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正式軍銜上校,卻已擔任兵團司令指揮15萬大軍,原因為何?

2020-12-25 溫度歷史

昨天發了一篇關於廖耀湘擔任第9兵團司令時正式軍銜仍是騎兵上校的文章,本意是簡單地科普一下國軍當中正式軍銜與職務軍銜的區別,進而說明「國軍將官泛濫」其實只是職務軍銜泛濫,正式軍銜仍然管得比較緊。

原本以為文章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們舉例討論的只是廖耀湘的正式軍銜,然而很多人並不看內容,直接以百度查詢的知識反駁說:「廖耀湘擔任新6軍軍長時就是中將了,你這是胡編亂造,不懂裝懂。」

其實,百度上的東西,有手就能查,筆者能不知道嗎?何況筆者此前也寫過不少中國遠徵軍的文章,對遠徵軍那幾個將領還是了解一點皮毛的。我相信只要認真看過此前的文章,一定會認同我標題上的說法。(國軍將官軍銜泛濫,廖耀湘指揮15萬大軍,為何正式軍銜只是上校?

廖耀湘確實擔任過中將司令這一職務,而且是在這一職務上結束軍事生涯的,你說他是中將也沒錯。但是他的正式軍銜確實也是在1948年9月22日由騎兵上校晉升為少將,依照官方慣例,稱之為陸軍少將更為嚴謹和正式。下面我先給出廖耀湘擔任第9兵團司令時正式軍銜仍是騎兵上校的證據:

1947年8月15日,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致電蔣介石,提到將於8月20日取消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各部改由行轅指揮,並編組成4個兵團,由孫渡、陳明仁、周福成、廖耀湘分任司令官。即廖耀湘擔任兵團司令的時間為1947年8月20日左右。

關於廖耀湘由騎兵上校晉升為陸軍少將的時間,筆者找到1948年9月22日的《總統府公報》。該報是國民政府專門發布各類命令、公告、人事任命等內容的報刊,其前身是《國民政府公報》。正式銓敘的軍銜原則上都要在這兩份報刊上公示,而職務軍銜則一般不進行公示。

這裡仍然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正式軍銜和職務軍銜的由來以及區別。國民政府為了管理此前非常混亂的軍銜制度,於1934年到1936年之間出臺了一系列措施,重新制定了軍銜晉升辦法,並且專門成了管理授銜和授勳的部門——銓敘廳。筆者整理了一下大概有以下文件:

1934年6月15日,《陸(海空)軍軍官佐任官暫行條例》;1934年7月24日,《陸海空軍官制表》;1934年9月1日,《陸軍軍官佐資序規則》;1934年9月3日,《陸軍準尉準佐任用規則》;1934年9月28日,《陸(海空)軍軍官佐任官暫行條例施行細則》;1934年11月22日,《陸軍士兵進級條例》;1934年12月5日,《邊疆武職人員敘授官銜暫行條例》;1935年1月10日,《陸海空軍士兵等級表》;1935年1月22日,《陸軍軍官佐軍士補充暫行條例》;1935年3月30日,《特級上將授任條例》;1935年3月30日,《上將任官施行條例》;1936年2月29日,《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

新辦法對於軍銜晉升管理非常嚴格,不僅有最低任職時間還對功績有所要求,從少尉到上校最低要17年半,如果嚴格實施,很多人一輩子也幹不到上校。

而且新辦法把任官和授職分開了。所謂任官,就是指任為尉、校、將官等級位。所謂授職,就是指授以師長,旅長,團長,營長,連長等職務。在實施初,管理非常嚴格,一般是先任官,再授職。比如,先授予某人上尉軍銜,再根據軍銜安排對應的連長或者副營職務。

但是不久之後抗日戰爭就爆發了,軍隊大規模擴編,軍官大規模變動,當時軍事人才缺乏,軍官晉升非常快。這時候如果還按照此前的嚴格辦法晉升軍銜,就要出現上校指揮師的尷尬局面了,這對於軍隊的管理、將士們的激勵以及聯合盟軍作戰都是十分不便的。

