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指揮15萬大軍,為何正式軍銜只是上校?

2021-01-07 上遊新聞

民間通常把帶兵打仗的軍官稱為將軍,這只是一種敬稱。嚴格意義來說,近代軍隊中,將官以上的軍官才能稱為將軍。一般觀點認為,國軍當中將官多如牛毛,師長是少將以上,旅長是少將,甚至有的團長也是少將。在南京還是首都的時候,民間流行一句俗語「少將多如狗,中將滿街走」,來形容當時國軍的將官不值錢。

但事實卻與一般觀點有很大出入。據國軍新編第7軍副軍長史說所寫的《國民黨陸軍制度述略(續)》一文中描述:

銓敘廳辦理任命手續的將官職級人員,由銓敘廳發金質(銅合金)領章,背面編號。我看到少將的編號只到五百餘號。

廖耀湘

史說指的是抗戰結束前,國軍當中有正式少將軍銜的人也就500餘人,而當時國軍已有接近四百萬軍隊。可見,國軍當中的將官並沒有民間所傳的那樣多、那樣廉價。

更為極端的是廖耀湘的軍銜。

1947年8月間,廖耀湘出任國軍第9兵團司令。到1948年5月,廖耀湘兵團擴大為機動攻擊兵團,下轄6個軍(新1軍、新3軍、新6軍、第71軍、地49軍、第58軍)又一個師,總兵力15萬餘人,國軍5大王牌獨佔2個,號稱實力最強的兵團。但此時廖耀湘的正式軍銜只是騎兵上校,按照各國慣例,只配做個團長。

直到9月底,廖耀湘才正式晉升為少將,不過他似乎沒有當將軍的命,大概一個月後就被俘虜了。

以上校軍銜幹了一年中將的活,與國軍將官多如牛毛的印象確實相去甚遠,這又是為何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從國軍的軍銜制度說起。

國軍的軍銜制度是中華民國建立以後才慢慢制定的,內容基本上照抄日軍。因為在鄰近國家當中,日軍最為強大,值得學習。此外,從清末起,大批中國留學生在日軍學習軍事,對日軍的軍事制度有相當的了解,並且非常崇尚。最後就是日本也使用漢字,文化基本相通,翻譯和運用起來更簡單便捷。

1912年3月10日,孫中山以大總統名義頒布了《陸軍人員補官任職令草案》和《陸軍官佐免官免職令草案》。同年,袁世凱上臺以後又先後頒布了陸軍和海軍《官佐士兵等級表》。這些文件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軍銜制度,其中軍官等級主要為6級16等,包括:

將官: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排長到副營)

準尉官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不過,袁世凱逝世以後,中國出現了長期的軍閥割據局面,軍銜制度開始混亂。軍閥們自己招兵買馬,自己發糧餉,當然是由自己安排軍官級別,事實上當時許多軍閥部隊並沒有軍銜制度。這種局面即使到了蔣介石完成北伐,東北易幟,中國形式上完成統一以後仍無法改變,因為地方割據勢力仍然存在,老蔣仍然插不進手,甚至軍銜還成了老蔣籠絡人心的工具。

這一時期的軍銜有多亂呢?

1932年,西北軍閥馬步芳委派自己12歲、還在上小學的兒子擔任青海南部邊區警備司令部上校參謀長,並上報到了南京,為了籠絡馬步芳老蔣居然同意了,並且發給了委任狀。

不僅中低級軍官多如牛毛,就連上將這樣的高級別軍官也多到到數不清,將官越來越泛濫,越來越不值錢,連老蔣自己也看不下去了。1933年,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一次紀念周上,他說:

我們軍隊裡階級的升遷,實在太容易了。譬如在黃埔畢業的學生,無論哪一個,最多不過三十多歲的人,現在已很多升到少將中將甚至上將階級……其他國家的軍官甚至一生一世都升不到上尉,也是常有的事情……我們個人的階級越高,國家的地位就越低。

為了整頓軍隊人事制度,國民政府決定重新評定軍銜。軍政部長何應欽派人到日本去考察,並且制定了一系列措施。1934年4月26日,成了軍事委員會銓敘廳,具體負責重新評定軍銜相關工作。

