錦旗前往慰問,稱綏遠抗戰為「全國抗戰之先聲」。「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董其武率部參加了忻口戰役和太原戰役。
  • 國民黨軍隊中,正式軍銜跟職務軍銜有什麼不同?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看國軍的軍銜,很多時候會把我們搞暈,因為他跟我軍的軍銜不太一樣。因為國民黨將領的軍銜有點多變,就比如國民黨名將張靈甫,在孟良崮戰役中被我軍擊斃,生前他的軍銜是中將,可是讓人覺得奇怪的是,他死後國民黨又將其追授為陸軍中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人民軍隊在抗戰中犧牲的十大名將,若不犧牲,授銜時會是啥軍銜
    八年的抗日戰爭,我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敵後戰場與日軍浴血奮戰,取得了百團大戰、平型關戰鬥、陳莊戰鬥、車橋戰鬥等一系列勝利,狠狠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為正面戰場減輕了壓力,絕對是抗日戰爭敵後戰場的中流砥柱。
  • 死有餘辜,細數在抗戰時期,被我軍民擊斃的日軍高級將領
    經過14年的艱苦抗戰,在付出了無比慘重的代價之後,犧牲了200多位高級將領及無數官兵,終於將日本鬼子打出了中國,贏得了最後的勝利。在戰爭過程中,在中國戰場上也有很多日本的高級軍官被我英勇的軍民擊斃,落得個死有餘辜的下場,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我軍民共擊斃了日軍高級軍官達80多位,包括大將、中將、少將,聯隊長以下的不計其數。
  • 地方大學培養空軍軍官,後備軍官訓練團學員有軍銜,從少尉到上校
    空軍後備軍官訓練團每年為美國空軍輸送新軍官約2000名,約佔空軍每年新軍官補充總數的35%。有趣的是,後備軍官訓練團在校期間也設有軍銜和勳章、勳表、飾緒,這可不是後備軍官們在過家家,而是一種有效的管理和培訓手段,相當於咱們軍校的模擬旅、營、連、排、班磨練學員的管理才能,都是一個道理。
  • 解放戰爭共戰死85名國軍將官,哪5個人級別最高?最後一位是上將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共有85位少將以上級別高級軍官陣亡,或在戰場上被擊斃,或不願當俘虜選擇自裁。在這85人當中,不乏綏靖區司令、兵團司令級別的高官,其中更是包含了一名國民黨陸軍上將。今天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來了解一下,國民黨軍在解放戰爭期間陣亡的地位最高的5位將領。
  • 從一張老照片,聊聊抗戰結束後國軍的軍裝到底是啥樣?
    抗戰勝利前後,國軍開始逐步換發新式軍裝。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以抗戰後期和解放戰爭為背景的影視劇裡,國軍軍官的軍裝就都成了美式的,西服款小翻領系領帶,男軍官大簷帽女軍官船形帽。好像不這樣,就不能體現國軍是美帝國主義扶植起來的。
  • 抗戰中,戰鬥力最強的386旅,四巨頭都有誰?後來都授予什麼軍銜!
    在抗戰中,八路軍分別有六個旅,而要說戰鬥力最強的旅,當屬三八六旋,被稱之為當時最好的一個旅。今天小熊給大家介紹一下,戰鬥力最強386旅,四巨頭都有誰?後來都授予什麼軍銜!
  • 1945年,山東軍區抽調六個主力師進入東北,後來師長都是何軍銜?
    此後,梁興初歷任東北民主聯軍1縱副司令、6縱副司令、10縱司令、47軍軍長等,建國後,他以38軍軍長的身份參加了抗美援朝戰役,打出了「萬歲軍」的氣勢。1955年,梁興初被授予中將軍銜。  抗戰時期,王建安擔任津浦支隊司令,山東縱隊成立後,他擔任縱隊副指揮,不久後又升任軍區副司令。解放戰爭中,王建安的第3師全部挺進東北,而王建安則留在了山東工作,擔任8縱司令,他參與指揮了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等,後升任第7兵團司令。建國後,王建安以第9兵團司令兼政委的身份,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後被授予上將軍銜,他也是這幾位師級幹部中軍銜的最高的將領。
  • 廖耀湘指揮15萬大軍,為何正式軍銜只是上校?
    廖耀湘史說指的是抗戰結束前,國軍當中有正式少將軍銜的人也就500餘人,而當時國軍已有接近四百萬軍隊。可見,國軍當中的將官並沒有民間所傳的那樣多、那樣廉價。更為極端的是廖耀湘的軍銜。此外戰爭中,中低級別軍官大量戰損,以及出於對立功人員獎勵的需要,軍官出現大規模的變動,原來的軍銜制度已經跟不上現實的變化。比如一個連長在戰場上不斷立功,升任團長,但他的軍銜往往達不到「停年」要求。同一級別的軍官如果掛的軍銜不同,日後合作和指揮都會出現很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