為了能在戰爭中把更多的指揮權交給軍官,又不至於在戰後高級軍銜泛濫,就出現了職務軍銜。也就是當任命你某個職務後,同時授予相應的軍銜。只不過這個軍銜是臨時性的,將來職務的升降低或者和平以後部隊大規模編遣,軍銜也會隨之變動。只有經過正式銓敘的軍銜,才不隨職務而變動。

正式銓敘的軍銜一般頒發「任官狀」,由國民政府主席籤發,稱謂一般為兵種加軍銜,比如下圖中的步兵上校。

而臨時軍銜是由軍事委員會頒發「任職令」,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以及各部長都可以籤發(主要看授予對象的級別),稱謂一般為軍銜加職務,比如下圖中的上校附員。

關於廖耀湘上校之前的授銜情況,因為資料太多(國民政府公報每天一份,從1936年到1948年共幾千份),筆者不是專門研究他的專家,就不花精力去翻了。有上面他晉升少將的公報已經足以證明此前他的軍銜,如果一定要什麼佐證的話。可以參考另外兩個人:黃埔1期的杜聿明,黃埔3期的王耀武。

百度上的資料說,廖耀湘1943年起擔任新6軍中將軍長。但廖擔任軍長後,王耀武和杜聿明都做過他的直接上級。而在《國民政府公報》中,這兩人正式軍銜都是1945年2月才由少將升為中將。如果廖耀湘的中將是正式軍銜,那豈不是要出現少將老大哥指揮中將小老弟的情況了?

廖耀湘以上校軍銜幹中將的活並不是孤例。有一位讀者告訴筆者,他有一位親屬名裴存藩,也與廖耀湘情況相似並且同一批晉升少將軍銜。此人在歷史上知名度較低,畢業於黃埔三期,後來一直跟龍雲在雲南從事政工工作,沒有帶兵打仗。但是在雲南地位很高,深受龍雲信任。1945年,龍雲被老蔣逼迫下臺後,去軍事參議院當副主任,把裴存藩也帶過去擔任軍事參議院總務廳中將廳長。

1948年9月22日,晉升名單公布,第二天老蔣才發現名單裡有裴存藩這個人。因為當時龍雲已經公開與老蔣唱反調了,他的人老蔣自然不想用。他特意下令查一下裴存藩到底有何功績,能晉升少將。

事實上,百度的資料關於廖耀湘的軍銜的描述非常混亂。比如百度資料說他1936年回國在教導隊擔任少校連長,後來又調任中校營長。而按照國軍慣例,連長一般對應的軍銜上尉,營長對應的是少校。剛畢業的廖耀湘到底有何魅力能讓上級每次對他任職時都拔高一級軍銜?要知道蔣緯國同樣有外國留學經歷,並且有在國外參戰經歷,回國後也只是在胡宗南部擔任少尉排長。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廖耀湘留下的的歷史資料非常少,既無親自撰寫的回憶錄,也沒有由對其充分了解的人寫的傳。廖耀湘的原始檔案都在對岸,子女都在國外,一般人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到。寫有關他的內容全靠第三人憑記憶轉述或者查一些第三方資料,自然會出現各種紕漏。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分不清正式軍銜和職務軍銜的區別,混為一談。

至於廖耀湘為何從軍十餘年,還是上校的問題,筆者推測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1、抗戰期間很長時間未晉升軍銜。按照授銜規定,應該是每年3月和9月分別進行一次。但是從查詢《國民政府公報》的情況來看,從1939年以後就沒有晉升軍銜的記錄,只有對陣亡將士追贈軍銜或者將現役軍銜轉為預備的公示。在1945年2月份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晉升,中間又有幾年查不到相關資料,再接下來就是1948年9月的那次了。中間查不到資料的時間段,推測沒有進行授銜,這也是最後那次為何集中對幾百人晉升的原因。

2、不符合晉升要求。《陸(海空)軍軍官佐任官暫行條例》中對擔任某一官階的最低任職時間有要求,稱之為「停年」。從上尉升上校最低需要14年(戰時有一定縮減),統一辦理晉升的時候廖耀湘不符合任職時限要求,而滿足要求以後又沒趕上晉升的機會,所以一拖就拖到了1948年。不過這時候那塊牌子對他已經不重要了,以他的功績,即便戰爭立即勝利結束,部隊縮編,他也能以少將軍銜很快晉升到中將,晉升上將也只是時間問題。如果戰爭失敗,那塊牌子對他來說只會是負擔。