1935年初,何應欽提出「陸軍官階過濫,殊非尊重名器之道」,建議減少上將名額,一部分上將改敘中將。3月,新的軍銜等級表頒布,在級別上基本沿用了之前的6等16級制度,只是將上將改為一級上將、二級上將,另設特級上將。

這個特級上將當然是為蔣委員長量身打造的,以示跟其他人的區別,從1935年設立起到1980年被廢除,這個軍銜只授予過老蔣一個人。

新規定在晉升數額上做了嚴格的限制,尤其是上將這個級別,限制總數在60人左右,一級上將控制在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間,只有出現缺額時才能從下一階擇優替補。

對軍官在某一階級的任職時間也做了具體規定,即「停年」制度,可以理解為升遷前所需最低任職年限。比如非戰時狀態:少尉升中尉一年半;中尉升上尉二年;上尉升少校四年;少校升中校二年;中校升上校三年;上校升少將四年。並且對軍官年齡也做了限制,超過限制年齡未獲得升遷的就要求退役。

老蔣的特級上將5顆星

按照這個規定,從少尉升上校最少需要十七年半的時間(戰時狀態有一定縮減),這還是仕途順利的情況下,可謂非常嚴格了。

國軍從1935年4月開始實施這一新規,但是如前面何應欽的提議,有的上將被降為中將,自然會引起不滿。為了調和矛盾,1936年初,國民政府又出臺了一個《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規定符合條件的中將可以掛二級上將銜,享受同等待遇,出現缺額時優先錄用。在國軍當中,加銜這一規定只有陸軍中將這個級別才有。

國軍實施的這一套新的制度,出發點是好的,有利於管理混亂泛濫的軍銜。同時,又將軍隊的人事任免權一定程度上收歸到中央,因為只有獲得中央認可的軍官才會發放相應的餉金,對於限制地方勢力起到了積極作用。不過,新制度實施後仍然有軍官掛較高的舊軍銜,老蔣不得不號召大家降低軍銜:

「你們反省一下,你們的學問能力經驗,是不是比得上外國一個軍長、師長,甚至一個團長?你們和外國一般高級將領在一處交際應酬,他們是不是把你們當做一個軍長、師長,而表示真誠的敬意?說起來真正慚愧,我們一個軍長的學問能力,不僅比不上他們的軍長,而且比不上他們的師長和團長!這種名實不符的恥辱,我們大家必須反省,必須覺悟。」

但新制度實施沒多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軍隊大規模擴編。此外戰爭中,中低級別軍官大量戰損,以及出於對立功人員獎勵的需要,軍官出現大規模的變動,原來的軍銜制度已經跟不上現實的變化。比如一個連長在戰場上不斷立功,升任團長,但他的軍銜往往達不到「停年」要求。同一級別的軍官如果掛的軍銜不同,日後合作和指揮都會出現很大問題。

白崇禧一級上將4顆星

為了解決這種問題,便出現職務軍銜制度。即對一軍官委任某種職務時同時授予相應的軍銜,但是這個軍銜不是由銓敘廳授予的正式軍銜,而是跟隨職務變動的臨時軍銜。比如戰時委任某人師長職務,同時授予中將軍銜,將來部隊整編以後,重新委任該人為旅長,那他的軍銜就相應地降為少將。只有經過銓敘廳授予的正式軍銜才不隨職務調整而改動。

職務軍銜和正式軍銜在待遇上沒有差別,但是顯然正式軍銜含金量要更高。在稱呼也有所不同,以少將為例,職務軍銜一般稱呼軍銜加職務,即少將軍長。而正式軍銜一般稱呼軍種加軍銜,比如:陸軍少將。在正式場合,一般都要求使用正式軍銜。

出現這兩種不同的軍銜之後,國軍的軍銜又開始亂套了,掛職務軍銜的軍官由於不通過銓敘廳,這些數字根本無法統計。而事實上,一般軍官只掛比較高的軍銜。比如戴笠一直佩戴中將軍銜,但是他1945年才正式晉升少將,死後追贈中將。另一個就是在孟良崮戰役中被擊斃的張靈甫,也是在1945年正式授予少將,但他早已經掛上中將軍銜了。

戴笠很早就掛中將軍銜

如此一來,在抗日戰爭中與盟軍合作的時候就出現了一些尷尬的場面。當時美國派到國軍總司令部的顧問最高軍銜只有少將,派到軍部最高為上校,一般是中校和少校。而在這兩個級別的機關裡,國軍少將以上的軍官多如牛毛。這就出現了,美軍顧問低兩三級卻要指揮高級別的國軍的現象。

