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最早指揮兵團級作戰單位的七位名將,日後獲得什麼軍銜

2021-01-11 歷史八卦社

陳賡作為我軍中的宿將,實際上在1947年就指揮兵團級別作戰單位了,戰功極為突出,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陳賡毫無懸念地被授予了大將軍銜,實至名歸。

再來說說華東野戰軍。華野在解放戰爭中期曾經分兵,粟裕、許世友、陳士榘都指揮過兵團一級作戰單位,但是粟裕本質上還是野戰軍副司令員兼代司令員,肯定不能放在這裡討論,所以,華野最早指揮過兵團一級單位的是許世友和陳士榘。

許世友指揮的山東兵團,在解放戰爭中大發神威,打通了整條膠濟線,活捉國軍名將王耀武,攻克濟南城,立下了赫赫戰功。按照這個趨勢,許世友甚至有機會獲得大將軍銜。但因為許世友在濟南戰役後因病離職,未能參加解放戰爭之後的戰役,所以在五五授銜時只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陳士榘獨當一面的時間比許世友還要早。早在山野與華中野戰軍合併時,陳士榘就提出了分兵東西進擊的戰術來進行宿北戰役,獲得了陳老總的支持。於是陳士榘於唐亮便率領山野第一縱、第八師自東向西進攻。這次戰役我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殲敵兩萬多人,全殲國軍第69師,陳士榘自然是功不可沒的。

宿北戰役後,陳士榘正式擔任西線兵團司令員,同時兼任華野參謀長,在解放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尤其是淮海戰役中,當中野在雙堆集屢攻不下時,正是陳士榘率部火線馳援,協助中野全殲黃維兵團,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955年,陳士榘被授予上將軍銜。

以陳士榘長期獨當一面的資歷來說,他只授上將,實際上稍顯低了,但大將畢竟名額有限,而陳士榘又只是正兵團級,所以授予上將也是基本合情合理的。

再說東野,東野長期獨當一面的將領是肖勁光。他在前期擔任南滿軍區司令員,當時杜聿明指揮國軍大舉反攻,我東北民主聯軍主力渡過松花江,退到了哈爾濱,我軍在南滿地區遭遇了很大的困難。關鍵時刻,肖勁光在臨江死守不退,維護了我軍在南滿最後的戰略據點,為林帥的翻盤創造了條件。後來,肖勁光又擔任東野第一前線指揮所司令員,率部攻打長春。1955年,肖勁光被授予大將軍銜。

東野另一位獨當一面最早指揮兵團一級的將領是程子華,程子華在前期與黃克誠搭檔,擔任冀熱遼軍區司令員、冀熱遼前線指揮所司令員。任務是切斷華北國軍與東北國軍的聯繫,最終程子華不負眾望,與楊羅耿兵團的呼應也做得非常出色,順利解放了熱河省。

遼瀋戰役前,程子華被任命為東野第二兵團司令員,指揮了震驚中外的塔山阻擊戰,抵擋住了國軍葫蘆島援軍的瘋狂進攻,為我東野主力攻佔錦州,創造了有利條件。肖勁光、程子華是東野最早指揮兵團一級作戰單位的兩位將領,授銜時,肖勁光被授予大將軍銜,程子華因為已經不再擔任軍職,未能被授予軍銜。以程子華的資歷和貢獻來說,如果參加授銜,大將的沒跑的。

最後說說華北軍區。1948年5月20日,華北軍區部隊進行了編制調整,成立了第一兵團、第二兵團兩個兵團。第一兵團司令員由徐帥擔任,第二兵團司令員則由楊得志擔任。

徐帥率第一兵團經過與晉綏軍的頑強作戰,先後取得了運城戰役、晉中戰役、臨汾戰役、太原戰役的輝煌勝利,解放了山西全境,結束了閻錫山在山西的反動統治。說起來,徐帥與閻錫山還是老鄉,徐帥還曾在閻錫山開辦的小學堂就讀過,被自己的老鄉兼學生擊敗,灰頭土臉地逃出山西,不知道閻錫山作何感想呢?

第一兵團後來成為第十八兵團,進軍西北戰場,參加對胡宗南和馬家軍的作戰。為解放西北立下了赫赫功勳。徐帥雖然名義上是第一兵團司令員,但實際上他還兼任華北軍區的副司令員,級別肯定不是兵團司令這個級別的,所以在五五授銜時,他在元帥中的排名還在軍區司令員聶帥之前。

第二兵團司令員楊得志,率第二兵團在華北與傅作義浴血奮戰,成為華北軍區的頭號主力部隊。第二兵團(19兵團)發起過清風店戰役、察綏戰役等一系列戰事,並在平津戰役後歸屬一野建制,參與西北對馬家軍和胡宗南的作戰。

18、19兩個兵團有著強大的進攻火力,他們加入一野後,用強大的密集火力將馬家軍的騎兵打成了篩子,一舉改變了西野對馬家軍的騎兵難以適應的局面,促進了西北地區的解放。1955年,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被授予上將軍銜。