3、資績不夠。論資歷,廖耀湘黃埔6期畢業,比他更有名氣,從軍更早的孫立人以及黃埔4期的張靈甫,1945年才正式升為少將。與廖耀湘同期畢業的戴笠雖然在1945年就晉升為少將,但是大家不妨想想戴笠與老蔣的關係,這是廖耀湘沒法比的。廖耀湘長期在國外作戰,國內的人脈和資源,遠遠不如其他將領。看到好幾位國軍將領對廖耀湘的評價是「驕橫」,以他的資歷擔任兵團司令絕對算的上「年少得志」,但這些都是靠本事打下來的。他本人不參與站隊,初期的靠山似乎也只有杜聿明,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發展。

論戰績,廖耀湘雖然在緬甸打得很漂亮,但那畢竟只是一個次要戰場。緬甸作戰的目的是為了打通滇緬公路,保障中國的物資輸送通道。但是這條路直到1945年初才完全打通,而這之前駝峰航線早已穩定運營了。陳納德一直給老蔣建議,打通滇緬公路還不如多給他派飛機。在滇緬公路未打通之前,中國經濟和軍事也能正常運轉,沒有崩潰。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緬甸作戰的戰略意義與正面戰場的意義無法相提並論。對於決策者來說,國內戰場上的每一仗都會關係到國土的得失和百姓的感受。正面戰場雖然敗多勝少,但是哪一場會戰,不比緬甸規模大而慘烈?

總而言之,廖耀湘擔任9兵團司令時確實是上校軍銜,而且日後9兵團擴充為機動攻擊兵團,下轄6個軍又1個師總兵力達到15萬餘人時,仍然是上校。直到1948年9月22日正式晉升少將。當然此文的目的只是為了討論他的軍銜問題,以及職務軍銜和正式軍銜的區別。廖耀湘在抗日戰爭中立下的功績,並不會因為他是何軍銜而有絲毫變色。