被蔣介石派到汪偽政權潛伏的唐生明也遇到過類似尷尬的事情。唐生明是唐生智的弟弟,儘管沒什麼作戰經歷,但背景雄厚很早就獲得少將軍銜。進入汪偽政權後又被升為中將。但是一天日軍總顧問影佐幀昭(少將)帶著幾個大佐、中佐來視察。唐生明特意找了一副上校領章(相當於日軍大佐)。因為一個中將要給日軍少將和幾個大佐敬禮,未免也太尷尬了。

到抗戰結束以後,國軍的軍銜已經完全亂了,出現了開頭所說的將官多如牛毛的情況。而且這些情況還來不及整治,馬上又爆發了內戰,最終國軍帶著這套混亂的軍銜退臺以後才有機會整治。

具體到廖耀湘升任兵團司令仍然是騎兵上校的問題,上校指的是他的正式軍銜。廖耀湘是黃埔6期畢業,論資歷在國軍將領當中只能算個小老弟。但是廖耀湘畢業以後被選派到法國聖西爾軍校機械化騎兵專業學習,1936年學成歸國授予騎兵軍銜。不久抗日戰爭爆發,隨後他又參加了中國遠徵軍,因為戰績突出,獲得了快速升遷,到東北之前已經是國軍王牌新6軍軍長。

當時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是廖耀湘的老上級,對他很照顧,而且杜聿明還把他的主要競爭對手孫立人、陳明仁排擠走了。日後,國軍戰局不利的時候,軍隊大規模擴編,指揮人員不斷更替,廖耀湘也不斷獲得升遷,很快就升到了兵團司令。但是他的正式軍銜一直沒有獲得晉升,這也就出現了上校擔任兵團司令,指揮15萬大軍的情況。