感謝您的閱讀,敬請繼續關注。

相關焦點

  • 志願軍六位兵團司令員,回國後擔任什麼職務,各自軍銜是啥?
    新中國成立後沒多久,我們就迎來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敵人,為了保家衛國,中國人不得不拿起武器,踏上朝鮮戰場和美軍作戰,抗美援朝戰爭也由此爆發,最後我軍也成功打破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中國當時進入朝鮮作戰的軍隊叫做中國人民志願軍,人數達到了上百萬,一共有著六個兵團,分別由六位司令員帶領。
  • 志願軍六位兵團司令員,回國後擔任什麼職務,各自軍銜如何?
    首批入朝部隊是13兵團,共有六個軍的兵力,後來隨著戰爭局勢的發展,我軍又陸續從國內派了不少部隊。 經過統計,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一共有六個兵團加入志願軍。這六個兵團的司令員,個個都是身經百戰的大英雄,那麼回國後他們都擔任什麼職務?各自軍銜如何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 人民軍隊先後成立過53個縱隊,縱隊司令員後來授予啥軍銜
    縱隊,是解放戰爭中前期很長一段時間內我軍的一個作戰單位,縱隊實際上相當於軍,擔任縱隊司令員職務的,也都是能徵慣戰的名將。在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先後組建過53個縱隊,其中,東野組建過14個縱隊,華野組建過16個縱隊,中野組建過12個縱隊,西野組建過8個縱隊,再加上1947年重建的晉察冀野戰兵團下轄三個縱隊,全軍一共組建過53個縱隊。那麼,縱隊司令員在授銜時都是什麼軍銜呢?
  • 授銜時,這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根據這次級別劃分,開國上將對應的級別應該是正兵團級。在38名正兵團級將領中,有35位被授予上將軍銜,其他三位中,徐立清中將是主動要求降銜,否則的話也是上將,而許光達和王樹聲甚至是大將軍銜。所以說,正兵團級別,是開國上將的一個重要標準。 但是在57位開國上將中,卻有多達22位並非正兵團級幹部,這是為什麼呢?首先來說說兩位無軍隊級別者:烏蘭夫和閻紅彥。
  • 解放戰爭時期,軍長級別的將領眾多,為何這七位軍長是上將軍銜
    不過在我軍取得三大戰役勝利後,部隊進行了整編,縱隊番號取消,改為軍。當時,改編後的部隊共有16個兵團,每個兵團是三個軍,那樣的話,在解放戰爭時期,我黨擁有48個軍(不包括起義部隊,或者各野戰軍直屬隊)。 48位軍長都是我黨能徵善戰之將,他們都在革命戰爭年代經歷了十年國共內戰,亦稱第二次國民革命戰爭。
  • 授銜時,人民軍隊十位最傑出的參謀長,分別授予啥軍銜
    解方參加革命後,擔任過八路軍120師358旅參謀長、東北民主聯軍副參謀長、參謀處處長、遼寧軍區參謀長、四野12兵團參謀長、志願軍參謀長等職務,是我軍參謀長中的一位楷模。 解方的軍事能力非常突出,在1952年的級別評定中也是準兵團級,是夠得上中將資格的。但因為解方參加革命較晚,資歷稍顯淺了點,最終只被授予了少將軍銜,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四野的名將實在太多了。
  • 授銜時,一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那麼,第一野戰軍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五五授銜時分別授予什麼軍銜呢?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總,在解放戰爭中臨危受命,率部在連續擊敗胡宗南,穩住了西北的局勢。自榆林戰役、沙家店戰役後,我軍開始在西北戰場轉入戰略反攻,牢牢掌控了西北戰場的主動權,將胡宗南、馬家軍打得狼狽不堪,一敗塗地,最終順利解放了大西北。1955年,彭老總被授予元帥軍銜。
  • 解放戰爭時期最成功的渡海作戰,參戰的兩位軍長,後授予什麼軍銜
    這可不是我軍的強項,渡海作戰畢竟不是陸地作戰,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在1949年10月,一貫驍勇善戰,南徵北戰的第十兵團,卻在解放金門島渡海作戰中,損失慘重。讓從來沒有打過敗仗的第十兵團馬失前蹄,可見渡海作戰與陸地作戰的區別。但是,我軍擁有幾百萬,不可能,沒有一位將領,會打破這種記錄,成功完成渡海作戰。
  • 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最早的3位副司令員,1955年授予什麼軍銜?
    從東北邊防軍到志願軍,由於當初東北邊防軍沒有建立總部機關,所以志願軍在入朝作戰之前,也沒有總部機關。當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軍將第13兵團總部機關改建為了志願軍總部機關。這樣一來,第13兵團的三位負責人,都出任志願軍副司令員,他們也是志願軍最早的3位副司令員。那麼,他們都是誰呢?1955年授予什麼軍銜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 第十三兵團成立後,三位副軍長分別是誰?後來被授予什麼軍銜