專注近代戰爭史,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感謝大家支持!關於本文有不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廖耀湘正式軍銜騎兵上校,卻已擔任兵團司令指揮15萬大軍,原因為何?
    昨天發了一篇關於廖耀湘擔任第9兵團司令時正式軍銜仍是騎兵上校的文章,本意是簡單地科普一下國軍當中正式軍銜與職務軍銜的區別,進而說明「國軍將官泛濫」其實只是職務軍銜泛濫,正式軍銜仍然管得比較緊。
  • 廖耀湘指揮15萬大軍,為何正式軍銜只是上校?
    1947年8月間,廖耀湘出任國軍第9兵團司令。到1948年5月,廖耀湘兵團擴大為機動攻擊兵團,下轄6個軍(新1軍、新3軍、新6軍、第71軍、地49軍、第58軍)又一個師,總兵力15萬餘人,國軍5大王牌獨佔2個,號稱實力最強的兵團。但此時廖耀湘的正式軍銜只是騎兵上校,按照各國慣例,只配做個團長。
  • 國軍將官多如牛毛,廖耀湘指揮15萬大軍,為何正式軍銜只是上校?
    更為極端的是廖耀湘的軍銜。1947年8月間,廖耀湘出任國軍第9兵團司令。到1948年5月,廖耀湘兵團擴大為機動攻擊兵團,下轄6個軍(新1軍、新3軍、新6軍、第71軍、地49軍、第58軍)又一個師,總兵力15萬餘人,國軍5大王牌獨佔2個,號稱實力最強的兵團。但此時廖耀湘的正式軍銜只是騎兵上校,按照各國慣例,只配做個團長。
  • 國民黨軍隊中為何會出現上尉團長,上校軍長及少尉總司令?
    說起國民黨軍銜,因為經常會出現上校軍長,上尉團長等,更有少尉總司令的奇怪現象,相信這讓很多人都頭都大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1934年,國民党進行整軍,同時軍政部設立軍事委員會直屬的銓敘廳,負責軍銜的晉升與評選問題(類似新中國55年授銜),到1935年5月,軍政部正式給相關人員授軍銜。
  • 美國空軍上校當上國民警衛隊司令,軍銜才晉升為準將,實為少見
    近期,美國伊利諾州國民警衛隊也被激活參與了平暴任務,該州的民兵司令官理察-尼利(Richard Neely)空軍準將也有了施展自己指揮管理才能的舞臺。要知道,美國各州的國民警衛隊司令官一般都是少將軍銜,如果是準將擔任,也會馬上晉升成少將,像理察-尼利這樣從上校軍銜直接當上民兵司令官才晉升到準將軍銜的,實為少見。
  • 志願軍六位兵團司令員,回國後擔任什麼職務,各自軍銜是啥?
    中國當時進入朝鮮作戰的軍隊叫做中國人民志願軍,人數達到了上百萬,一共有著六個兵團,分別由六位司令員帶領。在戰爭結束之後,志願軍這六位司令員也隨著部隊回到了中國,那參加抗美援朝的6個兵團司令員,回國後都擔任什麼職位,授予了什麼軍銜呢?
  • 我軍最早指揮兵團級作戰單位的七位名將,日後獲得什麼軍銜
    華野在解放戰爭中期曾經分兵,粟裕、許世友、陳士榘都指揮過兵團一級作戰單位,但是粟裕本質上還是野戰軍副司令員兼代司令員,肯定不能放在這裡討論,所以,華野最早指揮過兵團一級單位的是許世友和陳士榘。許世友指揮的山東兵團,在解放戰爭中大發神威,打通了整條膠濟線,活捉國軍名將王耀武,攻克濟南城,立下了赫赫戰功。按照這個趨勢,許世友甚至有機會獲得大將軍銜。
  • 解放戰爭:國軍規模最大的一個兵團,兵力超20萬,司令被批鬥而死
    國民黨的軍隊建制在各個時期有著很多變化,用的時間最長的是軍級,北伐時,用過集團軍,抗戰初期,用過軍團制,為了便於指揮,又成立了戰區,解放戰爭時期,為了應對大兵團的機動作戰,國民黨開始組建兵團,比如說我們所熟悉的杜聿明的第2兵團就是在此時整編而成,在當時,國民黨軍隊中有著明確番號的兵團一共有
  • 國民黨的軍長為什麼都只是上校軍銜
    而抗戰中國民黨五大主力,新一軍軍長孫立人是1945年3月8日晉升少將註:1938年稅警總團總團長,1944年新一軍軍長18軍軍長胡璉是1945年6月28日晉升少將,註:1937年就是11師副師長,1944年就是18軍軍長新6軍軍長廖耀湘是1948年9月22日晉升少將。
  • 遼瀋戰役:廖耀湘兵敗被俘後,一語道破國軍的失敗原因
    讀者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小編的,說到遼瀋戰役,國軍四個主力兵團約五十多萬人被殲滅,其中包括號稱國民黨五大王牌主力的新一軍與新六軍,當時率領這兩支軍隊的是國軍的第九軍團,司令是廖耀湘。此人是湖南邵陽人,畢業於黃埔軍校,曾通過層層選拔被送到聖西爾去留學。
  • 同為縱隊司令,為何有的將領授予大將,有的僅授予少將
    擔任過縱隊司令員的將領,無一不是軍事能力十分傑出的名將,他們,也是人民軍隊中的中流砥柱。而到了五五授銜時,擔任過縱隊司令員的將領的軍銜卻各不相同,上到大將,下到少將都有,這是為什麼呢?授予大將軍銜的縱隊司令有陳賡、許光達兩人。解放戰爭初期,陳賡和許光達作為中野和西野的縱隊司令,也是兩個野戰軍最能打的名將。