廖耀湘實際掛中將軍銜

雖然出現國軍將官多如牛毛的現象,但這些人大部分掛的只是虛假的軍銜。根據相關史料統計,從1935年4月國軍實施新軍銜制度起,到1949年9月退臺,共任命了將官4996。其中各級上將160名,中將975名,少將3861名。考慮到時間跨越14年,軍隊數量龐大,且經歷過2次較大的戰爭,這個任職數量絕對算不上多。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廖耀湘正式軍銜上校,卻已擔任兵團司令指揮15萬大軍,原因為何?
    昨天發了一篇關於廖耀湘擔任第9兵團司令時正式軍銜仍是騎兵上校的文章,本意是簡單地科普一下國軍當中正式軍銜與職務軍銜的區別,進而說明「國軍將官泛濫」其實只是職務軍銜泛濫,正式軍銜仍然管得比較緊。國軍將官軍銜泛濫,廖耀湘指揮15萬大軍,為何正式軍銜只是上校?
  • 國軍將官多如牛毛,廖耀湘指揮15萬大軍,為何正式軍銜只是上校?
    更為極端的是廖耀湘的軍銜。1947年8月間,廖耀湘出任國軍第9兵團司令。到1948年5月,廖耀湘兵團擴大為機動攻擊兵團,下轄6個軍(新1軍、新3軍、新6軍、第71軍、地49軍、第58軍)又一個師,總兵力15萬餘人,國軍5大王牌獨佔2個,號稱實力最強的兵團。但此時廖耀湘的正式軍銜只是騎兵上校,按照各國慣例,只配做個團長。
  • 廖耀湘正式軍銜騎兵上校,卻已擔任兵團司令指揮15萬大軍,原因為何?
    昨天發了一篇關於廖耀湘擔任第9兵團司令時正式軍銜仍是騎兵上校的文章,本意是簡單地科普一下國軍當中正式軍銜與職務軍銜的區別,進而說明「國軍將官泛濫」其實只是職務軍銜泛濫,正式軍銜仍然管得比較緊。
  • 國民黨的軍長為什麼都只是上校軍銜
    而抗戰中國民黨五大主力,新一軍軍長孫立人是1945年3月8日晉升少將註:1938年稅警總團總團長,1944年新一軍軍長18軍軍長胡璉是1945年6月28日晉升少將,註:1937年就是11師副師長,1944年就是18軍軍長新6軍軍長廖耀湘是1948年9月22日晉升少將。
  • 國民黨軍隊中為何會出現上尉團長,上校軍長及少尉總司令?
    而此時的上校要想升少將一定要是4年後才行,4年內就是當了集團軍總司令也只能是上校,這是資歷的問題。 國民黨正式軍銜是1935年的軍銜為基本,1935年到1945年抗戰勝利共10年,35年上校要升中將至少要7年,中校升中將正好要10年.
  • 德軍二戰時的軍銜劃分:黨衛軍沒有軍銜,上校軍銜的人最常見
    50多萬人,沒有軍銜的情況下,是如何任命軍師級別以上的軍官的,而在隊伍中又是如何管理的呢? 其中最低級的是黨衛隊員,對應國防軍裡面的列兵,而繼續往上有突擊隊員、組長、隊長、中隊長、旗隊長一直上升到全國總指揮,其中全國總指揮對應部隊中軍銜為大將,而副總指揮對應上將,而隨著後來不斷的演變
  • 美國空軍上校當上國民警衛隊司令,軍銜才晉升為準將,實為少見
    近期,美國伊利諾州國民警衛隊也被激活參與了平暴任務,該州的民兵司令官理察-尼利(Richard Neely)空軍準將也有了施展自己指揮管理才能的舞臺。從任期上講,理察-尼利是伊利諾州國民警衛隊第40任司令官了,有趣的是,2019年2月他還是一名空軍上校,但是在2月6日伊利諾州州長普利茨克(J.B. Pritzker)突然宣布晉升理察-尼利為國民警衛隊司令官,軍銜也晉升為準將軍銜,接任退役的理察海斯少將。
  • 日軍「大佐」相當於我國什麼軍銜?手中可以指揮多少士兵?
    導語:日軍「大佐」相當於我國什麼軍銜?手中可以指揮多少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亞洲地區所面對的主要敵人,中國戰場上所面對的主要敵人就是日本,日本雖然是一個小的島國,但是很早就開始近代化、工業化的腳步,因此在二戰中面對中國這樣一些比較落後的工業國還是非常具有優勢的,前期甚至在對戰美英等傳統列強時打出優勢,只是最後被龐大的同盟國的體量所最終擊敗。
  • 航母艦長是什麼軍銜?美國核動力航母艦長是上校,那山東艦呢?
    在成為美國航母艦長之前,他為美軍效力20餘年,從艦載機小隊長做起,一步步成長為巡洋艦艦長,航母編隊航空指揮。最後才成為了「西奧多·羅斯福」號的艦長。這或許已經成為他這一生能夠達到的最高成就。然而在軍銜上,克羅澤爾的軍銜是上校,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高。
  • 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為何終其一生只是上校
    原來卡扎菲的軍銜一直都是上校,等同於日本的大佐。因此派生出了一個段子:聯合國大會上美國總統、中國主席、俄羅斯總統、英國首相、法國總統、德國總理、日本首相、印度總理相繼發言,到了利比亞這兒就成了有請利比亞上校卡扎菲先生發言。整得臺下各國首腦們一臉懵逼:大家都派當家的來開會,利比亞就算一把手來不了也能讓副手來啊,怎麼讓一個上校來聯合國發言呢?
  • 非洲沿海國家兵力20多萬,元帥軍銜授予國王,軍隊總監只是中將
    另外還有預備役15萬人,準軍事人員4.2萬人,應該說具備一定的軍事實力。那麼,該國的軍銜設置是怎樣的呢?相信很多軍迷都有興趣了解一下。摩洛哥陸軍軍銜區分為元帥、上將、中將、少將、準將、大校(Colonel Major)、上校(Colonel)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和少尉。