    第十三兵團隸屬於第四野戰軍的建制,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二兵團改編而成,其前身是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二前方指揮所。第十三兵團在五大野戰軍16個兵團中非常特殊,為什麼呢?原來在1955年大授銜時,16個兵團中唯獨13兵團司令員沒有參與授銜,剩下的15位,其中有12位都是開國上將,還有三位更是開國大將,那麼除了司令員沒有參與授銜,兵團下轄的3個軍的負責人都是什麼軍銜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 抗美援朝志願軍師長鄭其貴,作戰失利被撤職,後來獲得什麼軍銜?
    抗美援朝初期,我軍武器裝備落後、後勤補給跟不上,志願軍在戰場上遇到重重困難。第五次戰役中作戰失利的志願軍第180師,損失尤為慘重。180師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的前身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八縱隊第24旅,參與過晉中戰役、太原戰役等大戰。
  • 廖耀湘正式軍銜上校,卻已擔任兵團司令指揮15萬大軍,原因為何?
    昨天發了一篇關於廖耀湘擔任第9兵團司令時正式軍銜仍是騎兵上校的文章,本意是簡單地科普一下國軍當中正式軍銜與職務軍銜的區別,進而說明「國軍將官泛濫」其實只是職務軍銜泛濫,正式軍銜仍然管得比較緊。下面我先給出廖耀湘擔任第9兵團司令時正式軍銜仍是騎兵上校的證據:1947年8月15日,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致電蔣介石,提到將於8月20日取消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各部改由行轅指揮,並編組成4個兵團,由孫渡、陳明仁、周福成、廖耀湘分任司令官。即廖耀湘擔任兵團司令的時間為1947年8月20日左右。
  • 授銜時,有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還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決定:按照這一級別劃分,開國將軍的相應級別應為正軍級。正兵團一級的38名將領中,35名為上將,其餘三名中將,徐立清中將主動要求降銜,否則就是上將,而許光達和王樹聲甚至連大將軍銜都沒有。因此,兵團的級別,是衡量陸軍將軍的重要標準。
  • 美國的五星上將相當於我國的何種軍銜?細說中美兩國軍銜發展歷史
    其後因為種種原因,在1965年起,我軍曾一度取消了軍銜制長達20多年之久,期間造成了許多工作中的不便,尤其是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就發生過由於軍銜不明造成的軍事指揮中的困難。
  • 旅長是什麼軍銜?
    旅是軍隊的一級編組,由若干個營或團及戰鬥、勤務保障分隊編成,人員大都在數千之內,其編制級別一般在師、團之間,通常隸屬師或軍(集團軍),是小型戰術兵團,可獨立進行作戰,也可在上級編成內遂行作戰任務。近代以來世界各國旅的發展旅作為戰術兵團,最早出現於歐洲。16世紀下半葉,西班牙軍隊中首先出現了旅的編制。
  • 授銜時,二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抗戰勝利後,為了方便統一指揮晉冀魯豫邊區各支部隊的協同作戰,根據組織上的指示,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改組為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反動派悍然進攻中原解放區,挑起內戰後,我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與晉冀魯豫軍區一部分,合組為晉冀魯豫野戰軍,與反動派展開了浴血奮戰。
  • 廖耀湘正式軍銜騎兵上校,卻已擔任兵團司令指揮15萬大軍,原因為何?
    (國軍將官多如牛毛,廖耀湘指揮15萬大軍,為何正式軍銜只是上校?) 下面我先給出廖耀湘擔任第9兵團司令時正式軍銜仍是騎兵上校的證據: 1947年8月15日,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致電蔣介石,提到將於8月20日取消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各部改由行轅指揮,並編組成4個兵團,由孫渡、陳明仁、周福成、廖耀湘分任司令官。即廖耀湘擔任兵團司令的時間為1947年8月20日左右。
  • 十位大將中,哪兩個當過兵團政委?他們搭檔的兵團司令員是誰?
    一九五五年,我軍開始實行軍銜制度,當時共有十位傑出將領,被授予大將軍銜。這裡還有我們常說的十大大將,他們在革命的各個重要時期都立下了很大的功績,他們所擔任的職務也是很高的。但解放戰爭期間,我軍共組建了十六個兵團,其中第一野戰軍二個兵團,第二野戰軍三個兵團,第三野戰軍四個兵團,第四野戰軍四個兵團,以及華北軍區的三個兵團,都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值得注意的是,這十六個兵團,是1949年初我軍統一改編後形成的兵團,事實上,在此之前,我軍還組建了一些兵團,承擔著獨特的作戰任務。例如第四野戰軍的前身東北野戰軍,曾經組成了第一、二兵團。
  • 戰爭年代我軍的軍銜
    王安娜在抗日鬥爭中勇敢機智,為中國革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她是我軍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軍銜的外國女性。    五、抗戰結束後我軍參加「軍調小組」人員都有軍銜    1945年9月,抗日戰爭剛剛結束, 駐我國東北的蘇聯遠東紅軍要求我黨派負責幹部去瀋陽,協調蘇軍與我方的行動。黨中央派彭真、陳雲、葉季壯、伍修權、段子俊、莫春和六位同志擔此重任。