  • 志願軍六位兵團司令員,回國後擔任什麼職務,各自軍銜如何?
    1954年回國,鄧華擔任過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瀋陽軍區司令員,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50年11月,宋時輪擔任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率部入朝參戰,後又成為志願軍副司令員。他參與指揮了第二至第五次戰役、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等。1952年秋,宋時輪迴國,後來擔任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兼政委。55年授銜,他這位正兵團級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
  • 敵軍與司令部僅一河之隔,部下膽戰心驚,司令不以為然說了5個字
    在遼瀋戰役對廖耀湘兵團的一戰中,敵人在河西,司令部在河東,兩軍之間僅一河之隔,這時司令卻不要警衛部隊,部下們膽戰心驚,這時司令說了5個字,時至今日,想到這場戰役,堪稱 「神仙仗」。這位司令就是萬毅。
  • 航母艦長是什麼軍銜?美國核動力航母艦長是上校,那山東艦呢?
    航母作為最重要的海上力量,能夠擔任航母艦長的人,想必都不是泛泛之輩。海軍和陸軍、空軍都不同。陸軍的編制是我們都熟悉的旅團連排,空軍的編制則是由幾架戰機組成的飛行大隊,在海軍上,編制就注意以戰艦為主了。在成為美國航母艦長之前,他為美軍效力20餘年,從艦載機小隊長做起,一步步成長為巡洋艦艦長,航母編隊航空指揮。最後才成為了「西奧多·羅斯福」號的艦長。這或許已經成為他這一生能夠達到的最高成就。然而在軍銜上,克羅澤爾的軍銜是上校,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高。
  • 起義上將董其武為何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報名考生有7500多人,正式錄取1200人。考試共有國文、算術、體育三門,董其武三門成績均為第一,以總分第一名被錄取。在斌業中學四年,董其武刻苦用功,以優異成績被保送到斌業專門學校機械科學習軍事科目,並擔任班長。
  • 他是唯一沒被授銜的兵團司令,手下三個副司令2上將1中將
    他是唯一沒被授銜的兵團司令,手下三個副司令2上將1中將他,成功策劃了被中央軍委高度讚譽為"模範兵暴第一聲"的大冶兵暴;他,指揮了塔山阻擊戰、隆化戰鬥等我軍戰史上著名的戰例;他,是我軍十六個兵團司令之一,也是東北野戰軍最早成立的兩個兵團的司令員之一,按照1955年的授軍銜標準,論資歷應是大將,而在授軍銜名單裡卻沒有他;他就是我軍著名的
  • 純屬好奇:美軍海外駐軍司令的最高軍銜是什麼
    現任駐日美軍司令官為凱文·施耐德,軍銜是中將(沒有找到其軍銜晉升的相關報導),2019年2月施耐德中將接替馬丁內斯中將擔任駐日美軍司令,同時兼任美軍橫田基地第5空軍的司令,前職務為美國空軍中將,駐日美軍的司令部位於橫田空軍基地,之前的數據顯示駐日美軍數量為5萬4000人左右。
  • 20兵團司令違抗軍令,指揮3700人偷天換日潛伏,創戰史奇觀
    在1953年夏季攻勢中,鄭維山指揮部隊把它拉直。 1952年7月,楊成武回國養病,彭德懷點將經主席批准,鄭維山從19兵團副司令員接任20兵團代理司令員。這位精悍的司令一上任,醒目地看到敵方據守的金城如一個「楔子」,扎眼的插在志願軍控制的地域。金城寬約20公裡,縱深9公裡,像一個觀察哨可以清楚看到我軍的軍事部署。
  • 四野4個兵團,第一副司令員都是上將,第二副司令員為何卻不同呢
    第四野戰軍成立後下轄12到15四個兵團,當然就有4個兵團第一副司令員了,後來他們四位都被授予了開國上將,分別是12兵團第一司令員陳伯鈞,13兵團第一副司令員李天佑14兵團,第一副司令員黃永勝,15兵團第一副司令員洪學智,而洪學智將軍在1988年再次榮獲上將,是我國唯一的「六星上將」。
  • 紅1團團長楊上堃:戰功赫赫,為何僅被授予上校軍銜?
    他在紅軍後期擔任過紅1團團長,在抗戰期間擔任過支隊參謀長。但是,他在1955年僅被授予上校軍銜。其實,他在抗戰期間先後擔任過營長、團參謀長、支隊參謀長,開國少將邱蔚曾經還是他的下屬。他為何沒有獲得獨立自由勳章,又為何僅被授予上校軍銜? 楊上堃,江西興國人,出生於1914年。他和楊成武上將同齡,比楊成武還要早幾個月出生。他讀過幾年書,因為父親早逝被迫輟學。1931年,年僅17歲的他毅然參加紅軍,因為有文化很快被任命為紅1軍團某部青年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