  • 航空母艦的艦長一般是什麼軍銜?
    從上面就可以看出來,想成為航母艦長,必須要有很高的軍事素質,也需要很豐富的艦艇指揮經驗,一般都要在驅逐艦等大型艦艇上擔任艦長很長時間,這樣才能夠擔任航母艦長這樣一個重要的職位。因此,我國現有山東艦和遼寧艦兩艘航母,艦長軍銜都是大校。
  • 日本的「大佐」相當於我國什麼軍銜?可以指揮多少士兵?
    日本的「大佐」相當於我國什麼軍銜?可以指揮多少士兵?日本是我們的近鄰,但是在近代日本卻對我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他們蓄謀已久發動了侵華戰爭,為此我們國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軍銜制度由來已久,不論是古中國還是歐洲國家都有著自己的軍銜制度,但是在15世紀的時候軍銜制度才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最開始的時候普通士兵是沒有軍銜的,只有軍官在軍隊中才會擁有一定的地位。可是在新制度中士兵們得到了肯定,並有了一定的等級。這一變革起源於歐洲,並大大激勵了士兵們的鬥志,所以以法國為首的國家戰鬥力迅速大幅度增加。
  • 東部戰區海軍航空兵舉行晉升大校、上校軍銜儀式!其中有名女上校
    有一種儀式見證著軍人的榮耀輝煌有一種儀式激勵著軍人強軍興軍的壯志豪情近日,東部戰區海軍航空兵隆重舉行晉升大校、上校軍銜儀式通過莊重而簡樸的儀式讓官兵充分感受到軍銜晉升帶來的自豪感、榮譽感和使命感儀式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帷幕「全體起立!」
  • 紅1團團長楊上堃:戰功赫赫,為何僅被授予上校軍銜?
    但是,他在1955年僅被授予上校軍銜。他為何沒有獲得獨立自由勳章,又為何僅被授予上校軍銜? 楊上堃,江西興國人,出生於1914年。他和楊成武上將同齡,比楊成武還要早幾個月出生。他讀過幾年書,因為父親早逝被迫輟學。1931年,年僅17歲的他毅然參加紅軍,因為有文化很快被任命為紅1軍團某部青年幹事。上級欣賞他,於是送他去彭楊步兵學校學習。畢業以後,他很快升任為連長,時年還不到20歲。
  • 他1955年授予上校軍銜,33年後成為上將,哥哥曾任國家主席
    011955年,新中國舉行授銜儀式,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將軍一共有57位。1988年,我國舉行了第二次大授銜,這次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一共有17位,其中包括李德生、尤太忠等人。今天筆者不說他們,而是說說1955年還是上校,33年後成為上將的楊白冰。1988年授銜時,楊白冰當時是軍委委員。據了解,這一年他哥哥楊尚昆的地位更高,4月份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02楊白冰1920年出生,祖籍四川,在家裡排行十一。
  • 地方大學培養空軍軍官,後備軍官訓練團學員有軍銜,從少尉到上校
    具體地講,美國空軍後備軍官訓練團的學員軍銜也分為軍官和士兵2種,這與美國陸軍西點軍校的學員軍銜如出一轍,但是,ROTC的學員軍銜的外觀設計和佩戴方式,卻與西點軍校有很大的差別。下面我們進行詳細介紹。美國空軍後備軍官訓練團的學員軍官軍銜分為6級,分別是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和上校,與現役空軍軍官的軍銜完全對應,非常好識別和記憶。
  • 部隊職務與軍銜有何區別,中校營長與少校副團長應該誰先敬禮?
    軍銜通常分為三個等級:將官(上將,中將,少將),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軍銜是能夠嚴格區分上下級關係的,上校就是比中校高,上尉就是中尉高,這種方式來區分上下級沒有任何爭議。所以軍銜是區別軍人等級的符號,通常是根據軍人在軍中的職務、軍事素養、資歷貢獻等因素,授予軍人的一種銜稱,所以軍銜更多是一種榮耀,只要軍人不犯錯,軍銜是伴隨其一生的。
  • 去俄羅斯化:烏克蘭正式引入北約軍銜,北約軍銜體系到底是啥?
    近期,烏克蘭國防部長安德烈·塔蘭籤署命令,正式將北約軍銜引入到烏克蘭武裝部隊之中。那麼,北約軍銜體系到底是什麼呢?與烏克蘭現有軍銜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 日本「大佐」相當於什麼軍銜?為何日軍不當少將,爭當大佐?
    日軍軍官在二戰時採取三級九等制,即將、佐、尉,又各分大、中、少,這樣看來,「佐」在軍銜的排列中是第二等級的,排在將軍之後,是比較高級的軍官,相當於中國的上校和團長。 而「將」則是日軍的指揮官,大將、中將、少將指揮的又是不同等級的部隊,根據軍銜等級來看,將是比佐高的,但為何大佐又比少將更厲害呢,本可以當少將的人為何寧願當大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